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地已测出XBB毒株!会二次感染吗?这种药18岁以下禁止服用

  海外网1月1日消息,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美媒报道,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奥密克戎新变种XBB.1.5在美国迅速蔓延,目前,40%的新冠确诊病例感染了这种新变种,高于前一个星期的20%。

  科学家们表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已经迅速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数据称,截至2022年12月31日,XBB.1.5已在至少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其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Michael Osterholm博士最近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全球目前面临的最糟糕的变种可能就是XBB。”

  

  新冠病毒进化路线图(图片来源:Rodrigo Quiroga)

  我国已有三省检出XBB毒株

  致病力没有明显区别

  1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我国,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同时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包括BQ.1和XBB,其中9个省份的49例病例中检出BQ.1及其亚分支,在3个省11个病例中检出XBB亚分支。

  许文波表示,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和BA.5.2和BF.7以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循环。

  上海已监测到新毒株XBB.1.5

  近日,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

  据消息,这些样本来自上海地区新冠患者,随机采集于今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除了“南方株”BA.5.2和“北方株”BF.7相会于上海,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研究人员表示,境外输入患者中的毒株较为复杂,多为在我国境内首次检测到。当前测序结果表明,针对境外输入新型病毒株较多,仍需要常规开展病毒株检测为后续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上海近期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短时间内将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

  最新研究显示,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与 XBB.1相当,但关键突变F486P使其具有更高的人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ACE2可以被看作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大门”,这意味着XBB.1.5更容易感染人体。试验表明,在至少接种两剂mRNA疫苗的情况下,突破感染BF.7也无法诱导对XBB.1和XBB.1.5的高水平中和抗体,难以防止再感染。

  国内外专家预计,XBB.1.5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需要密切关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XBB.1.5 的人ACE2结合亲和力几乎与 BA.2.75 相当,可能使 XBB.1.5 未来像BA.2.75一样获得更多突变,不过XBB.1.5目前免疫压力不大,还不会很快进化。

  

  美国每周监测新冠毒株比例图。来源:美国疾控中心官网

  XBB会不会导致二次感染?

  据央视网微博消息,XBB、BQ.1、BQ.1.1致病性和之前的毒株差不多,但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了。因此,造成的病毒传播速度可能比之前更快。如果遇到这几种毒株,再次感染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再次遇到的毒株与BA.5和BF.7有多少重叠,如果病毒一直变异,交叉保护作用降低了则可能造成感染;另一方面则是看人自身抗体水平。

  如何应对BQ.1和XBB?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强调,疫苗接种仍是重要手段。虽然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预防重症和死亡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

  由于在致病性方面,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BQ.1和XBB这两个毒株的毒力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疫苗接种是最优的选择。

  院士高福:新冠病毒已经找到多种动物宿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在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上表示如今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高福指出,这是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相互适应的结果,病毒变异还开始适应各种各样的动物。目前水貂、白尾鹿等都开始感染新冠病毒,除了人以外,病毒又找到了自己新的宿主。

  诺氟沙星18岁以下禁止服用

  近日,一张“关于XBB.1.5毒株在美国登顶,大家要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的截图在网络流传,不少药物一度脱销。

  此外,“未成年人禁止服用诺氟沙星”一度冲上热搜。

  

  诺氟沙星是什么药?为什么未成年人禁止服用?家有孩子到底需要准备什么?

  此前,国家药监局官网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家庭药箱,尽量精简,只准备一些常用药,并且相对安全的药物。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

  诺氟沙星可阻碍骨骼成长发育

  18岁以下患者禁止服用

  其实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发烧是机体免疫机制的一部分,找到发热的原因至关重要。发热的原因很多,除了感染性外,还有结缔组织性疾病、肿瘤性、药物热。即使感染性,还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不同病原。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

  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只有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粘痰、发热、咽疼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而且,抗菌药物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病原来适当地选用。孩子生病后,家长不能擅自使用药物,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不要联合使用。

  诺氟沙星,广谱抗生素的一种,人们服用后可阻碍人体消化道内致病菌DNA旋转酶的作用,阻碍细菌DNA的复制,从而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细菌引起的腹泻,如肠炎、痢疾类病症,对病毒引起的腹泻是无效的。因为在急性腹泻中,多因病毒感染所导致,所以在出现腹泻症状时,一定要查明病因再服用相应的药物,切勿乱服此药。需要注意的是,诺氟沙星可阻碍骨骼的成长与发育,所以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禁止服用诺氟沙星。

  国家药监局教你备好儿童用药箱

  2019年10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官网发布信息,指导公众如何在家准备儿童药箱。

  国家药监局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家庭药箱,尽量精简,只准备一些常用并且相对安全的药物。具体包括:

  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不良反应少;如果大剂量长期使用,有可能发生肝毒性。最小适用年龄为3个月,1岁以下幼儿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4~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

  布洛芬:不良反应少,治疗儿童高热有效、持续时间长。最小适用年龄为6个月,6个月以下用药时应遵医嘱。间隔6小时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

  止泻药和胃肠道调理药

  蒙脱石散:“物理”止泻,可以在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可有效止泻,但使用过量会引起便秘。

  口服补液盐:可用于因腹泻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症状。

  益生菌:对调理肠道菌群紊乱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不仅可以治疗腹泻,还可以缓解便秘。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种类。

  泻药

  开塞露:主要成分为甘油,是孩子便秘时临时救急的好帮手。

  乳果糖:温和的泻剂,不良反应少,但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腹泻。孩子便秘一般是暂时性的,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节,西梅汁、苹果汁、梨汁等食物中含有缓解便秘的成分,可有效改善便秘。

  外用药

  炉甘石洗剂:涂于瘙痒部位,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创可贴、碘伏:孩子有皮肤外伤时,可以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可常备防水、杀菌等种类的创可贴,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创可贴使用。

  其他

  此外,药箱中还应该常备医用纱布、医用胶带、医用棉签、量杯和滴管、体温计等。

  国家药监局同时提醒,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因为他们的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还在发育中,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在用药时不能将成人药“小儿减半”服用。

  成年人服药后,很多药物成分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伤害到大脑,而孩子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某些药物成分会经过血脑屏障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伤害。因此,一定要让孩子吃儿童剂型的药物,不要随便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吃。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同,成人可以用的药,对儿童可能是禁用或慎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诺氟沙星等沙星类药物,可能会抑制软骨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肾脏毒性和耳毒性,儿童不宜使用。

  皮质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儿童生长迟缓,影响身高,儿童不宜使用。

  -End-

  来源:央视新闻、每经经济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央视网微博、观察者网、央视网、国家药监局网站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