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幕后记者从热血到失业

  

  生产|虎嗅青年文化集团

  作者|黄瓜汽水

  社论,标题卡|各县

  本文首发于虎秀青年内容公众号“打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今年轻人的面孔、故事和态度。

  在中国,新闻和电影就像一对患难与共的兄弟。

  他们一起走钢丝,眼看就要坠落,但人们总是对他们抱有幻想和期待。

  当电影《不止不休》的票房达到尴尬的5400万元时,在网络上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热度也像任何新闻一样被热搜赶超。“错误”和。

  这部关于社会新闻和调查记者的电影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不止不休》可能是近年来第一部关于记者的华语电影。

  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20年前:2003年,非典刚刚结束。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不知道《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陈峰和王雷写了著名的调查报告《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与全社会一起废除了拘留遣返制度。

  《南方周末》来年的新年寄语是《这梦想,不休不止》。这些细节仿佛把你我都牵扯进了剧场。这是哀悼的作品。灯亮了一会儿,然后很快就熄灭了。

  2020年9月,《不止不休》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三年后,家庭影院终于问世。这部影片能够和国内观众见面,已经是一场悄然的胜利。

  他的豆瓣评分只有7.2分,评论两极分化。有些人为新闻业哭泣,有些人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

  ”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流满面,只见他身穿一件旧皮夹克,背面很有报业黄金时代的感觉,为曾经失去而遥远的新闻理想而哭泣。存在。”

  ”1.女主彻底沦为吊坠。2.什么是乙肝病?当车上的医生提到三种传染方式时,我的心都凉了。那这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不挑剔说明公众不给心理建议,作为企业是失败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的话,那就是这部电影很有诚意,但是如果一部电影的元素太多,怎么看都会有点自觉。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北调记者韩东(白客饰)因学历低无法在报社工作。幸运的是,他关于考察东北老工业区的文章被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饰)在西祠胡同转载,提拔他成为《京城时报》的实习生。张颂文就像多年前导演唐奕杰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的惊艳表演。资深记者黄江身着粗犷的猎装,宛如远行归来的猎人。他的偏见是新闻现场的事实和证据。张颂文刻意设计了很多细节。比如身为前线记者的黄江,没时间吃饭,一回到办公室就拿起饼干充饥。连几天没洗的头发里都能闻到老记者的烟味。事实上,张颂文对新闻行业了解不多,所以他私下加了很多到片场探班的资深记者的微信,询问他们之前的工作经历。

  

  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是前十分钟。

  导演和剧组在2000年左右修复了一个报社,这是我和同事们从未见过的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每个编辑的头顶上都有一台电视在播报新闻。有些小编因为久坐,就用颈椎治疗仪挂在脖子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该报“表演记者”的合唱都是20年前的老记者。导演在采访中提到,就连和张颂文对话的剪辑师,也是真正的剪辑大师。

  

  图为1995年3月16日,《光明日报》主编夜班工作台,使用586微机编辑处理稿件。刘新武/视觉中国

  影片中有一个简短的镜头是我最喜欢的。

  在主题选择会上,记者和编辑讨论了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呈现哪些报道。这一幕,导演决定让十二位老记者来演,暗示亚瑟王的十二位骑士。在这次虚拟选题会上,记者们讨论的话题是《十二骑士》的自由对话。

  这一幕让监视器后面的导演哭了:“他们讨论了一个人的尊严,新闻的限度,什么是专业,什么是媒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关怀。”

  

  韩东来上班后的第一个大新闻,就是矿难。

  他和黄江一起去了山西的黑煤矿。如果你还有印象,那你一定在早些年的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犀利的故事:在矿山,一条人命的价格只有几万元。

  为了追根究底,黄江和韩东从村民那里买来旧衣服,不够逼真就在地上打滚。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在该地区找工作的普通人,浑身是烟灰。据说,这部电影的创作有多家传统纸媒参与,也是取材于他们作为调查记者的真实经历。

