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长期焦虑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吗?

  家庭教育中,妈妈的情绪起主导作用,妈妈经常 ?焦虑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会不会让孩子很有压力?

  还是说因为孩子成绩不好 ,妈妈的焦虑更严重呢!

  答:妈妈的长期焦虑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身为孩子,真的会有很大的压力。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由于ta们不成熟,想法很简单:因为不想让妈妈失望焦虑,所以ta们在没有达到妈妈们期望值的时候,会对自己失望。久而久之,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愈发达不到妈妈的要求-自我焦虑-妈妈焦虑-更达不到要求。

  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世界里只有成绩才是唯一;因为孩子会选择逃避。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研究发现: 信息的表达=7%文字+38%语调+55%体态。

  所以,家长说了什么不重要,语调和表情才是最重要的。

  建议的话:妈妈先调整好自己的焦虑心态吧。模仿,从来都是孩子擅长的事。

  以上。

  焦虑是内在的感觉,你孩子又看不到。

  但如果你自己不做情绪管理,焦虑转化成了情绪化行为——抱怨,批判,沮丧。那你的孩子可以说半只脚入土了。

  首先你要理解情绪化是怎么回事——

  当你的生活压力,引发的焦虑积压过多,而显然你本人无法找到办法解决你遇到的障碍。这个时候,人脑会出于它的本能让你进入战斗状态,也就是“瞅谁灭谁”的那种状态。

  既然你无法用智慧解决问题,那你的大脑就会让你“暴怒”,击杀那个障碍。

  很多生活中的“杠精”行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你都要批评, 都是典型情绪化反应,只要你接触到一件事,而这件事对你来说是负面的,你就会立即暴怒(示威)或者直接攻击(语言暴力,身体暴力)。

  比如,你教孩子做作业,他做不来。这很正常,但你因为“一教就会”的期待落空,这事变成了负面体验,你就会激发情绪化中的暴怒,开始辱骂孩子————其实他什么都没作错你懂吗。

  如果你已经是这种状态了,肯定会影响孩子阿。 因为家庭,是我们舒适圈的最大来源,是人类平衡焦虑最重要的根据地。

  但孩子一回家就被骂,最什么都要被你批评两句————孩子唯一能够获得“安全感”的地方没有了。

  你懂我什么意思吗?

  也就是你的孩子,他的大脑会觉得他从小就暴露在“高度威胁”中,为了保护这个孩子,他的大脑会把所有营养都送去战斗用的区块,也就是人脑较为原始的动物区块,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呈现出两种极端人格,要么寡言少语,逃避问题,毫无责任感。要么无能狂怒,打砸漫骂,仇视人生。

  不是孩子变坏了。

  是因为他从小没有生活在“温暖,安全,放心”的环境,他的大脑为了保护他,只能让他成长成一个不停逃跑,或者瞅谁灭谁的人。

  这就是家庭的焦虑传染。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焦虑和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数不胜数的:

  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状况,其中睡眠问题、攻击性、网瘾、临床焦虑和抑郁是缺乏安全感的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一旦他们无法应付不安全感和压力时,青少年通常会采取危险的应对机制,比如乱吃乱喝或滥用药物,甚至自我伤害。

  一般来说,最能够让父母辨认的变化大概是:成绩急速下降,语言行为出现异常变化。

  综上所述,妈妈的情绪和态度是会影响的,但并不一定是主导作用,父亲也是一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化确实辨认孩子是否有充足安全感的表征之一。

  其实出现了状况,去解决就可以了,作为妈妈不需要太过责怪自己,作为父亲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也不要把责任都怪在妈妈身上。可以参考以下作法:

  首先,我们得先稳住自己。若我们作为教养者,先被自己的情绪阻碍,那么我们很难有好的理智与状态去处理孩子。

  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大人跟小孩,哪一个在管理情绪方面可以做得比较好呢?

  显然是成年人吧?

  所以,作为教养者,我们要先能够稳住自己是重要的,因为以人类发展阶段而言,孩子的确尚未具有管理自身情绪的发展能力。

  顺着大脑发育的脉络,情绪脑一出生就是发展完成的,因为其实具有相当重要的生存功能。因为情绪脑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帮助人类在危机时刻做出立即反应,以求生存,而这样的生存策略主要为3种:战斗(fight)、逃跑(flight)、僵呆(freeze )。也就是说,当孩子感受到威胁的时候,情绪脑很容易立即产生生存反应(战斗、逃跑、僵呆),因此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孩子的哭闹往往是情绪卡住了,而这是一种人类演化中非常自然、正常的反应。孩子情绪来的时候,若我们作为大人继续指责孩子,“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对孩子来说,是威胁?还是安抚呢?

