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27年杜月笙设鸿门宴,活埋汪寿华,自知罪孽深重,至死不敢回乡

  原标题:1927年杜月笙设鸿门宴,活埋汪寿华,自知罪孽深重,至死不敢回乡

  在上个世纪,全国最为繁华的都市上海曾经涌现过三位权赫一方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张啸林、黄金荣以及杜月笙,三人因位高权重被尊称为上海三大亨,三人若是试问鼎盛时期谁的地位最高,那自然是四十年代的杜月笙最为显赫。

  但在时代的演变和各自人生的选择中,又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在后来,哪怕我国领导亲笔邀请杜月笙回到国内共议国事,杜月笙也自知罪孽深重无颜前往,直到临死也未曾踏回故土寸步,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凄惨往事。

  全国心脏─上海

  1927年3月21日的上海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陈独秀、汪寿华、尹宽以及萧子璋等人的中共领导之下,上海爆发了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名垂青史的一次壮举。

  同时参加这次起义的还有国民党以及部分资产阶级,为了打败北洋政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了起来。

  汪寿华在第三次上海起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不仅是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还是上海青帮的通字辈。汪寿华十多岁便来到上海闯荡,栉风沐雨历经磨难,通字辈是和黄金荣一个辈分,连杜月笙见了都要尊称一句师叔。

  杜月笙在这次武装起义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他个人而言,之所以为起义军忙上忙下奔波劳累,还是想要在上海攻占之后从中分一杯羹,趁机来拓展自己的势力。但无论初衷如何,杜月笙为工人提供医疗和情报,同时从内部瓦解北洋军的壮举依然是不容置疑的。

  当时中共在成功夺取上海后,对当前的局势有些疏忽大意,对国民政府以及杜月笙有些过于信任,这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共产党人意想不到,国民党怎敢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将枪口矛头对准自己人。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军将领反共的行为却是必然的,从1925年开始,国军将领就开始着手谋划清剿共产党的阴谋。

  反革命政变

  上海清楚北洋军建立临时政府实际上也给国民党扫除了巨大障碍,给予了他可乘之机,利用工人们的胜利果实,国民党凭借距离优势轻而易举地就进入到了上海,率先占据了优势地位。

  对于国军将领而言,此时可助他清共有两人,一是汪寿华,二是杜月笙。汪寿华在共产党中位高权重,趁着此时攻占上海风头正盛,只可惜国民党也心知肚明,汪寿华博览马列著作,对共产党有着无可撼动的忠诚,所以他只好将橄榄枝抛向杜月笙。

  一方面同为青帮,另一方面杜月笙也知道此时的国民党将领位高权重,若是能坐上国民党这条大船,日后可真的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于是之后杜月笙便和黄金荣一众人,联合国民党协商反共谋划。

  国民党将领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共产党人在上海最强盛的武装力量就是工人纠察队,而汪寿华作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自然是首个要清除的目标。但国民党将领珍爱自己的声誉羽毛,同为青帮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杜月笙。

  对于杜月笙而言,这正是自己表明忠心无二的好机会,于是在1927年4月11日杜月笙向汪寿华发出了邀请,信中说明一同协商工人事宜。

  汪寿华此时对杜月笙和国民党将领的谋划一概不知,对于这场鸿门宴,罗亦农和顾顺章等人实际上都有所察觉,二人建议汪寿华至少带上一个排的兵力才可入宴。只可惜汪寿华太过于相信青帮名誉,认为低一辈的杜月笙万不会做出此等卑劣之举。

  然而事实却是,汪寿华连杜月笙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刚刚踏入杜月笙家门的他,就被四五个人一拥而上绑得严严实实,接着二话不说就拉到了枫林桥活埋,可怜汪寿华一代英雄,竟草率的葬身于此。

  杜月笙的结局

  解决完头号难题汪寿华后,杜月笙和国民党就开始对共产党和工人纠察队展开了残暴的清扫行动,短短几天三百多人丧生,五百多人被逮捕,几千人不知所终,四一二政变举国恐怖。

  而背信弃义的杜月笙呢?在上海政变之后,他彻底和共产党站在了对立面,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国民党的信任。在国民党的威慑下,无人胆敢指责杜月笙半字,杜月笙一飞冲天当上了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等职位。

  抗日战争时期,杜月笙甚至垂涎起了上海市市长的位置,只可惜现在的他在国民党眼中已经成为了一枚弃子,杜月笙在此后非但没有如愿以偿坐上市长宝座,还在国民党内备受打压地位一落千丈。

  后来解放战争爆发,国军屡战屡败大势已去,直到1949年败局已定,国军将领纷纷寻求出路,或逃亡国外或败守台湾,此时的杜月笙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最终杜月笙拒绝了国民党一同前往台湾的邀请,而是打着看病的名号来到了香港,杜月笙的选择是正确的,台湾就是不折不扣的活棺材。

  建国后,我国领导亲自向杜月笙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共产党人不计前嫌,只希望杜月笙能放下往事,回到国内一同协商新中国的发展大业。

  收到此信的杜月笙相信心中感慨万千,杜月笙对于重回故土自然是求之不得,但回想起来之前谋杀汪寿华,打压共产党的恶行,又有何颜面和胆量回到故乡呢?一失足成千古恨,杜月笙最终还是没有重回故土,直到1951年8月一命呜呼。

  小结:

  依靠为汪寿华摆下的鸿门宴,杜月笙彻底盘上了国民党这条大腿,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鲜活的历史告诉我们,杜月笙的选择是完全错误的,这直接导致了他晚年凄惨悲凉的结局。在站队和重大抉择上,我们切不可犯原则性的错误,更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蒙蔽了双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