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就做家庭主妇,我错了吗?”| 婚姻改变命运,是人生最大的骗局

  林音lili | 作者

  Keane、笛子 | 编辑

  网络 | 图源

  假如让你大学毕业就嫁给富豪做家庭主妇,你愿意吗?

  前段时间,一则帖子冲上微博热搜,引发激烈讨论。

  “你能接受资助8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妇吗?”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博主自述,自己资助了一名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读书,整整8年。

  但大学毕业后,她没去工作,而是打算嫁给一个大她13岁、经济富裕的人,当家庭主妇。

  因为她觉得: “作为女生,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

  资助人尊重女孩的决定,只是感到失望。

  她资助女孩读书,本是为了让她有更多选择,自立自强。

  即使结婚,也是出于自主。

  

  但资助人母亲对她说的一句话却很扎心:“这姑娘比你聪明。”

  “女生要那么拼干什么,反正最后都要结婚生子,不如趁年轻,找个条件好的嫁了。”

  有不少人认同这个想法。

  个人选择无需指摘。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种观念背后隐藏着一个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主流的价值观似乎默认了,女性的最终归宿是结婚生子,女性的价值,只能通过婚育来实现。

  当你没有在适龄选择这个归宿,就会遭受极大的社会压力和异样眼光。

  女性一直处在一个被选择的位置,被规定、被期待成为一些角色: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

  而不是她们自己。

  如此,便把女性的价值框定在了婚姻和情感的私人领域,潜移默化地限制和影响了其人生选择和自我发展。

  这种对于女性的规训,从小到大,无处不在。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如何打破女性规训。

  

  △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2022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女生太优秀

  是一种“罪”

  对女性最常见的规训之一是:“你是女生,你不用太优秀。”

  我的一位好友k,就面临着传统性别角色和自我发展之间的冲突。

  年近30,她想在专业上更精进,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决心考研。

  虽是公认难考的专业,她还是成功上岸某名校。

  但家人听到后,非但没有祝贺,还劝她放弃入学:

  “找个条件好的嫁了,不也能过想要的生活吗,非得自己遭罪。”

  “女生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婚姻幸福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幸福。”

  叔叔知道后,更是怒骂:

  “读书读傻了?你已经30了,还不结婚,再过几年更没人要了。”

  但即使父母以断绝关系威胁,k还是一意孤行。

  “别xx,你就嫁不出去了” 类似的话,大部分女生在长大过程中都听过。

  一个滑稽又残忍的现实是,在相亲市场,女性的高学历会“劝退”很多人。

  读到博士,本是让家庭骄傲的事。

  但换成女性,就是无人问津的“灭绝师太”。

  拥有事业和职场实力,本值得敬佩。

  但到了相亲对象眼里就是女强人,不好掌控。

  在日本,有一种说法:没有人愿意娶一个东大(东京大学)女子。

  与人交往时,她们甚至会刻意回避学历,有些话题明明懂,却要装傻。

  而东大男生就有太多选择。

  

  △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2019年开学典礼演讲

  在很多人眼里,不利于结婚生育的事,都不好。

  仿佛女孩多年所受的教育,只是为婚育服务。

  “年轻和漂亮,才是女性最大的资本”,背后是对女性价值的极端物化。

  回想一个女孩长大的过程,似乎总有一个被人设计好的、完美的“套子”。

  你符合这个套子,能套进去,你就是好的。

  你不符合,有自己的形状,想冲出去,你就是不好的,会被惩戒和规范。

  甚至,你的优势,会因此变为劣势。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套子”大过一切。

  所有人都希望你是顺从的,守规矩的,符合标准的。

  而少有人鼓励你,祝福你,成为自己,走自己的路。

  至此,太优秀对女性来说,反而成了一种“罪”。

  

  很多人都不能容许

  身边的女性是强于自己的

  在这种传统规训的压力下,女性想冲破“套子”,非常难。

  人们看到优秀的女性,常常第一反应不是敬佩,而是质疑: “假的吧,一个女生,怎么可能。”

  比如去年,一位女孩发了自己牛津大学毕业的视频,她拿到了名额极难的牛津200%的博士奖学金。

  没想到,竟被网友围攻是“学术媛”,被质疑编造经历和人设。

  一位大V不相信她的成绩,甚至出了道大学应用数学题目,喊话让她出来做题。

  而女孩很快就解出了题目,大V这才承认她可能真是数学系毕业的,平息了部分网友的质疑。

  

  优秀的女性不仅更容易被质疑,很多人还会默认:她的成功,不是靠她自己。

  有人分享过,自己的女生朋友拿奖学金全奖留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发展很好,收入很高。

  但因为长得漂亮,打扮精致,很多人会惯性认为,她是靠美色拿到的项目,纷纷在背后议论她: “一个丫头片子,哪有这样的本事” 。

  而朋友知道,她的这段创业之路并不顺利。

  她工作起来极为拼命,甚至两度进医院。

  她本身社恐,但为了拿到项目,她硬着头皮参加社交,推销自己。

  但数不清的熬夜,写方案,反复纠结,自我打气.....

  最后在有些人眼里,只是“靠脸上位”。

  为什么女性不管是提高学历,还是努力打拼,却总是遭受诸多恶意,被贴上“女强人”标签,被认为高冷、强硬、缺乏女性魅力呢?

