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皇帝真的自称朕吗?别被古装剧误导了,看看历代皇帝称呼就知道了

  原标题:皇帝真的自称朕吗?别被古装剧误导了,看看历代皇帝称呼就知道了

  作为古代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本人的称呼,也是独特的存在,按照大量古装电视剧当中的镜头,但凡是天子,对外通通使用“朕”作为代指,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别被古装剧误导了,看看历代皇帝的称呼,就知道了。

  先来说说“朕”这个字,按照《说文》当中的记载:“朕,我也,阙。”然而按照甲骨文的形式来看,“朕”的偏旁“月”,实际上来自于“舟”字,因此朕的本意,应该是指操控船只的舵手,进而演变成首领的意思。

  但是在东西周时期,所有人都能够称为朕。比如屈原就在《楚辞》当中所写:“朕皇考曰伯庸”。一直到始皇帝26年,这才定位了至尊之称,从此变成了帝王专属的名词,即便如此,却也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用,不妨让我们来看看。 除去朕之外,另外一个广为让人熟知的自称,便是“寡人”,延伸含义,便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这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古代讲究“德比配位”、“以德配天”,诸侯和天子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因此有了谦称由来。

  战国时期,七雄都僭越称王,全部使用“寡人”的词汇,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当中就有:“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而到了秦末汉初时期,刘邦等人也使用过寡人的词汇,而魏晋南北朝期间,北魏、北周、隋朝再到唐朝,一些帝王都喜欢用“寡人”的称呼,但是在东晋时期,一些贵族也是能够使用寡人的,例如王羲之就说到:“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孤:通常来说,这个称呼要比皇帝低一级,战国时期,比较弱的诸侯国也没有资格称寡人,而是自称为孤,但凡事也有例外,例如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在称帝之后,依然以孤自称。

  不谷(不榖):周天子的专属称呼,《吕氏春秋》记载:“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禁谏者,今子谏,何故?’”这同样也是一个君王的谦称,源自于周文王时期,天下遭遇灾荒,因此周文王将这件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宣布“不谷不德,政事不时,国家罢病”,开始自称,而后来春秋称霸的齐桓公,也以诸侯之长的名义,自称过一段时间。 为啥君王都如此谦逊呢?只是为了摆阔吗?对此老子的《道德经》给出了答案:“贵以贱为本 , 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厉害的人,本身足以证明一切,谦称无非也只体现了一个高来自低,贵来自贱的道理。

  除此之外,夏商周期间,国家的国王也能够用“予一人”进行称呼,《书·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唐太宗吞蝗》的文言文当中,也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一句话,希望大家不要读错哦! 自称的不同,不但看年代,有的时候还得分场合,例如刘备在颁布遗诏的时候,使用的是正规语气:“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然而他在转过头来交待儿子刘永的时候,转而采取了平常人所使用的代词:“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后世不少皇帝在非正式的场合,也不喜欢搞得太过于正经,比如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在和刘伯温攀谈时,讨论到李善长担任丞相的过错问题,打算将刘伯温作为丞相,就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也没有使用朕。

  一直到了明末以及清朝,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天子的仪式感也更加注重,历代清朝天子的朱批当中不难发现,无论平常办公,还是颁布诏书,皇帝都开始用朕来代替,最终逐渐确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