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漫漫,何处才是我们的心灵归宿?

  长路漫漫,何处才是我们的心灵归宿?文学大师季羡林告诉你,温馨的家庭、弥漫的书香、万物的可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或许在忙碌的工作后,翻开这本书,你的心就会找到答案。

  本书是一部以温情和人生智慧为主题的季羡林散文集,共收录了季老47篇经典作品。之前读过季老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发现《长路漫漫,心有所归》与它相比,有少量的文章重合。怎么说,又再一次加深了我的印象。

  

  从《赋得永 久的悔》中,季羡林写到,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母亲一生就吃“红的”,把“白的”都留给自己吃。这一辈子没过几天好日子。自己去外地上学,很少回家。本想等大学毕业就养母亲。可惜,没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去世了。

  母亲曾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读到这句话,我深有共鸣。因为我妈妈也说过,早知道我读这么多书,跑那么远去工作,还不如在镇里找个人家,嫁了去,这样没事还能串串门。

  年轻时,父母总希望孩子有出息,能飞多远飞多远。到老了时,心态一下子就变了。他们需要人陪,觉得能天天看到就很知足了。可是,我是年轻人啊,充满干劲,怎会回头。

  但季老在文中蕞后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认,即使整天吃“红的”。

  我想失去母亲的痛是难以消除的。

  这给我的启发是,即使在外地漂泊,能回家就多回家,回不了就多打打视 频,和母亲多沟通。千万不要在他们还好好的时候,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时,才体会到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从《寸草心》中,季老写了四位女性,蕞后一位写了他的妻子德华。我以为会是一位门当户对的妇女,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德华只念过小学,认识千八百字。

  在文学方面,季老和她毫无共同语言。但是在品德方面,她是超一 流的。按照季老的话说,就是特别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季老十几年不在家,但是她却很忠诚,还把公公照顾得很好。看到这里,从字里行间,我看到季老对德华的欣赏以及感恩。我也想到那个薄情的徐志摩,人和人就是没法比。季老明显更加豁达和有责任感。

  季老能在很多领域都能有所建树,一定跟他朴实坦率、豁达通透有着极大的关系。希望你也能看到这本书,总有一篇文章,让你有所感悟,不再那么迷茫。 #季羡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