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日记、闺蜜的录音、没洗的蓝色裙子,让莱温斯基陷入无尽丑闻
在法国戛纳的国际广告盛会上,一则巧妙运用丑闻创意的广告(巴西的TYLENOL止痛药系列广告)轻松赢得了平面广告的金奖。
广告设计简洁有趣:左侧展示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脸部照片,在他的额头上附着一张年轻女士的小照片;右侧上方横置着一瓶药品,下方角落则用小字呈现品牌及广告标题:TYLENOL特强型,针对严重头痛。
广告灵感来源于1998年美国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风波。
这起名为“拉链门”的丑闻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独立检察官斯塔尔与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对此事穷追不舍,企图弹劾克林顿总统。
而莱温斯基因为这起事件,被封为蓝裙子的“终身代言人”。
那么,这场风波的始末究竟如何?它给当时的美国产生了何种影响?
克林顿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多情的总统,他身边风花雪月的故事层出不穷。
他在阿肯色州出生并成长,后来求学于乔治城大学,最后在耶鲁法学院毕业。
在耶鲁时,他与希拉里相识,两人于1975年喜结连理。
到了1979年,克林顿事业如日中天,担任阿肯色州州长,次年便与希拉里喜得爱女。
然而,拥有事业和家庭美满生活的克林顿似乎有着无法满足的欲望。
他频繁地纵欲享乐,尤其在连任州长之后,他的红颜知己犹如柳絮纷飞。
自1987年起,克林顿便收养了多名长期情妇,包括一位克林顿的崇拜者、一名被任命为法官的律师、一位著名法官的夫人、一名新闻记者、一名电力公司职员以及一家百货公司化妆品部的职员。
她们的年龄在三十多岁至四十多岁之间。
克林顿的密会时光多在清晨或黄昏,偶尔也有女性光顾官邸。
每周,他都会与情妇见面两、三次,有时还有一些野外的风流韵事。
每当克林顿在社交场合上遇到倾国倾城的女子,他都会派警卫传递暗示。
显然,克林顿放荡不羁的一面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拉链门”事件。
可能有些人好奇,莱温斯基究竟是何许人?她又是如何进入白宫与克林顿结缘的?
身为白宫实习生的莱温斯基,其家庭背景自然非同小可。
她出生在美国洛杉矶西部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著名的肿瘤学家,母亲则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作家。
在完成高中学业后,她进入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圣莫尼卡学院学习。
1993年,她转学至刘易斯克拉克学院,并在两年后毕业。
有趣的是,年仅22岁的莱温斯基,在家庭关系的支持下获得了在白宫办公厅主任莱昂·帕内塔办公室里的无薪夏季实习的机会。
在1996年美国总统大选落幕之后,克林顿政府进入了选后休整期。
恰逢当时共和党掌控的美国国会因预算问题与白宫对抗,使得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陷入僵局,许多政府雇员无法正常上班,白宫及其他政府部门显得冷清许多。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相识、互诱、并逐渐发展成为亲密情侣。
这段隐秘的爱情持续了5个月,并在总统周围的工作人员之间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1997年4月,莱温斯基的上司担忧事态会进一步升级,于是决定将她调至国防部工作。
在国防部,莱温斯基结识了特里普,并很快成为如影随形的密友。
莱温斯基向特里普毫无保留地讲述她与总统私密关系的种种内幕。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特里普秘密录音了她与总统的这段隐秘情事,而这些录音成为日后丑闻曝光的铁证之一。
在回顾莱温斯基与克林顿的那段暧昧关系时,我们了解到,这段情事主要发生在1995年11月至1997年3月之间。
据莱温斯基在纪录片中的描述,她与克林顿一共发生了九次性接触,但并未发生性关系。
在1997年2月的一天,克林顿在白宫完成广播演讲后告知莱温斯基,他的私人秘书贝蒂·库里有礼物要交给她。
