豆瓣9.7的神作,终于有姊妹篇了,“说人话”的医学科普!

  

  ·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数 3k+ ·

  魔幻的三年,我们体验了一次真正的“全人类公敌”。再加上近期如狼似虎的流感,让我对“病毒”“疾病”等字眼更加好奇了。

  我的好奇里面,包含着复杂的情绪:恐慌、畏惧、手足无措、躺平、纠结甚至是愤怒。

  从病毒是什么,到病毒如何产生、传播,再到如何让它消失。这些知识光靠搜索引擎也能找到,但真的可信吗?即便找到了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个冰冷的定义又能告诉我什么?

  我们缺少的不是答案,是对疾病、对生命基本原理的可靠常识,以及基本的思考方式。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这套“人类与病”。

  全球性流行病刚刚止息的今天,尤其是你我都切身经历了这一切后,这套书应该算是及时雨吧。

  它是一套大众科普读物,讲述整个人类千百年来与14种重大疾病相克相杀,甚至不得不相伴而行的故事。

  

  14本分册对应14种疾病,分别讲述:血吸虫病、麻风、疟疾、肺结核、霍乱、鼠疫、梅毒、黄热病、癫痫、脊髓灰质炎、肝炎、艾滋病、流感、癌症。

  附赠别册,是对整套书的一份总结,也是对背景知识的一点补充:“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花半个小时,读完这本小册子,对于生命起源,就已经能了解到最重要的那些环节。”

  刚拿到它的时候,我是有点担心读不下去的。我不是医学科普爱好者,并且医学常识基本来自中学生物、家人经验以及“权威”意见(当然包括医生)。

  但是,它意外地好读,即便走下地铁也忍不住借着路灯看完手头的这一章。

  别急,我们一起听个小故事,你就能大概了解一点它“好读且值得读”的缘由。

  朱石生和他的三个一百万

  

  如果你是读库的资深读者,那么一定对朱石生这个名字不陌生;

  如果你是《士兵突击》的老粉,可能也在贴吧追过“苦楝子”的剧评;

  如果你前两年看过“医学大神”系列丛书,估计正蹲守他的新书“人类与病”。

  如果你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那正好,小编太想把他介绍给你了(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朱石生

  朱石生是谁?

  非要用一句话概括他的话,他是一个把“剑走偏锋”当正事,并且还真的就能做成事的人。

  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到广西,朱石生正在街上晃,寻思找个电影看看。回到家迎接他的,是母亲的一通关于“什么是大学”的科普。

  父亲问道:“你喜欢干啥工作?”

  他说:“我想当画家。”

  “还有别的吗?”

  他又说:“我想造收音机。”

  |学医时不好好听课,在教科书画漫画。图源作者

  然后,叛逆期的他就“被学医”了。学医那几年对他来说,就像是“被押进集中营学习挖矿技术的苦工”。

  学了五年医,成绩唯一说得过去的学科是解剖课。不用猜,当然是因为这侧面圆了他的画家梦。离开学校后,他始终尝试和“正宗医学”拉开距离,比如进入“心理治疗”领域。

  别说,做了几年咨询后还就拿到了奖学金,去了美国进修。然而他又被另一个好玩的东西吸引了——电脑。

  |画漫画“静待板砖”。图源作者

  自此,他把医师证书彻底塞进了箱底,从零开始学计算机。要知道,这时他已经从医17年了。

  毕业后他顺利在IT公司做起了工程师,算算到现在,也有15年了。别急,故事才刚开始,毕竟还没讲回医学呢(对,必须还得有转折)。

  

  在加拿大工作时,朱石生偶然间迷上了《士兵突击》,然后就在网上搜相关文章,光看别人写的还不够,他自己也开了一个大坑,开始一帧帧地写剧评。(旧帖已经翻不到了,不过你感兴趣的话,还是能找到原文的)

  这一写就是四年,总计一百多万字,也是他的第一个一百万字。

  好评激励着他写得下去,而差评鞭策着他写得更好。有了前期的“写作训练”,他想着写点别的。虽然离开医学行业多年,他发现反而可以从新的视角再次审视现代医学。

  |数据截至2023年3月24日

  此时的他,不再是野蛮生长的网络写手,这从他在读库上发表《话说晏阳初》《送瘟神》等文章就能看出。

  他写过传统医学、医学科普、而后转战医学史,也就是前两年出版的“医学大神”系列。

  “医学大神”系列,共十四册(附别册),豆瓣评分9.7,这也是他的第二个一百万字。

  内容对应时间为1950年代之前的四百年,重在写人,传达的是一个再质朴不过的道理:现代医学不崇拜任何权威,只尊重验证结果。

  “如果我在少年时代读到了这套书,是不是会改变自己的求学志愿?”