  

  煤矿出事后,那里空无一人。黄江反应迅速,第一时间带着韩东找到了当地一家客满的客栈。韩东还为一名家属签了同意书,从而获得了第一手的采访史。这一集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久违的现实主义电影该有的水准。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镜头语言,导演都完美继承了师父贾樟柯的风格。

  但有传统媒体经验的老媒体人也指出了这个故事的幼稚之处:调查记者深入一线获取采访资源的过程,比电影中难上百倍。

  

  贾樟柯用一口流利的山西话饰演煤矿工头

  矿难的消息登上了 ,拿到关键材料的韩东成了最担心的实习生。看着“月皓选秀”荣誉榜上自己的名字,咬了一口伊利的水果面包,无情熬夜的眼圈微微发亮。

  专心关注新闻的韩东随后提请注意当地黑血交易背后的乙肝替代检测问题。

  为了获得第一手证据和资料,韩东假扮城中村为雪牛打工的贫困生,编造了重磅社会新闻:20年前,如果你得了肝炎。B患者将无法考研、公考和求职;如果你是个孩子,你连幼儿园都上不了。于是,雪牛和医院化验室主任为乙肝患者开具了诊断书。

  但如果只发现检查剂的问题,受害的还是乙肝患者。新闻伦理的困境折磨着刚刚入行的韩东。

  为引起社会对乙肝歧视问题的关注,韩东决定撤回原报道,放弃首例,放弃重犯的机会。这段插曲也遭到不少平面媒体的批评:一份报纸的头版必须由不同的人处理,不能由记者收回。

  

  影片最后,韩东采访了众多乙肝患者,完成了报告《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震惊了全社会。在媒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乙肝相关指南也发生了变化。

  值得赞扬的是,这一集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采访对象均为现实生活中被歧视过的乙肝患者。白客连剧本都没有,因为他当时是韩东,只能听故事。

  拍摄当天,剧组邀请乙肝病毒携带者到现场营造聊天环境。导演和白客说,“这场戏我不能给你明确的安排和指示,我想问你,第一是相信所有的故事都很精彩,第二是去挖掘。”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让他们自在地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你一定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韩东的原型是记者韩福东,知名媒体人,前《南方都市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他报道了中国第一例乙肝维权案。2003年,安徽省芜湖县25岁的张先柱参加安徽省公务员笔试,获得第一名。但他因乙肝病毒“小三阳性”被拒绝体检,并起诉芜湖市人事局。而且他在正式体检之前很久就自费做了一次体检。他是“一个五阳”而不是“小三阳”。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在法律协助下帮助张贤柱提起行政诉讼。

  这篇报道的名字是《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电影中出现了韩福东的原创歌词:“歧视的后果是什么?就是不管你怎么努力。因为你可以生来就有某种身份(家庭、出生地、身高、疾病),这与你的身份无关。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作用无所谓。”

  

  这已经是国产现实主义电影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除了调查记者真实工作的“幼稚幻想”,导演放弃了太多“北漂叙事”的镜头。

  在北飘的叙述中,最失败的角色就是韩东的爱人小竹。作为一个功能性角色,她始终没有主观性。你不知道小猪作为韩东飘的队友在干着什么样的工作,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2023年我们坐在电影院里,还能看到这样一个刻板的花瓶角色。

  女性“留着饭,闺蜜忙着写”的角色形象,无疑让不少女性媒体从业者感到尴尬。不止一位媒体人在评论中提到,女性在新闻行业可能更常见,但影片却失去了对女性的关注。

  

  二是片中“个人英雄叙事”味浓。

  读到一半,你会发现韩东的故事依旧是老套的《千面英雄》叙事:少年英雄如何走上冒险之路(北漂),遭遇挫折,跌落谷底,并取得了成绩。成功。这是一套已经被电影行业淘汰的叙事结构。