那天莱温斯基穿着一件蓝色连衣裙,跟随库里来到椭圆办公室,随后根据指示独自进入浴室。
在浴室里等待她的,正是克林顿。
一男一女共处一室,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人之间的感情和举动自然而然变得更加亲密。
克林顿轻抚着她,莱温斯基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过往的情事中,每当克林顿即将达到高潮时,他总会要求停下。
然而这次,莱温斯基站起身表达她想要更进一步的愿望,克林顿答应了,并在她的蓝色裙子上留下了那道“白色印记”。
然而,事后莱温斯基并未立刻注意到裙子上的污渍。
直到1997年11月,她准备将裙子穿到感恩节聚会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莱温斯基和特里普的亲密友谊,让她们毫无隐瞒地分享彼此的秘密。
因此,莱温斯基毫无保留地向特里普透露了她与克林顿的风流韵事。
然而,她并不知道特里普一直在暗地里录下她们的电话,等待适当的时机揭开这段秘密恋情。
意识到蓝裙子上的精液污渍是揭示总统不道德行为的关键证据,特里普在电话中劝告莱温斯基不要洗掉或丢弃这件衣服,以备后用。
1997年10月,特里普与《新闻周刊》的人员在约拿的华盛顿公寓会面,并将电话录音公布。
事情曝光之后,各项指控向克林顿袭来,尽管他都矢口否认,但始终陷于这段绯闻之中,疲于应付。
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之间越来越多的私密细节被曝光出来,其中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是“雪茄事件”。
据称,1996年3月31日的一次亲密接触中,克林顿将一根雪茄插入莱温斯基的下体,随后将雪茄放入嘴中并评论道:“味道不错。”
这个事件被莱温斯基本人证实,并收录在独立检察官提交给国会的关于克林顿的报告中。
迫于压力,克林顿于1998年8月17日在电视上向全国公开承认了他和莱温斯基之间的“不适当关系”。
尽管克林顿承认了错误,但共和党仍然紧追不舍,试图弹劾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克林顿的支持率却上升了12个百分点,只有12%的人认为他应该被弹劾。
在独立检察官的报告曝光后,克林顿的支持率再度上涨3个点,66%的美国人希望他继续完成任期,而只有33%的受访者认为他应该辞职。
许多人对这篇类似黄色小说的报告表示强烈谴责,一位女士表示:“这些东西在电视上播放实在让人悲哀。”
甚至许多观看报道的外国人,也纷纷谴责这种公开个人隐私的行为。
民众的“逆反效应”让屡遭险境的克林顿化险为夷,他的支持率不断攀升。
最终克林顿并未被迫辞职,反而成功地完成了他在白宫的第二个任期。
正所谓“福禄并存”,与克林顿在丑闻中逆袭的好运相比,莱温斯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丑闻爆发后,她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备受媒体追逐与抨击。
各类报刊争相刊登真假难辨、花样翻新的报道用来吸引读者。
举例来说,莱温斯基就读学校的一家当地报纸揭露她曾与一位已婚教师长期保持暧昧关系;而专注于挖掘总统绯闻的《楼顶屋》杂志据称向莱温斯基出价购买她的“半裸”照片以及她的故事。
莱温斯基的名誉遭受重创,而且还要面对巨额的法律费用。
无奈之下,她与安德鲁·莫顿合作出版了《莫妮卡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她与克林顿的一些亲密细节,一度成为畅销书。
尽管如此,这些仍然无法缓解她的经济困境。
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莱温斯基还创立了自己的手提包事业。
2005年,莱温斯基发现逃离媒体聚光灯的侵扰简直是一种奢望,她的事业与私生活都备受困扰。
在巨大心理压力下,她不得不告别原有的生活,离开美国,启程寻找新的人生航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在伦敦、洛杉矶、纽约和波特兰等地流浪,努力寻找新的安身之处。
她尝试投身于非盈利组织的工作,但无论她去往何处,过去的丑闻和名声就像无形的枷锁,将她紧紧束缚在曾经的阴影之中,面试过程充满了挫折。
然而在2014年,莱温斯基鼓足勇气,决定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
