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古意: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的美术考古学研究》出版
古意: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的美术考古学研究
范淑英?著
2023年2月出版
158.00元
978-7-5732-0511-7
作者简介
范淑英,先后获得南开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考古学硕士和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十余年,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艺术与考古,曾在《考古与文物》《唐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2013年论文《隋唐墓出土的“古镜”——兼论隋唐铜镜图文的复古问题》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入选首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2018年所著《陕西汉唐墓葬美术研究》获得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以“古意”为题,从形式、象征意义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着重探讨了隋唐铜镜艺术对本国传统铜镜艺术的吸纳和创新。第一,分析隋唐铜镜的造型、构图、主题纹样和铭文等的复古因素及其古意,并对唐代的特种工艺镜的来源进行讨论,从视觉可见的图文与工艺二方面考察了隋唐铜镜与汉镜的紧密联系。第二,从隋唐墓出土的隋唐以前的古镜,认识到隋唐铜镜中的古意来源于古代样本的遗留,并结合唐代对古镜的认识论述了隋唐铜镜的古意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千秋镜和道教镜的铸造为例,意欲强调由于唐代对古镜神异观念的崇信,使得一些借鉴古镜名义的唐代新铸镜得到推广,具有了神奇的功能。第四,探讨了隋唐铜镜吸纳借鉴汉镜的原因及其创新之处,通过与汉镜的比较,指出隋唐铜镜的古意在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论述了隋唐铜镜古意的发展变化过程,并论述了隋唐铜镜古意实践的历史背景。
目录
绪论: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旨趣/1
第一节 隋唐铜镜的著录与研究/2
第二节 隋唐铜镜的“复古”问题/19
第三节 “古意”的提出及其定位/21
壹?古意之踪
第一章 隋唐铜镜造型与图文的古意/29
第一节 镜形的古意/30
第二节 构图的古意/49
第三节 主题纹样的古意/87
第四节 铭文的古意/121
第五节 仿古镜/147
第二章 唐代特种工艺镜的工艺来源/168
第一节 特种工艺镜的名称及其种类/168
第二节 特种工艺镜的工艺来源/183
贰 古意之源
第三章 图本与样/209
第一节 平面之图与立体之样/209
第二节 古镜遗“样”/215
第四章 唐人的“古镜”观/228
第一节 唐人对“古镜”的崇拜/228
第二节 唐人对“古镜”年代的认识/237
叁 古意之造
第五章 汉以来神仙道教对唐千秋镜的影响/247
第一节 千秋镜铸造的历史背景/247
第二节 千秋镜等千秋节礼品的功能与寓意/251
第三节 千秋镜设计思想/255
第六章 《古镜记》与中晚唐道教的“古镜”再造/269
第一节 《古镜记》与“古镜”/269
第二节 《敬元颖》与“古镜”/280
第三节 中晚唐道教的“古镜”再造/282
肆 古意之美
第七章 隋唐铜镜古意之审美特征/299
第一节 古意与风格选择/299
第二节 古意与新意创造/302
第三节 古意与生意表现/307
第八章 隋唐铜镜古意的演进及其美术史背景/328
第一节 隋文帝至唐高宗前期/329
第二节 唐高宗后期至睿宗时期/344
第三节 唐玄宗至唐末/360
结?语/371
附表/374
附表一 隋唐纪年墓出土的隋唐式铜镜和年号镜统计表/374
附表二 隋唐墓出土的仿古镜/409
附表三 隋唐墓出土的古镜/420
主要参考文献/427
图表索引/460
后记/471
Abstract/473
绪论: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旨趣(节选)
清湅铜华以为镜,昭察衣服观容貌,丝组杂沓以为信,清光宜佳人。(1)
这是一面汉代铜镜上铸刻的铭文,言辞简明平实地叙说了铜镜的铸造、日常生活中的功用和人们对此物寄予的情感。
在中国古代,铜镜与人们朝夕相伴,鉴貌增妍为其主要功能。此外,还可作为佩饰物、宗教法器、信物、礼品、贡品、收藏品和随葬品(2),有着较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一类造物,若从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的铜镜算起,直到清代被水银镜所替代,铜镜的使用持续了约四千年之久。铜镜的形制简单,基本为圆板具钮形,少数带柄,但其内涵却极为丰富。这是因为,自古及今,人类所创造出的物品,在实用之外,无不附加以思想精神和意识信仰的诉求,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铜镜更是如此。表面平整、打磨光亮的铜镜满足了古人观容照貌的需要,但自齐家文化出现铜镜以来,绝大部分的铜镜镜背都装饰花纹,直观地显现了人们对这一日常用品所寄予的复杂情感和精神需求。可以说,铜镜的创造主要是为了美化容貌、端庄仪态,人们在利用铜镜美化自身的同时,也把对美的认识赋予铜镜。于是,时代不同,铜镜的形状和镜背的纹饰也有差异,由此产生的历史感和艺术性,自宋代金石学开始著录铜镜以来,一直是学者主要关注的内容。
古代铜镜史的研究以考古学和美术史为主体。考古学将铜镜作为年代研究的重要材料,主要进行分类、分型和分期的研究,分析其多样性,厘清其发展变化的脉络,作为断定有铜镜出土的遗迹年代的依据之一;美术史则从分析铜镜的装饰题材、构图等入手,探讨其图像的来源、意义和所反映的审美意识,并且探究其变化的原因。这两种研究方式多延续金石学以来著录式体例的思路,即便是整个铜镜史的撰写,也呈现出横向的断代式面貌,缺乏纵向的比较式研究成果。
在四千余年的铸镜史中,战国至汉、隋唐是两个高峰,尤其是汉、唐两代的铜镜,不仅花纹繁复,设计手法多样,工艺精湛,还装饰有反映社会信仰、习俗的铭文,艺术价值极高。汉、唐两代铜镜的艺术价值早为学者所认识,罗振玉说汉镜之美在于“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 (3)。梁上椿对隋唐铜镜极为褒奖,认为其艺术成就远远高于汉镜,他说:“隋唐之作风一洗汉式拘谨板滞之态,而作流畅华丽之姿。其取材亦一变矫揉造作之神话模型,而偏重自由、写实或故事。铸制手法亦由繁乱纷杂而转为清鲜优雅……其制镜之金工技术亦足以夸耀寰宇。”(4)梁氏将隋唐铜镜艺术风格的把握建立在与汉镜比较的基础上,即使他忽略了隋唐铜镜艺术与汉镜的联系,这一研究视角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即试图沿着这一视角,在对以往隋唐铜镜著录、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基础上,通过比较汉唐铜镜装饰图文的内容,同时考察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意欲搭起汉、唐两个铜镜高峰之间的桥梁。