  “感谢它填补我通勤路上的散碎时光,在我的口袋和心里生根发芽。五星安利的话,十星,必看本。”

  “2021年是这套书给了我极致的阅读体验!”

  |左,“人类与病”系列;中,“医学大神”系列;右,曾刊载朱石生文章的读库mook

  今年出版的“人类与病”系列,是他的第三个一百万字。

  朱石生说:“我似乎有一种天赋,能把专业问题给圈外人说明白。”

  可能正是这“剑走偏锋”的三十余年,塑造了他别具一格的文风。

  “说人话”的医学科普

  看得懂,并且好看

  

  “人类与病”整套书中,共讲了14个焦点病种,也说了无数个关于人的故事。它既科普了医学知识,又讲述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变。

  与前作“医学大神”系列不同,这套书着眼当下,作者以国人的立场,让每一种疾病故事的落脚点都回归中国,每一条故事线都绵延至今时今日。

  医学科普大部头的书并不少见,但少见“现象级”的作品,也许原因有二:一是专业理论与大众科普之间的平衡难以掌控;二是切入点选择的困境。

  然而这套书(包括前作“医学大神”系列)似乎化解了上面的难题。

  

  书名虽为“人类与病”,但也可以称它为“人类与健康”。

  以十四种危害人间的重大疾病为线索,书中生动再现了人类从束手无策、甘受天罚,到科学萌发、探索病理,再到医学昌明、攻克病魔的艰辛历程。

  一步步重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加深我们对疾病、对人体的了解,而了解疾病如何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如何与之对抗之后,自然也就能够掌握维护健康的基本常识。

  然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是“说人话”。

  这套书中的医学知识介绍,都经历过数次“可读性”检验。好在多年的剧评与专栏写作,让作者收获了一批忠实的审稿人,面对难懂的文字,他们绝不“嘴软”。

  

  审稿人也分为两种,一类是医学小白,另一类是医学行业的学者。前者评判是否看得懂,后者则辅助推敲专业性。

  就在一遍遍的重写与改稿中,当朱石生觉得“真正做到了用人话说清楚医学原理,且没有成为报告文学”时,才算结稿。

  

  还记得我们说朱石生是个有画家梦的人吧?

  “医学大神”系列里没圆的梦,这一次终于实现了。

  朱石生说:“涉及科学内容的图片,好不好看是次要问题,是不是符合科学原理更要紧。”

  作者手绘的解剖图以及医学原理图,让普通读者不常见的结构或是复杂的原理变得更直观、更易懂。

  

  当这些手绘稿“蒙”过了阅稿无数的编辑羊顿时(编辑收到图时,误以为是朱石生找的资料),朱石生老师就开始夹带“私货”了,比如这幅乡村建筑物风景。

  然而这也不是单纯的夹带,如果你翻到这册书的相关内容,就会理解这里的建筑物是什么。

  它还不仅仅是好懂,更可以说是好看。

  《人类与病》的每一分册都可以视为一部战争主题的剧集,每一集都有两个主角,敌方是邪恶而残暴的疾病,我方是时而辗转徘徊,时而高歌猛进的医生或医学家。

  表面看来,本书也像一部部战争片一样,剧情的高潮集中在你死我活的奋力厮杀——有时候,是字面意义上的厮杀,在第八册的故事里,就有八位医学家以身殉职。但真正左右战局走向的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是策略上的运筹帷幄,是装备上的厉兵秣马。

  |来自马伯庸与读库老六的评价

  所以,与其说这套书在讲身体和疾病,不如说是在展示人类杰出的头脑如何在医学领域发挥聪明才智。

  “这就是电影啊。”读库主编老六,评价第13册《魔道争锋:流感变异与防控》时说道。

  中外皆通的医学素养,让他能把医学本质的一面讲出来,有深度;

  IT行业的思维训练,让他善于为复杂文字“转码”,能浅出;

  剧评与专栏写作的训练,让他更能用大众的视角看问题,够通俗;

  常年的英文检索习惯,让他对素材的选择与吸收“快准狠”,够精炼;

  从未中断的“画家梦”,让他对插图的绘制也信手拈来,够易懂。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医学科普,会被读者追着买“续集”。

  这也是为什么,小编我作为一个医学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舒适的文库本。随身读物的好选择

  最后必须补充一句,除了内容好看,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太养眼、太舒适了!

  买了,它就是你书架上让人挪不开眼的那一抹绿!

  

  「 本文为推广,全部内容转载自一条,

  任何售后问题,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联系一条生活馆客服微信; 或客服电话:4009206008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