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割肉救母,三十六岁暗杀慈禧,一言不合就离职的北大校长

  他是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把北大从泥潭中拉出来,挑起了教育的中坚力量。十八岁那年,他为了救母,割肉尽孝。三十六岁时,他研制出炸弹暗杀慈禧。五十二岁时,他接过北大这个烫手山芋,整顿学风。 他曾涉足政治、教育和学术界有所不为,无所不容,在大事上毫不含糊,待人如己。他开创北大新风气。他曾七次担任北大校长,仍被称为北大之父。他就是蔡元培。

  

  十七岁那年,母亲患上了久治不愈的胃病,蔡元培心急如焚。听老一辈的人说,祖母病重,七叔从手臂上切下肉,拌入药中。祖母服用后就恢复了。蔡元培别无他法,从左臂上切下一小块肉,放入药里侍奉母亲吃下,希望母亲能长寿。然而,切肉疗法没有起到作用。十八岁那年,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

  他十一岁丧父,十八岁丧母。好在他十年寒窗苦读,仕途显达,二十六岁就已经走上了科举之路。此时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国运一跌到底,这刺激了蔡元培等知识分子。他对清廷的无能感到愤怒,心系民族安危。就在起义屡屡失败、革命屡遭挫折之际,一场政治暗杀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三十六岁的蔡元培秘密加入了暗杀组织,成为了杀手。 第一个暗杀目标是慈禧太后。蔡元培自学化学,潜心研制炸药,日夜攻关,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炸弹。成功制造炸药后,他们在慈禧出没地蹲伏了很长时间,试图等待机会,但最终因计划泄露而失败。不久之后,起义再次失败,成员被捕,基地被毁,蔡元培的杀手生涯也就此告一段落。

  

  四十八岁那年,教育部部长沈步洲以国事鉴评和教育仪籍为由,请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就这样,他的教育救国志愿被点燃了,他毅然启程回国。他的朋友们对这件事并不看好,提出了建议,大多数反对,也有少数同意。很多朋友认为北大太腐败了。进去了整顿不好,会损害名誉,劝他不要太天真。孙中山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该去官僚主义笼罩的北京,主持全国最高的学校。这不仅会发展教育,还能传播先进的思想。

  在孙中山先生的劝说下,他决定接手北大这个烫手山芋。正如他所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那个时候,说他去北大是下地狱,一点也不为过。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北京大学。但校名变了,本质未变。那时的北大就像衙门,没有学术氛围,学生不叫学生叫“老爷”, 老师不叫老师,而叫“中堂”。北大的老师大都不学无术,一心当官。 有的老师是政府官僚,知识面不是很广,来头也不小。一些教师是老顽固,抵制新思想,优秀的老师寥寥无几。

  北大的学生是富二代、官二代。他们来到北大只是为了拿到第一大学的文凭。他们爱好去烟花巷打麻将,不学无术,一片乌烟瘴气。在政界有地位的兼职教师即使总是请假也很受欢迎,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仰仗老师提携。 他自然知道当北大校长的艰辛。他一生难进易退,但这一次他选择了迎难而上。或许孙中山先生的劝说奏效了,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大学教育特别重视。在他看来,小学老师来自好中学,中学老师来自好大学。随后,他任命北大校长引起了舆论轰动。有媒体称,在暴风雪中,一位来自学术界的泰斗,如晦雾之时,突然看到了一颗明星。

  

  一九一七年,寒风萧瑟,马车林立,一辆马车停在北大。蔡元培下了马车,学校的工作人员在门口排成一排,向他鞠躬表示欢迎。没想到,他一改历任校长目中无人的作风,摘下礼帽,深深一鞠躬,回以敬礼。 全校师生一脸惊讶,却无人知道,自从这一鞠躬后,蔡元培彻底改变了北大。五天后,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蔡元培发表了就职演说。他开宗明义,研究高深的学者。就这样,在中国当代大学史上,蔡元培成为第一个提出学术化思想的人。他颠覆了传承千年的传统办学理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率先倡导建立教授治校、精简机构、放权的管理制度。当时,数千人规模的北大,只设立了校长秘书一职。行政理事会、教务理事会、总务处为三大支柱,各司其职,民主高效。他改变了校长一言堂的专制制度,遏制了校长任意办事的不正之风。北大重组期间,蔡元培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河。

