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倪匡看金庸》系列:看老友酒桌闲谈

5天,读完五本,平均每天一本,平均每本两小时四十三分钟读完,很畅快的一次阅读体验,那个年代的香江四大才子,真香,每次看到香江四大才子这几个字,总会想起《唐伯虎点秋香》里桥上那四大才子,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是同样那么不羁倜傥,同样那么玩世不恭——现如今的文化圈,好像已经没有那么强的包容力,可以如此包容了。
总有许多人在怀念香港的黄金年代,经济腾飞,电影、电视、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几乎是同时到来的。那个时候的香港文化,带着港埠文化特有的味道与自信,几乎席卷了全世界——有时候回过头去看,那个时候不管是哪个领域,随着经济的腾飞,香港人是非常有自信的,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征服世界,所以不管哪一种文艺作品,都带着那种自信,这种自信成了他们的底气,于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作品,都很有说服力——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能做出来好的东西,然后用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去征服世界;于是,他们真的就征服了世界。
怀念,以及缅怀。只是那个时代的所有作品,其实现在都能找到,并且都不是很难找到,电影电视可能因为我们看了太多精美的工业垃圾回过头去看的话,多少会觉得那些作品可能略显粗糙,但是音乐不会,文字作品更不会。
你不管什么时候回过头去读金庸,读蔡澜,读倪匡,读黄霑,你可能会少少许当其时的共情,但是文字上的温度,你大致能感受得到。我记得我还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时候,并且是我最有文化自信的时候,有一次午夜梦迴,半夜醒来坐在家里的客厅里,然后无来由逐字逐句地想到黄霑的那曲《笑傲江湖》里的歌词——总说文人相轻,因为不管你读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字,带着点文人风骨,你至少会有这样的自信,我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比任何人差太多,甚至我能写出比他更好的文字——但是那一夜,我突然窒息了,身体上的窒息以及精神是上的窒息——是的,我突然发现,我不管如何努力,我其实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这样的文字甚至跟努力无关,这是上苍借助谁的手,留给人世间的美好。
买这套书,其实是颇费了些周折的。因是出版年代久远,加上本身又算是比较冷僻的图书,所以其实不好找。去年因缘际会看到这套书,在KFZ上看到,但是那时候看着觉得太贵了,原价136的书,动辄要卖三四百,翻了几倍,并且品相好像还不是很好。
年底的时候发现JD居然有货,下单下了三次,每次下完单之后隔天就会收到信息说已经没货可发并且无货可调,该单取消之类,往复三次。本把我不那么强烈想要的念头,给彻底地打磨出来了。单价从33元一路飙升到76,最后的JD下架,我又回头最初的KFZ上。
往复了几次无缘未果,突然见K网上新上架了一套,全新旧藏,一版一印,未翻阅,要价245加运费10元,我几乎没有猜疑,连谈价都没有就直接下单了,元月5号下的单,元月7号就收到,很好,除了外面的函套略有点脏之外,所有的书都是全新旧藏,全部没有翻阅过,有点喜出望外之感。因为很多我自己藏的书,2013年藏至今日,可能都没有这套书藏得好。
开始读这套之前,其实要把一个概念捋清楚,如果不先捋清楚,可能读书的过程会有个过程需要去理解,那就是新旧版本的问题。
记得上次读邱建恩的《何以金庸》时,他当时对金庸作品的版本问题做过一次厘清,基本上可以对应到现行的所有版本。而本书作者倪匡说到的版本,跟现在坊间说的版本,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来看一下成书时间,《我看金庸小说》首版是1980年的6月,《再看金庸小说》首版是1980年的12月,《三看金庸小说》是1982年的2月,《四看金庸小说》则是1983年。而我们对照一下金庸的作品最终的时间可以比照一下,我们现行所说的修订版(旧版)的首版时间应该是在1980年,而这已经是修订过的了,现行所说的新修版则成书的时间在2006年。
这一比对就清晰许多了,坊间惯性地称06年的版本为新版,而80年的版本为旧版;而倪匡所说的旧版,其实是邱建恩《何以金庸》里提到的那些连载版或者单行本,而非坊间所说的修订版(旧版),而他所说的新版,便是现在坊间所说的修订版(旧版)。先捋清楚这个版本的问题,再往下读,几乎就无障碍了。
这套书的确是一套比较冷僻的书,某D上的页面上,只有冷冷清清的几条短评,连一条长评都没有,很难得,拉着金庸和倪匡这样两个大IP的图书,竟能冷僻至此。某浪WB上也是,除了我买到书时的那条嘚瑟的微博外,只有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官微上寥寥的几条宣传的微博,然后竟没有人聊过这套书。冷僻至此,叹为观止。
纵观仅有的几条评论,多是说这套书是诓骗稿费的,内容掺水太多且自以为是,不值得之类的。我不评论那些评论,但是通读完全书之后,我有个疑问,发出类似评论的那些评论者,是不是真的看完了这套书,或者看完了金庸呢?
