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朋友关系再好,这6个字上也不能马虎,能做到才是高情商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亲戚朋友关系再好,这6个字上也不能马虎,能做到才是高情商
阿德勒说过:“成熟并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世间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把人想得有多好,而是尊重人性,顺应人性。”
理解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才能让我们遇人、遇事不责人,不过激。
至亲好友之间更是需要理解、尊重、顺应。
不要把别人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而是要心怀感恩;
也不要过分去参与别人的家事,过分热心,实际上是麻烦了人家;
更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让人难堪,给人面子,与人方便。
既然是亲戚朋友,就是有深厚的缘分,既然有深厚的缘分,就该好好珍惜。
与至亲好友相处,遇事要想开,开看,放开。

01:认清人性,以德报怨想得开
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对儿子说:“利益是光照人心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
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洁美阿姨九十年代末,开办了做箱包的小厂。
销量越来越好的时候就想着扩建厂房。
堂哥家所在的村子靠近县城,只能以堂哥的名字买了临街的旧仓库。
堂哥一家都在她的厂里做事,赚得不少,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她对堂哥一家十分照顾,对他的孩子更是视同己出。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堂哥的儿子长大了。
他看到堂姑家在县城有车有房,生活富裕,心里有些不平衡了。
当得知堂姑家的厂房,是用自己父亲的名字买下的,他开始动了歪心思。
他算计多日,决定跟堂姑摊牌。

他非常冷静,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我用原来的价格给你,你把厂子卖给我,不用办手续,本来就是我父亲的名字。”
美阿姨当场就懵了,后悔当初买厂房没找个证人。
现在这里的地基早已是寸土寸金,她再找厂房真的好比登天。
洁美阿姨想过打官司,想过翻脸 。煎熬了好久,最终她选择放弃打官司,而且把所有的客户都介绍给堂侄。
她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辞退那些陪读妈妈,夜里她们不加班,要陪伴孩子。
堂侄没有想到堂姑如此爽快,心里也自然生出许多愧疚。
他把厂子经营得很好,而且对那些陪读妈妈特别关照。
他多次对堂姑表示歉意,主动给堂姑每月固定的退休金。
以德报怨,方能显出胸襟宽广,赢得别人的赞赏。
虽然人心险恶,人性深处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但是一旦那些丑恶的东西没有了合适的土壤,也就难以生存。
尊重人性,顺应人性的同时,要给与良善的引导。
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砍去荆棘,栽种鲜花,芬芳才会随风飘散。

02:亲情无价,疏密有度看得开
《增广贤文》里讲道:“久居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亲戚关系再好,天天住在一起也是令人厌烦的;再好的关系,天天来往也会变得疏远。
网上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女孩说出自己的困惑:
她的小姨说新学期要带着孩子来她家常住陪读,时间是四年。
之前小姨也曾常住过,要么一个假期,要么一个学期。表弟是个很不懂事的孩子,乱翻她的东西,做错事情不认错。
而小姨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错,觉得东西可以不分彼此。
女孩的妈妈总是让她息事宁人,一家人吵起来难堪。
小姨更是喧宾夺主,常常带着一大家人来吃饭,还怪她对表弟不友好,不像个姐姐样。
女孩的妈妈是个老好人,觉得是亲姐妹,也不好说什么。

没想到小姨还要来常住,而且是四年。
女孩也曾想过劝母亲,小姨孩子来读书,没有地方住,可以出点钱帮忙租房子。
可是妈妈唉声叹气,一筹莫展。
女孩就想:在自己家里跟妈妈过安静的生活怎么就不行?
无奈的她向广大网友求助:“我该怎么做?”
无论网友多么热心,最后还是要女孩和她妈拿主意,对不合理的要求要敢于说“不”。
保持距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就算是一家人也要适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俗话说:“一天三遍,猪狗都厌。”
亲戚来往,不论多亲,都要把握分寸,不能因为是亲戚就随心所欲。
再好的关系也要保持距离,给对方自由的空间。
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相处要有边界,有隐私,有原则。
保持适当的距离,双方存有敬畏感,懂得感恩。
不能仅仅因为血缘和过去的友情而乱了规矩,乱了分寸。
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历久弥新,更加亲密。因此,亲情虽然无价,但相处也要疏密有度看得开。

