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田家英,结局如何?

  刘教授吃惊:“我被一个14岁的中学生打败了,真是神童。”

  1922年1月4日,四川成都。

  市区方正街一甘姓商人家庭,母亲生下男婴,父亲取名甘正昌,意在与昌隆做生意。

  甘正昌的父亲开了一家药店。虽然生意不是很红火,但是在家里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曾家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

  

  然而,在甘正昌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入私塾读书,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却谁也没想到,祸不单行,天意弄人。

  甘正昌九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甘正昌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母,他的命运真是凄凉悲惨。父母留下的药材铺交给了大哥,小甘正昌从此开始依赖大哥谋生。

  大哥是那种游手好闲的人,他的妻子,甘正昌的嫂子,是那种自私、刻薄、刻薄的人,对甘正昌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过好人脸。

  大哥大嫂经营药材铺。由于经营不善,生意一塌糊涂,药材店即将倒闭。

  小姑子阴着脸对大哥说:“你舅舅都这么大了,还学什么?赶紧让他回药铺干活。”

  哥哥在姐姐面前就是软骨头,我只好跟风。

  就这样,甘正昌辍学去了一家药店当学徒。然而,甘正昌并没有放弃学习,他边学边自学。

  学徒期间,甘正昌在药铺里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会偷偷拿出书来翻阅。

  小姑子一点都不喜欢甘正昌。有时,甘正昌在药材铺里看书,入了迷,被小姑子抓住,大骂一顿,或者毒打一顿。

  不仅如此,他的嫂子还经常以“兄为父,嫂为母”为由,无端训斥甘正昌,从来没有把他当成一家人对待.

  这是甘正昌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童年的不幸使甘正昌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是他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他才能早日挣脱家庭牢笼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家庭的不幸,才造就了他刚毅刚毅的性格。

  甘正昌立志“行万里,读万卷书”。在拜师的两年里,甘正昌读了很多书,包括《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四大名著、《资治通鉴》等。这一年,甘正昌13岁。

  甘正昌自幼勤奋好学。1935年,13岁的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36年,甘正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成都县立中学。但是他的哥哥和嫂子反对他去上学。为了继续学业,他与兄嫂断绝关系,靠着微薄的稿费维持学业。

  甘正昌读书时以“田家英”为笔名发表了一篇关于《华西日报》的文章。文章因言辞犀利,文采飞扬,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化名用了又用,甘正昌变成了“田家英”。之后,大家都叫他田家英。田家英

  30年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中国人民水深火热。中国该何去何从?救国之道何在?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看法。

  一天,在成都,一位姓刘的老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文学救国之路的文章。文中提到:

  “文学要救国,不可自作主张。一定要遵循国民党政府的策略……”

  读完刘教授的文章,田家英觉得文中的观点很可笑,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反驳他。所谓的刘教授被反驳后,为了挽回面子,对田家英的反驳做出了回应。

  几经较量,刘教授败下阵来。主要是田家英的文章措辞严谨,观点鲜明,而且极有根据。最终,刘教授无力还手,只能认输。

  刘教授虽然败了,但他还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很佩服这个对手,决定亲自去拜访田家英。原以为田家英一定是个赫赫有名的学者,但当我看到田家英时,我很惊讶:“我被一个14、15岁的中学生打败了,我真是个神童。”很快传遍了川蜀地区。

  1930年代,由于地方军阀的残酷镇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屠杀,整个四川地区的革命活动乏善可陈,许多人对革命的前途充满忧虑。

  后来,红军长征途经四川地区。许多进步青年从红军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士气高昂,信心十足。重要任务。而田家英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春,田家英参加了救亡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队。他在文章中说:

  我们心中的激情在燃烧,哪一个不爱国,以“铁”和“血”还击敌人。

  原来如此。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田家英逐渐走上了红色道路。

  田家英通过学习党的政策,逐渐明白党是拯救勤劳人民的党。他下定决心跟党走。这时,田家英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开始形成。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在校园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散发抗日救亡传单,但很快被学校注意到,并因“不求上进”而被开除,而是聚众闹事”。

  田家英被学校开除,但他并不难过,因为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离开学校后,田家英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他与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极光》《金箭》《散文》等报刊,其中《金箭》销量最好,颇有影响。

  田家英在《金箭》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去路》的文章。这篇文章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路在何方?也反映了他的梦想,那就是去延安,《去路》是他去延安的决心告白。

