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大家怎么都吃得这么奇怪?|风味世界

  

  无论是把肉塞进蛋黄里,把巨毒豆子反复煮8遍吃,还是把牛消化一半的胃液拿出来煮成火锅… 光《风味人间》曾记录过的,中国人的“怪奇美食”,就足以震惊世界美食爱好者的认知,让大家重新审视食物的定义。

  

  把肉塞进蛋黄里的顺昌灌蛋

  

  含有剧毒的榼藤子

  

  由牛胃消化物制作成的牛瘪火锅

  倘若告诉你,有这么一个机构,在过去的14年,每天都发动世界各地的旅行探险爱好者,搜集隐匿在七大洲每一个地方的“怪奇美食”?—— 你猜猜,这番汇总下来,它能带你怎样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美食新世界?

  

  这便是今天“风味世界”跟大家分享的:

  十个颠覆认知的“怪奇美食”

  先介绍一下那个神秘的猎寻机构:秘境舆图(Atlas Obscura)。

  最初它只是一个为热衷探索“非常规目的地”爱好者提供的,类似《孤独星球》的指南。创始人一个作家,一个纪录片导演,各取所长,将世界各地朋友分享的文字照片加以编辑,形成更引人入胜的文章。随着内容的成熟,网站拓展了食物板块,Gastro Obscura诞生。

  Gastro,“老饕”;Obscura,地图册。

  这个“老饕的世界指南”很快成了全球美食探险爱好者的数码宝藏。这里没有《米其林餐厅指南》的豪华与精致,只有对人类饮食文化的原始好奇:每一寸不同的土地,不同的地貌、植被、历史和人文,曾经诞生,或正在发生,多少有趣的美味故事?

  中亚:缸子肉

  搪瓷杯,满满炭棕色灼烧痕迹,几块带骨羊肉、生姜、蜂窝煤上煨炖到汤汁呈淡淡的奶白色。缸子肉,新疆喀什地区特色早餐。30块钱一份还附送馕。寒冷干燥的冬季,是温暖腹胃的最佳选择。

  

  喀什的缸子肉

  *摄 | navi

  为什么吃肉会用搪瓷杯?第一次吃它的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困惑。要找寻原因,不能停在喀什,而得延展到中西亚其他地区。

  在《秘食:老饕的世界指南》(下文简称《秘食》)里,你能发现缸子肉的各种兄弟。阿富汗,人们习惯使用土茶壶来装羊肉汤,叫Chainaki;

  

  Chainaki,阿富汗的“缸子肉”

  *摄 |ALI YASSER ARWAND

  土耳其则是用类似汽锅鸡的迷你土盅,当地叫Piti;

  

  土耳其的Piti

  *Youtube@LittleStrawberryKitchen

  伊朗,同样的土盅加了番茄、姜黄,于是汤汁带上了一层绚丽的红色,改名为Dizi…

  

  伊朗的Dizi

  *wiki

  原来最初茶壶土盅里的其实并不是肉汤,而是茶。

  伊斯兰文化里,喝茶是休息的绝佳方法,在红茶绿茶里加上香料,配上糖果,可以慵懒好几个小时。不过茶馆得晚些营业,同一个容器,换上羊肉,还可以卖轮早餐,这才有了缸子肉。渐渐地,缸子肉成了一日三餐都可以吃的食物,并传到了各地。

  德国:年轮蛋糕

  下面两张图里的两个食物,是不是很难让你联想到是同一个东西?

  

  *wiki

  

  *wiki

  神奇的是,它们的确是同一个东西,叫“烤叉棍蛋糕”(spit cake)。

  我们大多熟悉前者,日式蛋糕房里常见的“年轮蛋糕”,吃起来润润绵绵。但它的老家其实在德国,能在日本推广,也源自一个一战后决定留在日本的德国烘焙师。

  

  《樱桃小丸子》里的年轮蛋糕馋过很多人吧

  *《樱桃小丸子》

  烤叉棍蛋糕,就是在烤叉棍上,通过明火,用类似烤乳猪的方法,将面糊一圈圈地,边转边卷,每熟一层再浇一层面糊,最后从烤叉棍上取下。

  

  *wiki

  仔细琢磨,这可能才是人类蛋糕最初的模样?只可惜书里并没给出烤叉棍蛋糕的历史,只是说在整个欧洲都能找到烤叉棍蛋糕的变种。

  比如立陶宛的这种疯狂圣诞树蛋糕,就是在浇最后一层蛋糕糊时突然加速转动烤叉造成的:

  

  *wiki

  还有这种印度尼西亚的版本,是荷属东印度时期被荷兰人留在本地的,看起来是不是很像最近流行的千层蛋糕?