(1)罗振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罗继祖主编:《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6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2)关于古代铜镜的功用具体论述参见梅丛笑:《以铜为鉴—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北京:中国书店,2012年,第165~173页。
(3)罗振玉:《古镜图录》,楚雨楼丛书初集,1916年景印,第1页。
(4)梁上椿:《岩窟藏镜》第三集《隋唐式镜》,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印行,第1页。
后记
2007年当我在西安美术学院周晓陆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时,为搜集更多的文献资料研究唐墓壁画,我开始通读唐代的笔记小说,旋即被其中的镜故事吸引。在检索了大量隋唐墓葬发掘的铜镜实物后,毅然将原本准备的唐墓壁画博士选题转为隋唐铜镜的研究,并得到了导师的赞同和支持,于2011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
承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推荐,在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基础上的成果《古意——隋唐铜镜艺术风格渊源的美术考古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后期资助。获得立项的同时,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又转达了专家的修改意见,而我自己也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深化,想把这个成果做得更为完善。
没想到修改完善的过程进展得异常艰难。其间孩子多病,长期照顾全家生活的公婆相继故去,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行政岗位又多次转换,重重的压力使我几度失去坚持下去的信心。好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家社科办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宽容,我也在多次延期后,终于完成了这部耗费十二年心血的作品。
在此过程中,周晓陆、杨休、金申、齐东方、荣新江、郑岩、张鹏、王宁宇、程征、王维坤、张建林、刘呆运、王小蒙、谭青枝、张全民、杨军凯、王自力、李浪涛、游自勇、沈睿文、王力之、袁永明、田名利、郑彤、倪润安、程义等诸位师友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西安美术学院的刘晨晨、王锐、张华、赵战、周俊玲、于春、卢昉等诸位博士始终关心、鼓励我。他们在我进展困难时的援手,常让我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我的第一篇隋唐铜镜研究的论文因他的举荐得以发表,增强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信心。
感谢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因为他的推荐,我的隋唐墓出土古镜的论文参加了由巫鸿先生主持的第二届“中国墓葬美术”国际讨论会。
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教授,多年来,他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为我复印邮寄了诸多资料。与他的每一次见面,都给予我在隋唐考古领域新的启发和新的思考。
感谢唐镜收藏家田国强先生,让我观摩了他的大量藏品,并慷慨赠与了他多年来搜集的日文唐镜图录。
感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郝明讲师,为我的研究细心搜集考古报告、图录、古籍,制作了大量的电子版书籍,极大地方便了书稿的写作、修改。
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缪丹编辑,如果没有她的举荐、鼓励和勤恳的编辑工作,本书不会呈现出这样让人满意的面貌。
本书的部分成果曾在荣新江、张露、张鹏、项坤鹏、陈文曦、王小蒙、谭青枝、彭伟哲、刘向阳等先生主编或责编的集刊、期刊、栏目中发表。本书出版时按照书的结构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并补充了新的材料和观点。在此对诸位先生审稿、编辑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安美术学院的庄会秀老师、我的学生王潇、郑倩、李玥、茹媛、宋梦茹、龚雨萌帮助我校对了书稿中的部分内容,李玥、宋梦茹、赵宇欣、臧祝菲处理了书中的插图,黄馨禾核对了书中的日文翻译,这里一并表达谢意。
当我开始这一研究时,儿子年龄尚小;全力以赴地修订时,他已经经历了紧张的中考、高考。多年来,我的先生不仅承担了孩子的接送等日常事务,及时地解决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时常帮助我缓解行政工作的压力。我的母亲以年迈之身帮助我打理生活。最近一年,妹妹又替我承担起日常照顾父母双亲的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体弱多病的孩子已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似乎冥冥之中有天意,他填报了六个志愿,最终被录取的是历史学,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十二年一晃而过,但愿此书能记录下我还没有完全虚度的时光。
另外,我还想说,对于一个较为熟悉考古报告的人来说,文学与美学是比较生僻的领域。我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及对美学理论的运用皆处于学习阶段,难免有错误的理解。故而书中还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责编:缪丹;排版: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