  1937年冬,在成都地下党的帮助下,田家英与黄怀庆、赵世英等进步青年想方设法躲避特务的跟踪监视,克服重重困难,一路北上,终于抵达令他们着迷的革命。圣地延安。

  田家英到延安后,先被安排到陕北公学读书,后进入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

  1938年,田家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田家英有过两次婚姻。1940年,田家英与刘承志结婚。结婚后,田家英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读书、学习和参加革命活动中,而他的妻子刘承志则完全相反。她喜欢到处跑,喜欢玩,喜欢参加一些年轻人的活动。她还喜欢跳舞。比较活跃。

  这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兴趣不同,性格也格格不入,导致这段婚姻难以为继。很快,两人达成协议,离婚了。

  田家英的后妻名叫董卞。虽然名气不大,但却是对田家英影响最大的女人。

  田家英从小就喜欢历史,对历史研究也很深入。有一次,田家英给政府干部上历史课。毛主席刚好正在散步,就听到教室里传来尖锐的声音,毛主席听得很仔细,就停在窗外仔细听。

  就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开始注意田家英这个年轻人了。

  1942年,田家英发表了《从侯方域说起》关于延安的文章。这篇文章真正引起了毛主席对田家英的重视,就是因为他对这篇文章相当认可,毛主席曾经和田家英谈过一次话。而这次谈话也为田家英成为毛主席的秘书埋下了种子。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毛主席在西柏坡工作很忙,急需人手。

  胡乔木向毛主席推荐了田家英。记得六年前田家英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那篇文章《从侯方域说起》曾经引起了毛主席对田家英的关注,现在胡乔木又推荐了他,所以田家英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一年,田家英26岁。这一年无疑是田家英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因为这个转折点,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刚来毛主席身边工作,被誉为“神童”的田家英突然紧张起来。田家英能在毛主席身边做秘书是幸运的,但毛主席做事严谨,要求严格。不是每个人都能来,田家英也不例外。

  毛主席第一次见田家英就问:

  “你来我这里工作,打算干什么?心理准备好了吗?”没有错。”

  毛主席似乎对年轻人的回答很不满意,但毛主席并没有因此拒绝他。”胆小怕事做不好,嘉颖努力钻研毛主席著作。

  田家英当上毛主席秘书后不久,毛主席给田家英出一道试题:

  起草一份电报,要求当场交卷。

  毛主席本来就是写文章的高手,一般的文章是抓不住他的眼球的,认识的人也少。中央的意见,用词要严谨准确。

  田家英不愧是“神童”的称号,文笔还是很不错的。这是他第一次在毛主席面前完成考试。嘉英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很快起草了电报。

  毛主席看了田家英的电报,没有表扬他,也没有修改电报的内容,所以田家英顺利通过了考试。

  

  我们知道,毛主席是不会轻易表扬人的,尤其是他身边的书记,没有批评就是最好的表扬。

  一天,毛主席突然对田家英说,你到东北各城市去走走看看,研究一下。

  田家英问毛主席:“主要调查哪方面的问题?主席有什么指示和要求吗?”,街道和工厂,看完后回来报告。

  安排任务时,毛主席一般都是点到最后,让执行任务的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这种“没有要求、没有指示的任务”,是毛主席视察干部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去东北的路上,田家英一直在想毛主席的话。田家英认为“三大战役”取得了完全胜利,蒋介石处于劣势,败局已定,共产党将成为执政党。共产党一上台,要做的事情很多,而城市治理对于一向与农村工作打交道的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我党自成立以来长期扎根农村与国民党作斗争,缺乏城市治理经验。毛主席这次派田家英到东北考察调研,就是要学习城市治理的经验。

  田家英到东北后,在东北局同志的支持与配合下,开始考察东北城市治理,并结合东北特点,主要对产业问题进行研究.

  据了解,这次“考试”,毛主席对田家英的成绩是认可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派田家英到全国各地考察。

  以上是田家英当毛主席第一书记的一些情况。

  作为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见证了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重要历程。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太多了。有的,只为大家饭后流连谈心。

  1946年,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最初被分配到中宣部担任翻译。由于毛岸英长期在苏联,对中国革命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毛主席认为,有必要为毛岸英安排一位老师,帮助他尽快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毛主席本来想让陈伯达做毛岸英的老师,因为陈伯达跟随毛主席多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造诣,是延安著名的文化人物。但是,陈伯达本人并不是很愿意,就向毛主席推荐了田家英。

  就这样,田家英和毛岸英结成了师生关系。其实田家英和毛岸英年龄相仿,有很多共同语言。

  据田家英夫人董卞回忆:

  毛岸英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直率;这也是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善。许多人写信给中央反映问题。为解决群众来信日益增多的问题,中央成立了信访局,由田家英负责。