  我们需要回到孩子大脑发展的脉络来看,其实孩子听到这句话感受到的是威胁,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哭得更大声。因为孩子感到害怕、挫折、不知所措,而孩子越害怕、越容易唤起情绪脑反应。

  如果妈妈本身就有长期焦虑的情绪问题,而且自己无法管理的话,那么妈妈本身就需要先学会管理,这不仅是关系到孩子,也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吧,这时,不妨考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大脑是可以被训练的,当我们越常唤起某个大脑的反应,其实我们也是在训练它。这就很像是我们常常练习听英文,对英文语感会越来越好。同样的,若我们越常激发孩子的情绪脑,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变脸,马上下意识的就会唤起情绪脑的生存反应:闭嘴、害怕、大哭。

  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不可以训练孩子的理智脑?当然可以,当我们可以先同理孩子情绪的时候,孩子也会学习到怎么去安抚自己。

  当孩子的情绪被安抚,就越能够唤起理智脑来帮忙自己处理先前的威胁事件。但前提是,孩子的情绪必须先被安抚,否则就像大楼的火灾警报器没关一样,谁住在里面都会感到紧张万分,很难安心在房子安住,更别说能在屋里处理事情了。

  孩子被情绪绑架时,很像被情绪的海啸淹没,尤其孩子理智脑尚未发展完全,很难去消化、去理解自己发生什么事,更别说要让孩子清楚的表达自己怎么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大人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怎么了,甚至要明确又适切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稳定做到。

  因此,身为教养者的我们要先稳住自己,接着放下对孩子不合理的期待(例如:要求孩子好好说),了解以孩子的发展阶段而言,被情绪淹没(哭闹)是很自然的反应,我们可以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疏导情绪的洪流。

  当我们作为教养者情绪反应越稳定、平和,孩子往往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稳定下来,就像火(情绪)要烧起来,也得靠加柴薪才能继续燃烧;

  但稳定、平和的态度,就像是一股清流,不疾不徐提供孩子疏通情绪的能量。

  记得提醒自己,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绪,是自然的反应;情绪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情绪。

  作为这个时代或者社会的状态,焦虑感无处不在。

  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常常听见人们感叹说“真是什么也不能吃了啊!”或者是对于流行的锻炼方式比如跑步,时不时便会有“某人跑步中暑死掉了”或者“跑步有损关节”等等这样的忠告飘来锻炼者的耳边。

  然而,如果身为父母,不对自己的焦虑感加以留意、反省和自控,可能会带来以下的影响。

  01 首先,直接可能影响到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常常听到来访者说道,“家人这样的唠叨虽然知道是好意,但是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所以不愿意回家”。想想如果家庭谈话里不出三句话就会谈到如何死,确实是很大的压力。很多家庭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而失去了很多本可以交流的机会。

  02 另一种可能是:可能会带给孩子“这个世界十分危险”的想法。

  使得孩子害怕长大,觉得长大是危险而孤独的,对父母产生严重依赖。

  03 第三种可能是: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十分脆弱,必须要终身照顾父母的情绪,从而在心里看不起父母。

  因为不得不为父母而放弃自己的需要而感到愤怒,却又只能憋在心里,会导致时不时闹别扭,但过后又内疚。内心十分纠结。

  04 第四种可能是:一部分孩子会养成被动攻击的性格。

  当父母传达出对某件事的焦虑时,孩子会故意迎合父母表现得十分强烈地害怕和回避,以至于让父母觉得不对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方式,但是带来的是更强烈的隔阂。

  与这种可能性相仿的是:孩子可能会由于父母的这些“不要做”,而渐渐放弃自己去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无法培育出自己真正的判断力,最终会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危险。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过程,是无法学习到做决定需要怎样的内心决策过程以及决策标准的。

  还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可能性是:由于父母焦虑传达的实际上是一些禁令,孩子感觉到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不是父母真正关心的,父母关心的只是自己活着就行了,活成什么样都不重要,不开心也不重要,从而深深地感觉自己不被爱。

  我们常常在西方人的对话里看到这样的故事:父母对于孩子要到战乱地区去做志愿者非常担心,但是忍着不说,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而不是妨碍他们追求自己要做的事情;孩子也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受伤或者死去,也是孩子要去自己面对的事情,父母所作的是提供情感上的抚慰和后盾一样的作用。

  今天我还看到了一名无国界医生说她去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地区支援,她出发前和自己的妈妈交谈,她的妈妈说:“就好像我能阻止你似的!”

  我想,她的妈妈一定也为孩子的选择感到焦虑,但是,也许正是因为她妈妈没有反复跟她念叨说“多危险啊,一定不能去啊”,她才能做自己的选择,也愿意跟妈妈交谈,告诉妈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必选择压下自己的心里话、不去和家人沟通。

  作者:张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真 北京市 成年人 留学生 性少数人群 在线心理咨询【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更有20+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加「课前答疑简老师」微信:jdxlxy4。暗号:知乎。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寻母文化。

  最明显的一点,在形容我们与国家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与祖国母亲,说一个人在外漂泊多年终于回国时,用的是重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无论是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母亲对于子女的重要影响,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始终是人们人生中很重要的关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妈妈总是一个负责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育儿的任务更多的是在妈妈身上。

  但妈妈也是新手妈妈,养育孩子是新手开车,第一次上路。

  一件未知且意义重大的事情来到自己面前时,焦虑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反应。

  心理学家们也说了,适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焦虑是从人类进化史中遗传下来的,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情绪。

