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最新推出的电影《闪电侠》,遭遇了类似于漫威电影的困境!
2013年,DCEU迎来了开山之作《超人:钢铁之躯》的上映。
旁边的漫威则用《复仇者联盟》证明了电影宇宙的模式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无限可能。
许多人都以为,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大超级英雄巨头将会展开一场激烈的对决。然而,事实却并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漫威用了十年的时间走向巅峰,而DC走过了十年,仍在进行重启。在这坎坷的十年中,DCEU有责任继续前行,而《闪电侠》则成为了这个使命的延续。
先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第一印象:
在有笑点有泪点方面,这一次DC做到了比漫威更好。
我对闪电侠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太多期待,但仍被电影中的情感戏吸引。
虽然拯救至亲需要进行时空穿越的设定并不新颖,但是电影表现得十分真挚和细致入微。
这肯定跟埃兹拉·米勒的出色表现分不开。

一个演员分饰两角,在饰演现在和过去的巴里时,观众不会感到混淆。
在最后和母亲告别的场景中,埃兹拉·米勒的演技深情动人。
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闪电侠”这个超级英雄的角色得以建立,他不再仅仅是“正义联盟”中的配角。
“蝙蝠侠”和“基顿蝙蝠侠”的戏份不多,但导演清楚地表现了这两个版本“蝙蝠侠”所吸引粉丝的特点。
我曾以为年代久远的基蝙在出场时无法激发我的情感,但是一旦熟悉的音乐响起,我的情感被唤起,让我瞬间回忆起小时候观看译制片的时刻。

卖情感的角度来看,《闪电侠》比《英雄无归》更加用心。
女超人惊艳登场,但很遗憾她的戏份太少了。作为一个追求颜值的观众,我很期待她能有自己独立的电影。
很多人都在抱怨这部电影的特效不如人意,虽然确实有点让人失望,但是剧情还算紧凑,让我能够忽略特效的不足之处(当然像《超能勇士崛起》那样缺乏特效和精彩剧情的影片就真的难以接受了)。
听到主角说出那句“这次不行,下次吧”的话,也让人感到有些伤感。

因为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
想想也是感慨万千。
要说这部《闪电侠》,我个人非常喜欢。
今年上半年的三部超级英雄电影《银河护卫队3》、《星际穿越》和《闪电侠》都很不错,比以前那些毫无脑子的超级英雄电影质量要高得多。
但是,《闪电侠》不仅仅是一部单独的超级英雄电影。
它还肩负着DC宇宙的重启任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闪电侠》可能就不那么出色了。
看完电影后,我思考了一个晚上,一些话卡在了喉咙里,不吐不快。
2
要打造电影宇宙,DC的优势要比漫威大得多。
被广泛认可为美国漫画三大巨头的是超人,蝙蝠侠和蜘蛛侠。
其中,DC占据了两个位置。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漫威曾经无法使用蜘蛛侠角色来拍电影。
因此他们不得不使用钢铁侠这个角色。
成功了就会过着奢侈浪漫的生活,失败了就会破产失败。
冒着很大风险采取果敢行动,换来了意想不到的逆转。
钢铁侠是《漫威电影宇宙》的里程碑,也是不可撼动的主角。
相比之下,DC宇宙缺乏冒险精神。
虽然想创建电影宇宙,但又害怕采取过于激进的措施。
虽然《超人钢铁之躯》是DC宇宙的开端,但是没有直接向其他DC超级英雄引入。

换言之,就是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在制作《钢铁之躯》时,漫威电影宇宙还没有推出《复仇者联盟》。他们一部接一部地制作单个英雄的电影。
从MCU第一阶段的票房来看,只有《钢铁侠》赚了大钱,其他电影要么赚一些,要么亏一些。
如果出现像《无敌浩克》这样质量的电影,估计漫威电影宇宙的未来就不保了。
华纳方面看到诺兰的《黑暗骑士》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内部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继续制作单个英雄的电影,而不是构建电影宇宙。
《钢铁之躯》本来希望由诺兰执导,但因为诺兰没有档期,所以他推荐了扎克施耐德。
扎导的最大优势在于他将原本杂乱无章的DC电影世界观整合了起来。
旋转木马,与MCU第一阶段不相上下。
如果华纳高管坚持执行他的计划,DC电影宇宙将很快完善,其影响力完全可以与漫威电影媲美。
所有的事情都最怕“但是”,《钢铁之躯》票房失利。即使画面再出色,没有盈利也是无用功。
看着隔壁漫威的《复仇者联盟》票房大举成功,华纳变得急躁,也想拍摄一支团队电影。
在没有推出自己单独的“蝙蝠侠”电影的情况下,他们推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同时还要引出“正义联盟”成员,如神奇女侠、海王和闪电侠。
看电影需求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了。
一般观众可能会对电影内容感到困惑。
仅相隔一年,《正义联盟》就匆忙上映了。