03:内心通透,为人为己放得开
《省心录》中这样写到:“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和,宽,恕是维护亲戚关系的三字箴言。
电视剧《幸福进万家》里,何幸福虽然是个农村小媳妇,但却是个是非分明,独立自主的人。
她发家致富的同时不忘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在她的为人处世里,处处体现了“和、宽、恕”。
幸福最初到城里打工,是在刚刚成立的小律所当勤杂工。
她把勤杂工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凡是她能想到的她都做到了,还梦想着能做到前台的位置。
她学电脑操作,看有关法律的书籍,最后她真的凭着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接到律所第一个大单,得到提成,坐到了前台的位置。
她的丈夫庆来尝试了很多工作,还是回到村里,继续种菜。
幸福考虑再三,放弃了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绩,拒绝大家的挽留。
她说:我做得再好,我的家没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她用在律所学到的知识,决定在山清水秀的家乡做客栈。
律所的同事帮她在网上众筹,很快把客栈建好营业。
历经挫折,生意越做越好。
她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一起致富,最后当选为村书记。
心胸宽广、真诚忠厚的人,终将赢得众人的尊敬和爱戴。
虽然我们都是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拼搏,但是,也不要忘记身边的人。
无论如何,量力而行,尽量去帮助每一个落难的亲戚朋友。
哪怕他不受待见,甚至坑过你。
没有哪个人能独活于世,处理好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功课。
生活中有些人,一旦出人头地,就六亲不认,目中无人。
走到哪里都不忘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结果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只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能相互成就,走得更远。
做个内心通透的人,为人为己,坦荡自在放得开。

写在最后:
李渔在戏曲《意中缘》里写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你既不肯舍慈悲,我也不肯行方便。”
当人与人思维不同是,能做到不扫对方的面子,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那么今后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才肯给你行方便。
亲戚朋友相处也是如此。
现代人害怕矛盾,害怕麻烦,手机通讯发达了,亲戚朋友间的联系却少了,家家有车了,亲兄妹家竟也不怎么走动了。
人不可以没朋友,也不可以缺亲戚,心怀恭敬,是对待亲友的最好姿态。
认清人性,以德报怨想得开;亲情无价,疏密有度看得开;内心通透,为人为己放得开。
愿你我都能与至亲好友和睦相处,亲密有度,疏而不远。
《晚熟的人》,值得每个人看一看早熟的人,早早世故,早早精明,晚熟的人,晚一步错过自己,也晚一步谢过自己,千般修行,万般人生,何去何从,世间种种。
莫言在内容在人性思考上是有价值的,他的智慧靠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翻阅《晚熟的人》,在我看来平时有空翻一翻,就能学到莫言几十年的思考,他的总结,他对于形形色色人的判断,非常的划算!
纽约时报评论说:“通过《红高粱》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此次,他的12个故事,依旧扎根于他的故乡高密,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故乡的人事和变化,反映了莫言对时代的理解与思考。

余华说:“我不怕得罪人,莫言的作品足够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茅盾文学奖中有90%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在哑然失笑的同时,豁然开朗,提升自己的格局和眼界,那么我们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收获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莫言的文字犹如一壶好茶,一杯咖啡,需要你放下尘世的俗世,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细细端详,好好品味,这样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收获到文字背后的魅力。
莫言的这部蕴积了近十年的新作《晚熟的人》,保持了莫言的幽默风格,但在他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静直白,梦幻传奇里多了具象写实。
我认真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还有很大的问题。有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问题,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至于晚熟,其实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有时候是一种幸运。

什么是好书? 能够给人启发,让人有所得所获的就是一本好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晚熟的人》就是本好书。
如果你是为人父母,不管是自己看还是当成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都非常合适;如果你正处于事业上升期,那么可以看看掌声背后的真相,那些人那些事如何对待;如果你现在处于困惑茫然阶段,那么不妨看看莫言如何凭借“晚熟的人”,面对挫折的,相信从中能够找到解决对策!
如果你对这本莫言《晚熟的人》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横幅立即购买哦~~~
道RR 晚熟的人+生死疲劳 莫言作品诺贝尔获奖者小店¥99
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