  上映前,大众期待《不止不休》会成为第二个《我不是药神》。然而,答案还远远不够。

  《药神》回答顽固的社会病“世界上唯一的病是贫穷”,但《不止不休》没有回答。为什么疾病与污名有关?谁助长了耻辱感的传播?至于为什么这些活着的个体会成为僵化的正义象征,没有答案。

  那种难以形容的迷雾感在影片中戛然而止。它不会停止,它不会受伤。

  “有些话,想说也说不清楚。”

  

  

  尽管有很多漏洞和字谜,《不止不休》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第一部真正天真地代表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电影。

  从一个不准确的角度来看,新闻片和漫威电影有着相似的英雄内核,都能够唤醒人们最原始的正义感。

  反映现实的新闻比虚构的超级英雄要复杂得多。它用媒体高管的艰难报道,来说明追寻真相、唤醒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是多么的艰难。但好笑的是,近些年来,大部分国内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和尊重,都来自于《他家的故事》。

  《新闻编辑室》作为一部豆瓣评分9.1的美剧,是众多从事媒体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想必很多人都被节目一开始资深媒体人WillMcAvoy的“大胆”发言所震撼——为什么美国不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因为在过去,他们不会在“投给谁”上有分歧,也不会那么容易害怕被不同的教义带走。他们曾经有“知道问题”的言论自由。

  

  每部新闻片的背后,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片段。

  1933年,高个子的英国年轻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Jones)前往苏联怀疑斯大林。

  到了苏联后,他发现这并不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乌托邦。一名调查乌克兰饥荒的前记者在苏联政府的怀抱中悄然离世。于是他冲破封锁,改变身份,决定坐上前往乌克兰的火车。

  一边是莫斯科风坝的肉林,一边是饥饿的人们坐在火车上,连琼斯都想撕掉剩下的橘子皮。他走了40公里,来到白雪皑皑的乌克兰村庄斯大利诺。农民们收到了他的午餐,那是他最近去世的家人的尸体。

  因此,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揭露乌克兰饥荒(олодомор)的记者,这是一场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神话下的人为灾难。后人估计死亡人数约为240万至750万。

  “我走过了12个集体农场,哭声无处不在。”

  ’‘没有面包,我们两个多月没吃面包了。农民们正在吃只剩下一个月的牛饲料。他们告诉我,很多人饿死了,很多人死了!“

  

  为真相挺身而出的琼斯是否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当然不是。他甚至要承受舆论扔来的石头。

  当时,《纽约时报》莫斯科分社主编、普利策奖获得者、著名苏联问题专家沃尔特·杜兰蒂强烈反对琼斯向美国报告,以维持美中外交关系。国和苏联。苏联:俄罗斯人民正在挨饿,但他们并没有挨饿。

  于是,琼斯成为街头儿童的嘲笑疯子。1935年8月,为探寻远东的秘密,琼斯深入蒙古进行采访,却被土匪绑架,不幸身亡。据说他的向导与苏联秘密警察有联系。

  知道真相的人是英雄,不知道真相的人会死在黄泉。这就是很多人忽略的波兰电影《琼斯先生》。

  

  时间来到了1971年,一份重要的文件被删除了。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年至1967年美国在越南的政治和军事介入进行评估的一份秘密报告,被誉为越战百科全书。这些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南政策中的重要事件以及美国如何开始其升级之路。

  兰德公司员工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Ellsberg)在1965年越南之行后改变了政治立场,他是为数不多的读过五角大楼文件、意识到战争的严重性并离开的人之一。《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出现在首页,引起了社区的广泛关注。

  

  

  国防部慌了,联系法务部处理此事,于是《纽约时报》被下达禁令。

  然而,后来收到文件的《华盛顿邮报》却站在了“送还是不送”的十字路口。论文一上市,投资人一发表就走了;法务部民工的嘴角都快抽搐了:记者和政府打起来了,你是不是走投无路了?

