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科举|25:时彦,“在时间的深处醒来”

  首先声明一下,本篇的小标题,是笔者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题目。文章的内容,恰好又是评论本篇所要介绍人物的一篇词作。笔者看了,觉得有点意思,就照搬了过来。这么做,应该不算抄袭。

  “在时间的深处醒来”,这话颇有些意味。时光浩浩如长河,每个人都是流淌在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珠。绝大多数人会被时光湮没得不留下丝毫痕迹,是很自然的事情,诗词圈中人也不例外。只有那些光芒足够强烈的名字,才不会被时光湮没,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柳永、苏轼、欧阳修等等。而有些名字,光芒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毕竟放射过自己独有的光彩。这些名字,在很多时候也许会被人们忘却。但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上,这些名字就会被人们蓦然忆起。而这,便是从时间的深处醒来了。

  元丰二年(1079年)状元,乃开封府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氏时彦。时彦的出生时间史料无记载,所以他多大岁数中状元不得而知。跟宋代多数状元一样,时彦步入官场后,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地方官,官职是颍州通判。宋代通判这个官职的全称是“权通判某州军州事”,在编通判相当于一个州的二把手。后来,时彦进京从事文字秘书工作,历任秘书省正字、集贤院校理、左司员外郎等职。在此期间,他曾奉命出使辽国。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时彦有比较严重的失误,回国后受到了免职的处分。

  过了一段时间,时彦被恢复了集贤院校理职务,并兼任了提点河东刑狱一职。但时间不长,另外一位大宋官员又奉命出使辽国。在辽期间,这位官员了解到,时彦在上次出访时,还有私自收受辽国贵重礼物,并隐匿不报的行为。回国后,他就向上级检举了时彦。对这种严重违反外事纪律的不廉洁行为,上级自然不能听之任之。于是,时彦再次受到免职处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时彦的这些经历,都发生在宋哲宗执政期间。

  宋徽宗上台后,时彦时来运转,进入了朝廷视野,先后出任过吏部员外郎、河东转运使、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开封府尹等重要职务。看待一个官员,应当一分为二。时彦犯过错误不假,但他也是个有能力、能干事的官员。在开封府尹任上,时彦恪尽职守、事必躬亲,下大力气狠抓社会治安,严厉打击非法犯罪活动。在他的治理下,大宋首都盗贼敛迹,一改监狱人满为患的状况,社会秩序大为好转,几乎到了民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宋江之类反政府分子,大约是没胆儿跑到京城来搞事的,即使有武功高手燕小乙做保镖也不成。在风气一团糟的北宋晚期,时彦能有这般作为,十分难得。

  鉴于时彦在开封府的工作卓有成效,政府提拔他为工部尚书,后又重用为吏部尚书。但上任不久,时彦就病逝于任上。史载时彦工于诗词,但存世作品不多。其中那篇被人以“在时间的深处醒来”为题评介的词作《青门饮·寄宠人》,应属宋词的名篇之一。该词全文如下:“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时彦的这首词作,写的确实很有壮怀、很有气势,同时不乏温情清丽,不失为豪放婉约兼具的佳作。词的上阕写北国风光、沙场悲壮,下阕写离别之思、儿女之情。内容虚实结合,词句凝练生动,意境对比鲜明。读过之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限。与大多数写离情别意的诗词不同,这首词结尾“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两句,勾勒出了一抹明快豪迈的色彩,充满希望,令人振奋。因为《青门饮·寄宠人》,时彦的名字,有时就会从时间的深处醒来。

  时彦有个同榜进士同学,此人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晁补之,乃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氏。晁补之出生于官宦世家,在宋真宗时代,他的先辈曾经做过副宰相级别(参知政事)的高官。后来,虽然家道中落,但并没有耽误晁补之受到良好的教育。

  受家庭的影响,晁补之在少年时代即勤奋好学,尤其是他的记忆力超强,几乎每天都能背诵一篇超过千字的文章。因而,晁补之的科举考试成绩也比较出色,二十六岁时便进士及第,成名不算太晚。背书,是应对考试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代是这样,如今也不能轻而视之。

  在十八岁那年,晁补之曾跟着老爸去拜访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晁补之所写的文章,受到苏轼的激赏赏,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晁补之“由是知名。”从此,苏、晁二人结下不解之缘,晁补之就此成为了“苏门四学士”之一。

  仿佛霉运会传染,跟“苏门四学士”的其他三位成员一样,晁补之的仕途之路也很不顺畅。他虽然是个好官,有志向也有能力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始终官位不显,最大做到知州知府这一级,并且任职时间都不是太长。在为官生涯中,晁补之还屡遭无辜贬斥。

  也许苏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耽误了自己这个学生的官运仕途,但他们在文学艺术领域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却离不开苏轼的点拨教诲。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包括晁补之在内的“苏门四学士”,个顶个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历史上,少了几个泯然众生的官员无所谓。但如果中国的古代文学艺术史少了这老几位,就会失色不少。在这一点上,不能不佩服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看人眼光的老辣。功德无量啊,苏东坡苏大才子。

  晁补之的诗词、散文造诣都很高。他的诗风骨遒劲有力,洒脱俊逸。“船头勾曲洪涛外,船尾长芦白雾中。千里山容初上日,一江帆影尽乘风。”这首《晚发长芦》,今人怕是知者甚少了。此诗气势快意畅达,意境悠远空阔。“千里山容初上日,一江帆影尽乘风”,读之神清气朗、豁然畅意,不失为佳句。

  “倦将鸟帽障黄日,一雨新开春已融。忽惊宫瓦出新碧,更喜海棠舒小红。爱酒邻张不可奈,听歌老谢无由同。春如行客袛欲去,若为挽取须壶空。”晁补之的这首《春雨呈文潜》,则有一番清新隽永、灵动飘逸的韵味。“忽惊宫瓦出新碧,更喜海棠舒小红”一联,笔触细腻轻巧,把春雨的催发的生机,写得既生动又可爱。

  晁补之的词作风格,比较接近恩师苏轼,有的篇什气象雄峻、慷慨豪迈。比如他的《水龙吟·惜春》,笔法为历代名家所追捧,有人认为这首词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该词全文如下:“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最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对于人间易逝的美好,可以适当感怀,但是过于纠结、沉溺其中于事无补。晁补之这首《水龙吟·惜春》,妙就妙在“惜”而不“伤”,通篇洋溢着一股健朗达观的洒脱气息。年分四季,何时无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娇媚明艳的春光,虽然“何苦匆匆”,但感知过、享受过,便已足够。就如人生在世,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这都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便是人生的成功。

  有人认为,晁补之的诗词作品,充斥着遁世逃避的消极气息。从上述所引作品看,这种说法实在是以偏概全。晁补之还很擅长散文写作,其文风在温润典雅的同时,又不失豪迈流畅。相比之下,涉足诗词文三界的晁补之,以散文成就为最高。

  五十七岁那年,晁补之病逝于泗州知州任上。斯人已逝,其作永存。只要有文字在、有文学艺术在,“苏门四学士”连同他们恩师的名字,就不会永远沉睡不醒,更不会泯然死去。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