她在《名利场》杂志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发表一篇名为《羞耻与生存》的文章,诉说自己所经历的种种挑战。
她勇敢地站在公众的视线中,接受国家地理频道的采访,呼吁人们共同抵制网络欺凌。
莱温斯基不仅成为旁观者革命组织的大使和战略顾问,还发起了一系列互联网活动,激励那些受到网络欺凌伤害的人们勇敢地面对人生。
世界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无数的大事在上演:战火硝烟、自然灾害、政权更迭,或是选举丑闻。
哪一件事不比莱温斯基的那条裙子重要?就像时间是一杯不断稀释的浓茶,无论初时味道多么浓烈,最后总会淡去其味和色彩。
漫步在白宫的回廊中,即使总统也会显得渺小,更不要说莱温斯基了。
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传记《一个复杂的人》中,有一段文字揭露了莱温斯基在与克林顿的丑闻爆发前,曾一心追求克林顿的新闻秘书乔治。
然而,遭到乔治拒绝后,失望的莱温斯基才将目光转向了克林顿。
在这本书中,克林顿似乎只是莱温斯基的备胎。
想到这里,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遭遇显得同样悲哀。
其实,一条蓝色裙子和一支雪茄的故事,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只是这次的风波正好发生在白宫,从而引发了无数关注。
如今,岁月流转,白宫事件的三位当事人各自命运迥异。
克林顿仍然风头无限,乔治与一位女演员喜结连理,生育两个女儿;唯有莱温斯基依然孤芳自赏。
甚至连当年年仅十几岁的克林顿女儿切尔西,也已披上了婚纱。
造化弄人,莱温斯基似乎成为命运最不公的受害者。
那条曾沾染丑闻的裙子,似乎再也无法洗净重穿。
一场失恋后的情感寄托,远赴他乡,却使她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除留下“莱温斯基的裙子”这一俚语外,她一无所获。
曾几何时,中国有句古话:“一失足成千古恨。”
然而,今日这种说法已不再流行,女性的“失足”早已被“插足”所取代,成为大胆追求的象征。
莱温斯基的不幸在于,她不仅玷污了自己的裙子,更损失了十年宝贵的青春时光。
虽非千古之恨,却也难成千古绝唱。
然而,那些为政治高官献身的女性,多数都有着与莱温斯基相似的命运。
对于总统或其他高级官员而言,更换裙子总是比更换位置容易得多。
正如唐诗所言:“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莱温斯基在芳华岁月中留下恨意,却无法找回曾经失去的自己。
在这层层纠葛之下,究竟谁是罪人?是那位抛下职位而谈笑风生的总统,还是那位付出青春与名誉的莱温斯基?
命运的戏剧,在无情的舞台上演绎,时光的流沙逐渐模糊了是非曲直。
那些伤痕和罪恶的掩饰,是否又成为另一种无法挣脱的枷锁?
或许,真正的救赎在于勇敢面对内心的弱点,将曾经的无奈与懊悔,化作前行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与无法承受的过去。
然而,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不屈的性格,也让我们懂得了包容与坚韧。
莱温斯基的故事,既是一曲挣扎的哀歌,也是一曲千钧泰山的咏叹。
毕竟后来的她致力于公益事业,反对网络欺凌,不再因过去的阴影而自怨自艾,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这或许才是这个带给世人惋惜与教训的故事中最为闪耀的精华。
[1].克林顿丑闻与广告创意[J].发明与革新,1999(03):3-5.
[2]石宝.克林顿丑闻缠身[J].开发区导刊,1994(03):69-72.
[3]肖复兴.莱温斯基今日叹[J].群言,2013(01):01.002.
[4]赵志凌.从克林顿性丑闻的舆论反应看传播效果的逆反效应[J].国际新闻界,1999(02):40-42+35.
[5]李文绚.卷入克林顿性丑闻中的美国新闻界[J].国际新闻界,1998(02):29-31.
[6]Virginia Chamlee. The Bond and Bad Blood Between Monica Lewinsky and Linda Tripp: Secret Tapes, Codenames and 'That' Blue Dress.
[7] The cigar scandal that made headlines.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