  

  *wiki

  

  《风味人间4》第五集,从印尼回到海南岛的华侨,也带回了用木薯制作千层糕的饮食习惯

  加拿大:海豹鳍派

  你没看错,海豹,那个浑身滑溜的大眼萌兽。

  

  海豹这么可爱,怎么可以.....

  *Wiki

  这道“美食”用的是它那用来挪动的大鳍,而且不是都市传说: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底,你都能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品尝到它。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超市里就有卖的

  *BizarreFood

  “海豹鳍肉口感丰韵细腻,既有野味的健硕,也有鱼类的细嫩。吃起来更像鸭。当与蔬菜炖煮时,堪比任何其他肉做的派”,文章的作者如此描述。

  当然,如此滋味一定有其特殊的条件背景。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作为最后加入加拿大的省份,很长时间都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居住地。在这里,猪牛羊才是稀有物种,海豹是千百年来本地原住民的基础肉食。如今虽然吃得不再如以往那么频繁,但本地海豹数量仍然占大头,且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拿海豹鳍做派,也是为了物尽其用。

  

  因纽特人教孩子狩猎

  *Flickr

  虽然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但只要换一个视角,就能发现它的存在有它的道理。

  文莱:西谷椰树

  在跟《谷物星球》

  第六集导演陈源源

  (戳)聊天时,她曾提到调研过一种广泛种植在新几内亚的一种树,当地土著会从树皮里挂出粉末,提纯后当主食吃。得到的食物其实我们也熟悉,就是西米。

  

  

  西谷椰属于棕榈树,干被切开后是如图所示的白色,充满了淀粉

  *wiki

  这种树皮里含有淀粉的植物,叫做西谷椰。

  西谷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秘食》书里记录的是文莱的吃法。相对于精加工的西米来说更加的原始:

  

  *wiki

  简单提纯的西谷椰树皮粉直接加热水,搅拌成类似于藕粉的糊状就是一顿饭了。因为本身没有滋味,吃的时候本地人会用竹签或筷子,仿佛吃麦芽糖一样,让糊糊“卷”在一头,然后蘸上本地酸辣味的蘸水,当做主食食用。

  

  左边那个白色的就是西谷椰糊糊,图片上展示的就是一顿标准的文莱午餐

  *eatdrinkkl

  洪都拉斯:天上下鱼的奇妙现象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洪都拉斯这个名叫约罗的小镇,每年一进入雨季(五月开始),那年的第一场特大雷暴雨,老天一定会下鱼。

  是的,下鱼。

  

  去年6月份的那场鱼雨,其实都不是什么大鱼

  *摄 |Marca País Honduras

  这个被叫做lluvia de peces的自然奇观,发生时伴随着电闪雷鸣暴雨狂泻。白色的小鱼会随着雨从空中飘落。雨停后,因为小鱼原本鲜活,会持续扭动,本地老百姓会拿着小桶,齐刷刷来到马路上收集活鱼。

  本地人深刻地相信这是老天给予的礼物,而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也无法精准解释这持续了100多年,直到今天的奇特现象。

  

  

  *@Hondurasisgreat

  距离约罗镇最近的水体,是200公里外的大西洋,但据鱼类专家的鉴定,每年降落的鱼都是淡水鱼,属于脂鲤科,所以它们的来源到底是哪,其实没有人知道。气象学家猜测,这些鱼大约是通过水龙卷(一种特殊的气象条件)被带来本地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直到今天,只要你在5月中旬来到约罗,愿意等上一个月,大概率仍然能看到这个天降奇观。

  新西兰:烤(羊)鹅

  正如狄更斯在《圣诞颂歌》里写的:没有什么可以像鹅一样,用它的肥嫩、鲜汁、体格和性价比,(在圣诞节这天)受到人们如此一致的拥戴。?对于庆祝圣诞节的人来说,没有烤鹅,就仿佛年夜饭上没有鱼一样,不可接受。

  

  非常标准的圣诞烧鹅

  *@foodwishes

  所以当第一批英国殖民者来到新西兰,发现这片土地上没有鹅只有羊时,它们被迫进行了头脑风暴。

  结果就是这个用羊腿假装的鹅。

  

  (不能说是一点不像,简直就是毫无关系)

  *charcutieranglais

  这个直到今天都是新西兰人圣诞餐桌特别焦点的重头戏,由羊的大腿和小腿拼接而成,小腿在剔除一些肉后,被模拟成鹅脖子的模样,羊腿则被绳子按照烤鹅的方法捆绑。结果就是一个像鸭的烤鹅。

  

  像么?