  《华盛顿邮报》的总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Streep饰)顶住民意,冒着入狱和报纸破产的风险,力挺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斯特里普)。布拉德利汤姆布拉德利)。汉克斯)成为 新闻。

  这是斯皮尔伯格2017年的新闻史诗篇《华盛顿邮报》。

  

  在各种势力的不断斡旋和打压过程中,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本·布拉德利作为该报的继承人和编辑,捍卫了美国公民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知情权。

  这种严格的正义感很简单,因为“维护新闻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如果《华盛顿邮报》被政府打开关闭,她的新闻精神将不复存在。

  

  凯瑟琳的丈夫、著名的华盛顿邮报出版人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Graham)将新闻业的使命定义如下: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如何抓住当下,就是为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历史。

  

  最后纽约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分别从联邦法院打到华盛顿的司法部上诉法院,最后两起案件一起打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的结果作出了有利于媒体的裁决。

  影片的重头戏是评委们由《华盛顿邮报》向全体同仁宣读的一段话——

  “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州长服务。”(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州长服务。)

  这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记者的权利。记者应该是德国人,而不是喜鹊。

  

  在《华盛顿邮报》的影片结尾,一个电话引出了下一个新闻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本报立即公布了开幕赛。

  1972年,水门大厦在华盛顿遭到民主党人的袭击。随后,尼克松总统及其内阁试图掩盖事件真相,阻挠国会调查,引发宪法危机。美国最著名的丑闻导致尼克松于1974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敢于推翻总统的人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他们冒着职业生涯和整家报纸职业生涯的风险,将水门事件曝光。

  这是一部1976年的电影《总统班底》,由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德雷弗斯主演。

  

  同样,本片《华盛顿邮报》的主编依然是本·布拉德利(饰演布拉德利的演员凭借该角色获得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两位年轻记者发现水门事件的错误后,日夜打电话给总统提名委员会名单上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匿名线人“深喉”为他们提供了大量政府内部情报,而后者在33年后被确认为前FBI局长。

  鞋子被打上了木桩,各方都找了证据,这给一个原本微不足道的盗窃案开了个大窟窿,拔了萝卜,拔了泥,最终把矛头指向了白宫的尼克松。与最高当局对峙的两名记者的生命当然也受到威胁。

  

  

  一组镜头语言,让我们感受一下,要秒杀全国第一的权威报道,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尼克松胜选当天,人群高唱《四年》,两名记者撰稿,整个办公室里充满了打字机的声音。

  尼克松宣誓就任总统的那一天,举国欢庆。两个记者还在写,办公室里只剩下打字机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尼克松的顺利连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其他媒体也没有跟进报道。明眼人都知道,一个证据错了,整个报社都要被毁掉。

  但出版商凯瑟琳格雷厄姆和总编辑本布拉德利强烈支持两位记者的决定。在报道走上街头的前一天,布拉德利告诉两位记者:

  “美国第一修正案中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保证新闻自由并可以确保美国的未来。”(除了第一修正案、新闻自由,也许还有国家的未来,没有任何东西是基于它的。)

  稳扎稳打是记者最弱的特质。如果你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那你就是在背叛新闻精神。

  

  

  报道出来后,政府有关方面纷纷予以否认。总编辑布拉德利的政治立场被电视台嘲讽,《华盛顿日报》随即成为谣言。

  

  

  连美国检察官都在电话里用狠话警告《华盛顿邮报》:如果你再胡说八道,我就把你老板凯瑟琳的胸膛放在绞肉机里。

  

  在政府的打压和威胁下,《华盛顿邮报》几近危险,公司两家电视台的牌照也差点被吊销。

  编辑们慌了,主编布拉德利只写了一句话:“我们坚持我们的历史。”(我们坚持我们的历史。)

  

  虽然美国修正案和新闻自由对我们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的抽象概念,但这种社会知名度的愿景是全世界的普遍价值观。

  日本有《新闻记者》,韩国有《熔炉》《素媛》。不论国籍、信仰或政治立场,只要一个人心怀善意,就会被执着追求正义的弱者所攫取。

  不管这个故事持续多久,总会让人落泪。

  但是为什么我们缺少这样的消息呢?

