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婚燕尔写下一首洞房诗,写满了对妻子的夸赞与爱慕之情

  苏轼一生作品高达几千首,流传至今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指点江山、笑看风云的豪迈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对亲人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情,也是对天下人一切情谊的美好祝愿。

  “那日秀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这是苏轼笔下初遇爱情时的模样,羞涩、欣喜雀跃。缘分真的是很奇妙,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注定了会一生相伴。

  

  苏轼和王弗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在最好的年华,一个满心欢喜地娶了自己心爱的女孩,一个满心欢喜地嫁给了如意郎君。在那种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恰巧得到这样两情相悦的婚姻是多么难得啊。

  苏轼的结发妻子叫王弗,是中岩书院院长王方的女儿。苏轼曾就读于中岩书院,院长非常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学识过人。在家中每当提起这位得意门生时总是一脸的骄傲,还预言这个学生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院长有个宝贝女儿正值妙龄,见父亲总是这般夸赞,对这个叫苏轼的学生就十分好奇。

  

  于是,有一天就悄悄藏在树丛里,偷看苏轼读书。当她见到苏轼是一位眉清目秀、才气逼人的青年才俊时,心中甚是欢喜。偏偏这时,身边的丫环故意大声喊她:“小姐,快来看啊,你最喜欢的花儿开了!”王弗正要责怪丫环多事,苏轼闻声抬眼向这边望了过来。

  只一眼竟呆住了:只见一艳若桃花的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园中,正向他这里张望。两人眼神相碰,霎时都红了脸、惊慌躲闪。片刻之后,又带着几分羞涩,探寻般地彼此凝望起来。或许,这就是一见钟情吧,两人这一世的情缘就此开启。这,真是一眼万年啊……一颦一笑皆是诗,美好的爱情在苏轼的诗里流淌,惊艳了千年。

  

  中岩书院有一处鱼池,还没有取名。这池中有鱼,只要你拍掌鱼就会游到你身边,甚是有趣。于是,院长让学生们给鱼池取名。一是想考察大家的学问,二来也想从中择得佳婿。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取的名字不是过于高雅,就是艰涩难懂,或者流于俗套,院长始终不甚满意。后来苏轼脱口而出“唤鱼池”,院长听到这生动形象的名字,连连称赞。

  

  而这时王弗的丫环匆匆赶来,告诉院长小姐给这绿水池也取名为“唤鱼池”,众人惊叹不已,齐呼:“不谋而合,韵成双璧。”院长大喜,这真是天作之合!于是,院长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苏轼。结婚那一年,苏轼19岁,王弗16岁。

  或许这真是一段心有灵犀的爱情佳话,也或许是小姐早已芳心暗许,为求得如意郎君略施小计,再或者是老院长心中佳婿早已选定,只待时机成熟而已。两家是世交、又都是书香门第,算是门当户对。翁婿间又有师生之谊,夫妻二人郎才女貌,这桩姻缘各方都很满意,绝对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开始。

  

  新婚之夜,红烛摇曳,情意绵绵。苏轼看着娇艳欲滴的妻子心荡神驰,诗兴大发。遂借鉴前人诗句,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集句》,满满的夸赞与爱慕之情。《南乡子. 集句》原文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词的首句从才艺美貌入手,描写王弗的动听歌声、曼妙舞姿,接着写她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豆蔻花哨二月初”,花季少女初为人妇,含苞待放般地娇羞,这种不可多得的美令人春心荡漾,何况年方十九岁、血气方刚的青年苏轼。

  “罗帐细垂银烛背”,这句描述了二人洞房花烛夜的场景,甚是撩人心。“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量”,此句描写闺女之乐。“春宵一刻值千金”,此时有娇妻相伴,即便舍弃男儿平时英俊气概又何妨。诗中每个句子并非苏轼所写,是他从前人不同的诗句中摘出、串联起来,一气呵成,惊艳了千年。

  

  大家印象中的苏轼颇有豪迈之气,这首诗却如此儿女情长,真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但人家夫妻伉俪情深、真情流露,大家或可会心一笑。王弗成长在书香门第之家,作为书院院长的女儿,从小耳闻目染,自然也是聪慧伶俐、知书达礼。婚后二人恩爱有加、琴瑟和谐,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然而天妒良缘,人世间的美好总是那么短暂。转眼11年过去,王弗积劳成疾,年纪轻轻竟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的丈夫,去世那年年仅27岁。之后才有了苏轼那首祭奠亡妻的《江城子.记梦》。 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流传千古,梦中相见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是令人唏嘘心痛。

  

  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作为苏轼的粉丝,你的书柜怎可少了这套《浪漫诗词系列》呢?想要了解苏轼更多的诗词作品,请看这套“浪漫诗词丛书”,共包含了六本(如图所示)。书中详尽介绍了这六位词人的生活与经历,我们在品读诗词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