  焦虑让我们知道我们目前还难以应付面前的事情,所以我们还需要去学习、进步。

  所以,有适度焦虑的妈妈,会去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自己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长了。

  然而,过度地焦虑是不利的。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

  不少人感慨,焦虑的妈妈一定就是做得太多了,没人帮忙,丧偶式育娃,什么都是自己来。

  而过度焦虑的妈妈们,其实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大部分时间她们在想的,都是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自己又如何给孩子更好的。

  过度焦虑的妈妈们,在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中,会有这些表现:

  老话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

  什么意思呢?就是儿孙自然会有自己的福运,父母不必过多干涉。

  但焦虑的妈妈们,总担心孩子会没有福运,或是这个福运不够好,总想自己去给孩子福运。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焦虑的妈妈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做着干涉孩子边界的事情。

  妈妈与孩子界限不清,处于共生状态的情况,按理说只存在于孩子的婴儿时期。

  因为孩子还不够强大,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生存,需要妈妈来成为他的力量,成为他的一部分,帮助他生存下去。

  但当孩子长大了,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的时候,便要结束与妈妈的这种共生关系,走自己的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把这称为“课题分离”,说的是谁的课题谁负责。孩子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妈妈也有自己的课题要负责,彼此之间界限清晰。

  焦虑的妈妈们,总担心孩子的力量不够,所以会去“抢”孩子的课题,负责孩子的课题,突破亲子界限,干涉孩子生活。

  决定孩子该上什么培训班、培养什么样的爱好,觉得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好;孩子要上大学了,决定读什么样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孩子的一切,最好由自己来决定才最好。做不到分离,哪怕孩子长大成家了,也不肯放手,变成了对孩子的控制。分不清自己与子女的界限,过度侵入孩子的成长空间,只会让孩子无法成为自己,无法长大。

  过度焦虑的妈妈,常常会有对育儿流程不够完美的负罪感,

  所以有的妈妈熬夜看视频学习育儿经;会有对陪伴孩子不够高质量的内疚感,所以有的妈妈学习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知识,让自己从心理学的“门外汉”变成“持证人”;会有搞教育军备竞赛的紧迫感,所以出现了“鸡娃”,让孩子不停读书学习上培训班,甚至有些妈妈还会让孩子做基因检测找特长。

  究其到底,焦虑的妈妈们总想在育儿这份试卷上考出100分的完美分数,做完美妈妈。

  就像电影《囧妈》中徐伊万的妈妈,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动力,号称“我这一辈子,就为你活着”。

  这句话,完全是这些焦虑妈妈们的真实写照,24小时围着孩子转,包揽一切,只为孩子活。

  但我们都知道,完美不过是人类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妈妈。

  好的妈妈,不一定养育出好的小孩。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对儿子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直到现在还帮他整理书包,可他在学校练就了个‘铁拳头’,成绩也很差。”一位一直把“100分妈妈”作为追求的妈妈这么说道。妈妈做到最好,却把孩子应该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也给承担下来了,给得太满,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独立成长的空间。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一个妈妈其实只需要做“足够好的妈妈”就够了,不需要100分,只需要60分。

  60分的妈妈给了孩子基本被满足、基本控制的养育环境,给予了孩子自己的成长空间,也让孩子明白,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自己与父母都不是全能的。

  同时,妈妈也知道了自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应该一辈子都为孩子活。

  过度焦虑的妈妈们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她们永远能发现孩子身上有的“成长问题”。

  孩子1岁左右,开始会爬了,妈妈虽然很开心,但身边别的同龄孩子有的已经在学走了,于是妈妈开始担忧孩子是不是没发育好;孩子刚上幼儿园,在幼儿园还适应得挺好的,老师反映说没怎么哭闹,但看到老师拍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视频,孩子跟其他孩子互动不多,于是妈妈开始担忧孩子是不是不怎么会跟人打交道,是不是性格孤僻;孩子进了学校,妈妈要操心的东西更多了,孩子偏科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跟班里同学处不来怎么办?……

  在过度焦虑的妈妈眼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身上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始终不够好。

  心中的焦虑,让她们只看到问题,却看不到孩子成长进步的地方。

  这样的焦虑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妈妈的焦虑、控制和否定下,稍有力量感的孩子则会变得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对着干。有些孩子乖巧听话,却陷入深深的抑郁中,他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好,只好向内攻击自己,变得无力、悲观和自我否定。很多焦虑的妈妈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苦恼,殊不知,后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而一位总是不安担忧的母亲,会把自己的不安也传递给孩子。

  妈妈对外部的不信任也让孩子觉得外面是危险的,于是有的孩子不敢与外界互动,缩在妈妈的怀抱中,表现得很黏妈妈,而这也更验证了过度焦虑的妈妈心中对孩子的各种担心,让不安与担忧加倍。

  作为妈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妈妈不是超人,会脆弱也会崩溃,愿所有的妈妈,给自己的爱多一点,焦虑少一点,选择适度放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去经受成长道路中的挫折与困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