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以其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神话人物的塑造

  《西游记》的一个突出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例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他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他大闹天宫,挑战玉帝和如来佛祖,不服天命。他还有猴子的灵活机智和顽皮好斗。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除了孙悟空外,《西游记》还创造了许多其他神话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等师徒三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背景。他们与孙悟空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多彩多姿的神话世界。

  

  二、故事情节的安排

  《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郑振铎曾说,

  这个组织象是个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砍去其一节一环,仍可以生存。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几个。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四十几个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构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接。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既有紧张刺激的斗争场面,又有幽默诙谐的插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故事富有变化和趣味。例如,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先后与天兵天将、二郎神、哪吒、李天王、太白金星等斗了一番,最后被如来佛祖收服。这些斗争场面描写得生动激烈,展现了孙悟空的无畏气概和神通广大。而在取经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有些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有些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在降伏这些妖魔时,作者也不忘加入一些幽默诙谐的情节,如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争执、沙僧的调解、唐僧的念经等,使故事不失轻松和趣味。

  

  三、语言风格的特点

  《西游记》的语言风格既有古典文学的庄重和优美,又有口语文学的活泼和通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使语言富有韵味和魅力。例如,在描述孙悟空出生时,作者写道:“只见那石头裂开一个缝儿,里面钻出一个石猴来。他会弹跳善走路,两眼放金光;他会拜会尊天地,他会弯腰敬日月。”这里用了“钻”、“弹跳”、“放”、“拜会”、“弯腰”等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猴的活泼可爱。又如,在描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作者写道:“那大圣闻言心中大怒道:‘你这厮!我把你当个人物看待,原来是个毛虫儿!’说罢举棒就打。”这里用了“你这厮”、“毛虫儿”等口语词汇,突出了孙悟空的愤怒和轻视。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高超艺术的神魔小说,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它不仅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现实矛盾和人民的精神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正义、自由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传承。

  #四月创作打卡挑战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