  *goodfoodseeking

  这让我想到电影《黄土地》里,也有一个类似的画面:因为缺水,黄河没有鱼,为了庆祝结婚,东家往木头雕刻的鱼上浇上酱汁。

  人类对于保持传统,仿佛总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即便拷贝不断走样,心中的那份“信”也从来未曾变化。

  秘鲁:冻干土豆

  在《风味人间》第二季里,我们就拍摄过居住在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独特的食物保存技术,而它也被收录在《秘食》里。

  

  

  现代冻干技术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1906年研发出来的,而安第斯山脉的土著,却在千年以前就意识到,通过夏季本地一天内较大的温差变化,土豆可以以一种先冻再干,再干再冻的轮回,保持住疏松的质地,同时保存足够久的时间。

  没有人知道古印加人是基于怎样的巧合或事件,发现了这种特别的食物保存方法。虽说它们没能像NASA的科学家一样举一反三,创造更大的可能,但从这里面,我们也能窥见人类智慧诞生的模样。

  印度:2000岁的孵蛋器

  另一个记载在书里,能够充分展示古人智慧的,是一个距今2000年的埃及恒温孵蛋器。

  

  距今2000年的埃及孵蛋器

  *GastroObscura

  这个由泥土堆砌起来的,仿佛房屋一样的建筑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左右两边分别是两层的空间,上层一般用来烧柴,下层则是放受精鸡蛋的地方。中间的仿佛金字塔形状的结构则是一条连接左右的走道,人可以从这里走去二楼放柴火,也可以从一楼取鸡蛋。

  

  孵蛋器示意图

  *wiki

  2000多年前,埃及人通过这种二楼烧火,一楼孵蛋,两个人一个“孵蛋器”,持续观察并移动蛋的结构,以想象不到的高效,大规模孵化了大量小鸡。直到今天,还有200多个如此结构的古老孵蛋器还在使用中。

  

  *GastroObscura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明治:肉夹馍

  在这样一本以西方为视角的美食探险指南里,中国的食物是怎么被描述的呢?

  肉夹馍可能是我发现最有趣的视角了。

  

  *摄?| 王老虎

  介绍它时,《秘食》的编辑给它了一个绝大多数我们想不到的“头衔”:世界上最古老的三明治。

  话说的也…没错。小麦来到中国后,烤制白面很快成为中原人饮食的一部分。用煮的方法烹饪肉食,也是中国人最早,也最熟悉的烹饪方式之一。

  

  这个叫做“鬲”的青铜器就是用来炖肉的

  *成都博物馆

  虽说早期是不是将二者以“夹”的形式呈现还有待探究,但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三明治”称号,倒不失为让所有人快速记住这道中国美味的好方法。

  宇宙的终点是中餐厅

  回归到我们熟悉的中餐,这个世界上总数量远高出肯德基麦当劳等所有快餐连锁总和的特别存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爱吃的世界公民。

  

  所有海外华人都非常熟悉的,中餐外卖盒

  《秘食》这本书里,专门制作了一个“极致中餐馆地图”,标注了一些国人很少了解的,关于中餐馆位置的特别信息。

  比如:

  世界上最北端的中餐厅,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乌特恰维克。这里是美国最北的城市,也是当你平放地图时,地图上显示的最北的城市。

  世界上最南端的中餐厅,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也是地球上最南边城市,这里有至少两家中餐厅。

  在北极圈,无论是挪威还是格林兰岛,你都能找到中餐馆;

  即便在世界第三小的国家瑙鲁,你也能发现至少138家中餐厅。

  中国人的脚步遍布世界,世界也在邀请我们继续探索更多奇妙的滋味。2023年,一切终于开始恢复从前的模样,你准备好再次出发,去探索世界的滋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