本文的最开始写的那个黄金时代,的确,倪匡向有快枪手之名,看他本书的各篇序文或后记也大都知道,每本书几万字,他几乎都是写几天就脱稿了,像第一本的《我看金庸小说》,按他的后记说——他是先收了稿费再开始写稿,前后又是几天就彻底脱稿,如果以此为推说他写的这几本书掺水太多,可能真有点以篇概全了。文化快餐时代,虽快,但是细嚼慢咽,倪匡的这几本书,还是有些味道的。最水的在我看来反而可能是第一本,不过如果整套书一起读下来,把第一本当成是一个总纲,其实也算对得起回票价。
《我看》其实就是一个总论。表明立场,统论。好多人诟病他的《逐部说》里的金庸作品排名,以及他《人物榜》上给金庸的人物分三五九等评级,皆出自此书。
总论之后的《再看》,则是分章品评他的排行榜上的前两部作品——《鹿鼎记》和《天龙八部》以及第六名的《倚天屠龙记》。
《三看》则是《笑傲江湖》以及再论《鹿鼎记》。
《四看》论《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
《五看》竟是《神雕侠侣》的专著,收入了倪匡的《金庸作品中的情书》以及陈沛然的《<神雕侠侣>之儿女私情》。
我不聊内容,我只说观感。
倪匡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卫斯理。我读过他的大部分的文字,多是《卫斯理》系列小说,所以我的印象中,倪匡的文字风格我不太记得,但是想象力诡奇,在我的学生时代,我觉得那是集科幻,奇幻,武侠,言情为一体的综合体小说。他在某一些方面,我甚至觉得可能比金庸还要好——当然,总体来说金庸更优,怎么说呢——倪匡偏科并且偏的科目强过金庸,而金庸四平八稳总成绩更强。
所以读这套书,基本上还是符合我最初的预期的。行文风趣幽默,观点其实也独特,可能这么多年来,他对于金庸作品的解读一直冷僻,所以80年初版的书,至今四十几年的书,我依旧觉得观点独特。
武侠小说本是闲书,解读闲书的书,更闲。金庸与倪匡是莫逆好友,所以倪匡的解读,很多都跟金庸交流过,甚至就是他们牌桌酒局上闲谈过的文本,因此读这套书,先把心态摆好了,这不是严肃严谨的专著,而是老友的酒局读资。所以别人说这书注水,我倒觉得亲近,犹如就坐在桌旁,看着他们打牌喝酒侃侃而谈,那种感觉,是任何解读金庸作品的文字无法给予的,因为后来者再写金庸,多已是仰望——而倪匡的解读,他同为香江四大才子,他同写武侠小说,他为金庸莫逆,并且他爱金庸作品——因此,他有一个任何一个后来者都不具备的,他与金庸是可以对话的,他们是对等且相互尊重喜爱的。
读这套书到最后,我习惯了他的那种调性之后,陈沛然的半本书,我竟看不下去了,不是说陈沛然写得不好,而是我习惯了那种轻松诙谐的阅读之后突然进入不了他的那种语境中去,所以我选择了掩卷,下次什么时候清空了思绪再回头来读吧。
掩卷轻叹。黄金时代不再,大师云集的时代不再,金庸老爷子已逝,倪匡老爷子亦逝——愿你们在天国,依旧纵酒姿意,醉眼挑灯看剑。还好,我们还有你们留存的文字,所以我们还能感受到你们留存在这人世间的少许温度。
2023-01-17 11:22:33
《鹿鼎记》
《天龙八部》
《笑傲江湖》
《神雕侠侣》
《雪山飞狐》
《倚天屠龙记》
《射雕英雄传》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侠客行》
《飞狐外传》
《碧血剑》
《鸳鸯刀》
《白马啸西风》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