  一九二零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当时,北大招收女生的道路横亘两座大山,一座是教育部的指责,另一座是被封建腐败分子攻击。有人质问他,接受女生是新的规定,为什么不先征求教育部的批准呢?他回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规定只招收男生。过去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大学也没有拒绝的理由。他不顾反对,专心办学,悻然男女同校制度并没有扼杀摇篮。反倒是他首创后,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国。

  

  在改革体制的同时,蔡元培也没有忘记招贤纳士。他深谙让大学成为大学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在用人方面,他唯才是举,他会任命任何学术良好、热爱教学、为人师表的人担任教师。为了聘用陈独秀,他三度造访。对于蔡元培的邀请,陈独秀最初以他的才疏学浅拒绝了邀请。但之后,蔡元培来访的次数只增不减。当时,陈独秀为书社筹款,白天四处接洽,晚上看戏,晚睡迟起。蔡元培几乎每天都来看陈独秀。有时他来得很早,嘱咐茶房不要叫醒陈独秀。他就坐在门口,静静地等着。蔡元培的坚持感动了陈独秀,他把事情的原委讲了出来。 他不想被聘用,只想回上海创立新青年报刊。为了邀请陈独秀出山,蔡元培帮他把新青年杂志的位置搬到了北京。最终,陈独秀同意上任。 凭着这种开阔的胸怀,北大聚集了一大波奇才。他造就了北大,北大也造就了他。 因为蔡元培,北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名校。蔡元培也因北京大学的改革而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家的先驱。

  

  他写了北大传奇,曾因意见不合引发争议而辞职。 他辞职七次,各有各的原因,其中第三次辞职最为震撼。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 大学生拉着头可断,青岛不能丢,去取消21条横幅天安门前示威。学生们一怒之下放火焚烧曹家。大批宪兵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20名学生。蔡元培赞成也不是,否定也不是。一方面,巴黎和会的失败让他感到心碎。他见学生不再麻木,敢于发表意见。因此他没有阻止五四运动。一方面,他坚持学生要专心学习,不要卷入政治漩涡。即使他们愿意参与政治,也不应该牵连学校,所以他在形式上劝阻学生。

  毕竟五四运动影响很大,北大因为学生的极端行为受到了政府的严惩。政府要求校长开除闹事学生,一些反对派威胁要解散北大。即便如此,蔡元培还是站在学生的一边。他没有责怪游行的学生。他竭尽全力营救被捕的学生。他召集了十四所学校的校长,去警局要求释放学生。不行就去教育部,再不行就去总统府,一刻不释放就誓不罢休。蔡元培还表示,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他愿意自己一人承担。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被捕的学生三天后终于获释。但北大与政府的对峙,让蔡元培的处境十分艰难。官僚政客提出查封北大。次日,蔡元培提出辞职。第二天一早,他伤心地离开了北大。最终因政府一再挽留,辞职未果。辗转多次后,他牵挂着北大,心系学生。最终因为地位的尴尬,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决定不参与半官僚主义的校务,与北大断绝关系。晚年,他觉得自己一辈子忙碌,一心想读书著述,完成晚年心愿,但因病危,遗著并不完整。

  

  一九四零年,蔡元培73岁。一天起床后,他刚走到洗手间,突然吐血倒地。两天后,治疗无效,溘然长逝。

  蔡元培当了十一年北大校长,在北京还买不起房。他没有房子,也没有一寸土地。 他不仅欠下千元医药费,甚至在葬礼的棺木也是朋友们筹备的。美国学者杜威说:世界各地的大学校长,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不乏在某些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然而,以校长身份而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来说起到转折作用的,恐怕除了蔡元培之外,再无其他人了。 毕竟,他曾经凭借一己之力带领一所大学,将北大拉出泥潭,挑起了教育大梁,引起了一个民族教育的巨大变革。

  北大红楼今犹在,世间在无蔡元培。

  没有轰轰烈烈,冰心与吴文藻,一场乌龙促就的爱情

  函数研究开拓者数学家陈建功,中国现代数学的领军人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