  

  1949年秋,上海有人来信,反映当时很多人失业,失业问题十分严重,生活极其困难。田家英觉得问题很严重,立即向毛主席报告。不久,中央作出决定:“三人分食,五人分”。这一决定对缓解失业、保障当时工人的基本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0年夏,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发生水灾。田家英收到一封信,说有些人不得不爬树逃生。

  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非常难过,流下了眼泪。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是深厚的。毛主席一生都在为解放劳动人民而斗争。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新中国成立后,信访工作刚刚起步。有时候田家英太忙了。有时群众来信反映的重要问题没有立即报告给毛主席,田家英就会受到毛主席的严厉批评。有时我会发脾气:

  “共产党员不为老百姓服务,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田家英是最早接触信访工作的人,被誉为“新中国信访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田家英在毛主席身边,还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批注和宣传毛主席著作。

  1962年8月,在田家英的领导下,开始了《毛选注》的修订工作。三年后,1965年,田家英完成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卷的全部注释修订工作。

  在修改毛选的过程中,牵扯到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对田家英有很多意见。这是怎么回事?

  毛轩的原注者不是田家英,而是陈伯达,但毛主席并没有安排陈伯达参与这项工作。陈伯达感到非常愤怒,他甚至指责田家英。他经常搞一些小动作,背后说三道四,说田家英修改《毛选》对他和陈伯达不利。

  

  陈伯达

  这可不是小事。陈伯达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直对田家英怀恨在心。这件事也为田家英的不幸和悲惨命运埋下了隐患。

  1959年夏,庐山会议召开。

  田家英觉得彭老板的稿子写得很好,一开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胡乔木却说:“可能会适得其反。”

  果然,7月23日,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从此风云变幻,彭受批。

  田家英也因此受到牵连,因为在此之前,田家英去四川调研,他所举报的事情让四川省委负责人非常不满。所以,在这次会议上,田家英被夹在了辫子里。

  后来毛主席说:不要怕被告。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态度,田家英的事件才得以逃过一劫,对田家英的批判才没有继续变本加厉。毛主席很了解田家英。这一次,保护田家英的是毛主席。但是,毛主席也批评了田家英,说:

  你们这些学者,你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说的对不对,夹着尾巴做人。

  有些情况很微妙。这次会面之后,毛主席和田家英产生了分歧,有些隔阂,也为毛主席不再信任田家英埋下了伏笔。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毛主席派田家英到湖南考察。主要任务是了解落实《六十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他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到意外的情况,那就是当地农民对家庭承包的呼声很高,积极要求家庭承包。对于这样的要求,田家英和工作组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本来,田家英之前是反对包产到户的,但是现在,他的想法已经逐渐转变了。他认为湖南农民的意见很有道理。

  当时毛主席认为家庭生产承包的时机还不成熟,但经过这次考察,田家英改变了想法,从心理上接受了家庭承包生产,这与毛主席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田家英回京后向毛主席汇报情况,说包产到户多好。

  毛主席听后非常不悦,立即召开会议,严厉批评了田家英:

  让你修改《六十条》,你做了什么?包产到户,分地独干,还要干什么?

  这次会面,这次严厉批评,无疑是毛主席不再信任田家英的一个重大信号。田家英也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心情十分低落和难过。

  果然,1962年8月,北戴河会议召开了。会上,毛主席严厉批评了联产承包到户,讨论了联产到户实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批评了田家英,但没有上次会议那么严厉。

  

  可是,这次的问题,让毛主席和田家英的差距更大了。从此以后,田家英逐渐失去了毛主席的信任,很多工作都不需要田家英参与了。在田家英跟随毛主席的十几年里,田家英不准开会的情况很少见。

  1965年,毛主席带着田家英、陈伯达等人到杭州学习马克思著作序言的写作。在此期间,毛主席在杭州举行了一次谈话。

  谈话结束后,田家英负责整理谈话记录,认为毛主席讨论彭的问题是偶然的,没有必要记在谈话记录上。

  因此,田家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后来,一些“心机”的人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说他改了毛主席的文章。

  后来,田家英被停职。次日,田家英在中南海永福堂逝世,享年44岁,田家英传奇的一生就此画上句点。

  田家英自幼失去双亲,因大哥大嫂的反对与父母断绝关系。他从小就养成了坚强、刚毅、正直的性格。秘书。因为他在某些事情上表现不佳,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事后又被批评。保护他的是毛主席。可最后,还是因为性格耿直,不善于改变,辞世了!

  这一切都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