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南航丨南航,68周岁生日快乐!

  原标题:我和我的南航丨南航,68周岁生日快乐!

  来源:复旦大学

  六十八载日夜风雨兼程

  六十八载沧桑砥砺前行

  踞六朝古都,积历史之厚蕴

  诞壬辰龙年,立雄鹰之壮志

  

  今天,是我们热爱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8岁的生日

  一起向南航道一声

  生日快乐!!

  

  校庆期间的校园花团锦簇,校园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我校与航空工业协同创新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在校庆来临之际,昨日我校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协同创新合作协议,献礼学校68周年华诞。双方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传统,协议的签署将推动双方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企业共同迈进。

  68年岁月荏苒

  每一个南航人都与南航息息相关

  与南航有关的日子里

  哪个故事让你最难忘呢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

  5位南航的校友讲述了

  他们那些与南航有关的日子

    冯培德

  1963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导航控制专家。

  我和我的南航

  从北大到南航读研的三年,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

  1963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经北大陈滨老师介绍,我选择到南京航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杨昌仁教授。杨昌仁教授将我带入我所热爱的科研领域,并根据我的特点专门为我制订了发展计划,考虑到我参加的生产实习不够,杨老师安排了大量的工程类课程和较全面的金工操作实习,这也为我后来成为一名总设计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老师还亲自为我讲解陀螺仪表和系统动力学分析的课程,并亲手分解陀螺仪表,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陀螺,令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设定的课程学习完后,杨老师又要求我到“风口浪尖上练一练”——到天津707所去实习,正是这样一段历练,让我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没有在南航读研的一段经历,我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在南航的三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如果说北大训练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不惧怕理论与数学公式,那么南航就训练了我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我对机械、电气和电子不再发怵,从此就可以勇往直前。

    罗荣怀

  1978级校友,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我和我的南航

  城墙上的中秋篝火赏月,好像就在昨日

  在南航读书的那个时代的“别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那时还不满17岁,我到班里一看,充满了惊奇感,同学中年纪大的30岁,年纪小的不满15岁。77、78级是个特殊的群体,现在不可能再出现了。同学之间是非常阳光的,大的带小的,很有意思。现在想想,大的小的在一起,思想相互融合,这种年龄、经历、地域的多元结构已成历史绝唱,但那段经历让人终身难忘。

  

  我还记得学校进门高大的梧桐树,北门那边的樱花树,七号楼边的贵妃桥,还有那一片水杉树,那是我们去的第二年种的,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了。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班里组织到中山门城墙上过中秋节。我们在城墙上围在一起,点上篝火。举头托着明月,叩问中山城墙的历史,聆听金戈铁马的回响。大家一起唱啊、跳啊。回想篝火边同学们个个清纯、阳光、快乐的面庞,那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就像是在昨天。

  

  母校是一棵“树”、一棵“大树”。无论走到哪里,这棵“树”越大,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作为校友的我们就越自豪!

    赵光恒

  1980级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我和我的南航

  好教材、好教师、好课程、好习惯,都让我难以忘怀

  15岁时我就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心怀献身国防、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信念,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航,期待着将来能在航空航天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1980年8月,我怀着美好憧憬踏入南航的大门。

  

  初入大学,学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深深影响着我。南航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这些课程,教师的讲课水平非常好,由林代业、胡寿松、田林三位老师合编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也让我印象深刻,这本教材在全国很多高校通用,也是南航为全国做出的贡献。大学时,我对王惠南老师讲授的“惯性导航原理”印象很深,这是大四的专业课,通过学习、交流和理解,我逐步明白了怎样具有科研思维。

  

  一部好教材、一位好教师、一门好课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也让我记忆犹新,早晨6:30到楼下站队出操,下午4:30左右到操场跑步,锻炼身体,除了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晚上必须上自习,宿舍里基本没人,在那时,学校非常注重培养我们严谨守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让我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受益颇多。在南航学习和工作的六年时间正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南航严谨的校风、务实的学风,对我的人生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蓝绍敏

  1981级校友,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我和我的南航

  无论酷暑严寒,我都早早起床,在教学楼前等着开门

  我当时的梦想是做一名航空工程师,想为祖国的航空尖端科技做一点贡献。现在明故宫校区的荟萃楼便是当年的教学楼,为了在那里抢到上自习的座位,无论酷暑严寒,我都早早起床,在教学楼前等着开门。没有课的时候,我在自习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候连晚饭也顾不上吃。1982年,作为大一班长的我,与同年级的四个班班长策划了一个主题德育活动,并且在校报上刊登了一篇针对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一不良现象的评论文章。

  

  

  蓝绍敏在《南航报》担任通讯员时发表的文章

  其实我是个内向的人,不爱讲话,然而从第一次不会讲话、不会作报告,到作为学生会主席、代表学校去兄弟学校交流,再到主持各类大小活动、发表演讲,我在这样的工作中得到很多锻炼与提高。多年后,我仍然觉得大学阶段的锻炼是我最深刻的记忆。

  

  后来我又多了一个身份,即母校的兼职教授。受聘当天,我再次佩戴上了南航校徽。作为学长,我真诚地祝愿学弟学妹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以坚持不懈的学习、果敢执着的追求和天道酬勤般的努力为支点,撬动起人生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舞台,描绘出人生一幅又一幅精彩的画卷。

    徐西鹏

  1982级校友,现任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我和我的南航

  小礼堂的电影,温柔了大学时光

  1982年,17岁的我来到南京航空学院报到,走进校园,随处可见认真学习的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初到南航的我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兴奋。我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这里度过本科、硕士、博士一共十年的学生生涯。

  

  冬天的时候,教室里人比较密集,相对而言比较暖和,但是这样的教室并不多,于是那些抢座位、占座位的经历成为了我对大学时光一种难忘的回忆。努力学习之余,我还会抽出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学校会经常组织在礼堂放一些当时的或者是过去的经典电影。每到这时,并不宽敞的小礼堂便会挤满了人,以至于幕布上常常会出现晃动的黑色人影。虽然今天看电影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我依然很怀念大家挤在礼堂里看电影的日子。

  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工厂实习,实习时,工人师傅跟我们讲起一位“了不得”的人,他不用编程,直接把机器码输入到机器里。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师傅口中的这位“能人”,正是数控课程的任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只在理论问题上“纸上谈兵”,这是我对母校教学的深刻印象。

  

  1992年,从南航博士毕业的我南下到华侨大学任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母校十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以后二十年的教书育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些在母校的日子值得我永远回味。

  那些与南航有关的日子

  回忆起来都是闪闪发光的

  南航也在这里

  见证了一代代学子走进校门、离开校园

  在各行各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周万物惟创造,道济天下展经纶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

  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

  今天,让我们再道一声:

  亲爱的南航,生日快乐!

  你有什么与南航有关的

  难忘的记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截止10月28日中午12点前

  点赞前三名可以获得南航纪念U盘哦

  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

  素材来源丨《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党委宣传部、档案馆、校友会

  文字整理丨彭丽、刘敏

  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