  其实,很多人骨子里都不能容许,身边的女性是强于自己的。

  这种强大,映衬出自己的弱小,懒散。

  而女性在智商、能力、努力程度上的出类拔萃,暗示着她们背离了女人一辈子只关注相夫教子的传统道路。

  所以,她们总是会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艰难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正如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所说,“将女性限制在私人情感领域助长了自卑感”,女性无法通过成就赢得自尊。

  鉴于这种文化氛围,“每个为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潜力而奋斗的女性,都会暴露在各种影射和嘲笑之下,

  这些周遭的声音威胁着她的自尊心。”

  

  △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

  

  别忘了

  你有机会成为向往的自己

  当女孩从小被这种无处不在的规训围困,会不自知地进入一种传统语境下理想的幸福归因里,而怯于探索属于自己的价值。

  即使进入了婚姻和家庭,也会持续受影响。

  例如一位来访,最近深陷抑郁。

  孩子断奶后,她想重拾自己曾经的爱好,做一名插画设计师。

  身边人都不理解,包括丈夫:

  “都结婚当妈妈了,好好照顾家里,别七想八想了。”

  “知足吧,这种日子不错了。”

  好像从小,她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她的。

  学生时代,她很努力地学习,大学想选一个喜欢的专业。

  父母告诉她: “女孩读什么都一样,不如读个好找工作的专业,读会计吧。”

  后来,她梦想成为一名插画设计师,毕业后去广告公司实习,虽然有点累,但她很开心。

  可家人觉得“女孩要稳定点”,坚持让她找了份会计工作。

  到了30多岁,她不想结婚。

  经家人介绍,遇到现在的丈夫。两人没什么感情,身边人则劝说:

  “现在不结,你以后还有得选吗?”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差不多行了。”

  巨大的催婚压力下,她结婚了,也辞了职。

  生孩子后,她却越来越抑郁。

  因为在现在的家庭和角色里,她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她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的选择,从读书到结婚,都不是完全自主的。

  她的一生,都被框定在对女性的规定角色要求里。

  似乎,所有人都认可你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的。

  但从未考虑过,一位女性,作为她自己,她的需求是什么,她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有时,她会想:

  如果当时,我读了我想读的专业呢?

  我没有听父母的,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而是忠于内心呢?

  我坚定想法,在自己的优势上继续深造呢?

  回望自己的人生,她十分后悔:

  这么多年来,她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内心的需要,没有坚持过自己的想法,

  而是认同了别人对她作为一位“女性”的期待和要求,抑制真实的渴望,放弃自己的选择。

  而她本来有机会,有可能,成为自己向往的,闪闪发光的人。

  

  △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

  

  不管选择什么

  找到自我价值是最有意义的

  从小到大,女孩很少被鼓励实现自我,而是依附他人。

  把对生活、职业或理想的追求,置于婚姻和家庭的需要和期待之后,认为是必要的,高尚的牺牲。

  即使现在是女性主义者代表的上野千鹤子,也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

  她曾这么描述自己的家庭:

  一个唯我独尊的大男人主义的父亲;

  一个辛勤劳作,整日抱怨,却对孩子说 “要不是有你们,我早就离婚了” 的母亲;

  和冷眼旁观、发誓绝对不要成为母亲这样女人的自己。

  上野千鹤子认为,父亲对自己的爱,像是对待宠物一样:你只要可爱就够了。

  小时候,父亲送她去学日本舞,却为两个儿子铺好未来从医的道路。

  10岁的上野千鹤子问他,希望自己以后做什么时,父亲的回答是:你要做一个可爱的妻子。

  所以,18岁时,上野千鹤子痛下决心,逃离家庭。

  远赴京都大学念书,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

  之后,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矛盾却坚定的反抗和自我选择中,她最终找到并塑造了自己:

  我到底,想成为一位怎样的女性。

  

  △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2022年开学典礼演讲

  余后二十多年里,她很少与父母联系,直至母亲临终。

  在父亲生命最后一刻,这个享受了一辈子家庭权威和妻子照顾的“强者”,终于第一次对女儿说:

  女人,去工作也挺好的。

  不知这是一位将逝老人最后的妥协,还是对女儿多年努力和倡导的真心回应。

  不管是什么,都不再重要。

  因为这个在有些人眼里,破坏传统道德的“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早已活成了她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她一生忠于自己,推进性别平等,为“一个弱者也能受到尊重的社会”奋斗终生。

  她没有让自己失望。

  但上野千鹤子并非反对婚育,也不认为,不结婚的女性主义者就更伟大。

  而是不管是选择什么,结婚或不婚,单身或生育,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才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

  

  △ 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

  面对难以改变的现实和环境,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陷入性别的限制和偏见之中;

  不断提升自己,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建立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实现,努力成为喜欢的自己。

  无论是谁,不论男女,抛开性别的限制和偏见,我们都更能看到和实现自己身为“人”的价值。

  而 “作为女性,我们的人生,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开阔、更自由、更幸福而存在。

  过好自己这一生,不要被生育的焦虑捆绑,被撕裂的教条绑架,

  不要自困,自苦,自伤,自害,自卑,自怨,自我怀疑。

  然后,有余力的话,去帮助本应更有机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世界和我爱着你。

  注:文中案例均经过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

  

  - The End -

  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和偏见,很容易让女性忽视自身价值,甚至被婚姻、生育焦虑绑架,无法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4月7日19:00-21:00,第二期【焦虑情绪管理】线上心理疏导沙龙来袭!心理咨询师将带我们一起探寻焦虑的源头和背后需求,帮助我们找到自我价值,忠于内心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次线上沙龙仅开放30个免费名额,届时将通过腾讯会议与心理咨询师0距离互动!

  立即扫码,免费报名↓

  本文作者:林音lili,存在人本·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在读硕士,著有畅销书《走出心无力》。

  

  重视孩子需求

  体面分手

  疫情心理支持

  情绪巨婴

  高配消费

  逆社会时钟

  报复性惩罚

  爹味说教

  不糊弄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