  

  没有人愿意当记者了,没有人愿意把镜头对准这群人。

  这是一项亏损的业务。

  如果你选择从事新闻工作,很可能会遭遇失败,也不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富翁。这是一个非常便宜的工作。

  “谁以后想当记者?”-同样的问题,如果在2003年提出,到2023年可能会完全不同。

  因为巨大的生活成本,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都围着我去参加公开考试。人总要先填饱肚子再谈理想。

  38岁的前媒体从业者、前《南方周末》记者陈涛面临着送外卖后失业的大战。名为“闪送达人陈师傅”的自述视频在网上发布后,迅速走红并获得12万元奖金。作为

  谷雨实验室前几天采访过他。

  35岁以上媒体从业人员失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了自媒体的成功,其余的新闻都有着更黑暗的现实。有的文化记者失业两年成为家庭主妇,有的财经记者七次换工作,其余的要么转行,要么做公关。

  

  而且,“新闻理想”早已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词。

  书的开头,韩东有一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书的第一页上写着——庇护与不安。

  想必很多人文社科的毕业生都会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刚进入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或许还有一丝理想主义的火花,但经过几年的磨练,大部分人只是把媒体当成一份谋生的工作。这无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可厚非。

  在北京市朝阳区慈云寺的剧场,我和媒体朋友们都觉得可以有很多新闻媒体从业者前来“参拜”这个剧场。毕竟大家已经不关心电影好不好,更像是来买单的。

  这部分钱不仅是给这些传统媒体的片子,也是给他们自己的。

  

  再加上舆论对新闻业的污名化,新闻业可能是一项冒险的事业。

  过去,“公知”不是贬义词;苦难报告不能归咎于外国势力;南方媒体没有成为叛徒。

  然而,今天,记者被指控犯有多项罪行。10年前在小酒馆买过《南方周末》的读者一定不能想象10年后找不到小酒馆,更何况今天的世界:当一个有想法、有观点的人来到小酒馆.公共对话领域如果你不在这个领域,你就有被污名化、被报道和被禁止发言的风险。

  十年前看鸡蛋挨着的人,十年后站在高墙旁边。

  记者的声音消失了,渐渐变成了故事的容器,没有人问“为什么”。

  

  媒体实践的变化正在加速传统媒体专业人员的淘汰。

  每个人都是第一阶段。手机、5G网络、微博、抖音,当事人不再需要代言人,每个人都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利。

  技术总是从一开始就为观众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时间总会使它成为统治阶级最有用的工具。我们想象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切都会变得更好,但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理想。

  片中有一幕看起来有点幼稚又有点梦幻。正在加班写稿子的韩东,在电视上看到了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在他面前是一支漂浮的钢笔。恍惚间,韩东手中的笔也飘了起来。

  笔是记者的利剑。“手中的笔,就是你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一些人,也可以毁灭他们。”

  为什么笔会浮起来?因为它是对抗重力的。这种引力可能源于新闻业的公众污名化、生存与理想的不平衡对立以及外人不理解的“系统性暴力”。

  

  记者只是作家吗?如果虚幻的理想主义被抛弃,新闻职业还剩下什么?

  今天的观众总是在等待被权威的声音拯救、认可和钦佩。谁与自己意见不合,谁就成了“别有用心”的坏人。

  我们喊过千百次“调查记者死了”,但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调查记者死了。

  每一个优秀的记者都带着无可救药的英雄气概走上街头,因为他们知道,再优秀的记者也有被钉在十字架上、被万人焚烧的危险。

  结果,让郁闷的记者和郁闷的国产电影人哑口无言。

  虽然没有票房,虽然收视率不高,但这部电影的意义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提醒我们,在这个记者肆无忌惮的时代,我们曾经有过一代热血公正的媒体从业者,他们心中燃烧着对更美好世界的热情。

  

  想改变、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