然而,Marvel早在《Justice League》之前就有条不紊地推进到了《The Avengers 2》。
而华纳则步履蹒跚。
先看《The Avengers 2》再看《Justice League》这样的落差简直不可想象。
于是,DCEU就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DC的电影开始了一种恶性循环,“仓促立项,失利就砍”,缺乏长远规划,只看重快速赚钱。就连埋好的伏笔和彩蛋也被扔掉,演出效果纯粹是为了逗观众开心。
虽然DC不开发电影宇宙,但是时不时会出现佳作。
例如《小丑》和《新蝙蝠侠》都让人觉得DC又能行了。

公司换了新CEO之后,DC电影宇宙的规划再次受到关注。
经过十年时间,DC才认识到众所周知的问题:他们需要像凯文·费奇这样的领导来指导他们的方向。
接下来的事情众所周知,众所周知的是导演詹姆斯·冈恩离开了漫威,跳槽到DC并成为其中的领导之一。
他的上任行动之一,是宣布了未来十年中DC宇宙的计划,共有12部作品。
电影方面包括《超人:遗产》、《新蝙蝠侠2》、《超级少女:明日少女》、《蝙蝠侠:英勇无畏》、《黑超人》以及《沼泽怪物》。
剧集方面则涵盖了《神奇女侠:失乐园》、《金色先锋》、《生物突击队》、《阿曼达沃勒》、《绿灯侠》和《权力战队》。
一经公布,即引发了粉丝们的热烈反响,路人们也被惊呆了。
值得一提的是,超人和蝙蝠侠作为知名的超级英雄,仍然备受关注。
漫威在拍摄《复仇者联盟》的同时,DC正拍摄《超人》。
而现在漫威已经计划制作《复仇者联盟5》,而DC却还在拍摄《超人》。虽然你可以批评漫威电影拍得不咋滴,但不可否认的是,漫威仍在稳步推进。
DC这边面临着“无限循环的重启和失败”的困局。
同时,导演滚导证实,《闪电侠》是他构建的DC宇宙之一。
因此,《闪电侠》不仅需要消除DCEU的痕迹,还要为滚导的DC宇宙打下重启的基础。

引入多元宇宙,是最通用的解决方法。
亨利版超人只在电视上留下了一个背影。
盖尔加朵的神奇女侠微笑着告别,再也不会回来了。
本·蝙和基·蝙都说“下一次”,实际上是没有下一次的打算。
甚至连钢骨也未曾露面。
DCEU中的角色已经被剥夺了剩余价值,但没有一个体面的结束方式,这让人感到遗憾。
几年前,《闪电侠》曾有过泄密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的法庭外的戏剧场景中,还有基·蝙和女超人。
也许这就是一个全新的“联盟”的初步形态。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滚导的新计划,并不包括“正义联盟”在第一阶段内。
在《闪电侠》的第三幕中,所有无限可能的探索都突然放缓了。
最终,结尾只能算是自嘲,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这个彩蛋里的海王,使人感到非常困惑。
原本,《海王2》应该在《闪电侠》之前上映,主创也确认了在《海王2》中会提到这次出游。
然而,当滚导接掌管理后,他把《海王2》的上映时间改到了《闪电侠》之后。
根据《闪电侠》的结尾,本身的蝙蝠侠已经变身成乔蝙。因此,大本补拍的《海王2》看起来毫无意义。
据媒体报道,《海王2》进行了七次内部试映,评价似乎不太理想。
现在一片寂静,毫无声息。
为了电影《闪电侠》,华纳动用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和精力。
首席执行官大卫·扎斯拉夫亲自表示这是 " 影史最佳的超级英雄电影之一 "。
汤姆·克鲁斯热情推荐,称 "你想看的一切都在其中。"
提前放映反馈不俗,在国内取得了积极评价。
豆瓣评分在上映后达到8.0分,在近几年的超级英雄电影中口碑不错。
然而,该电影在国外的评价却十分平庸。IMDB打出了仅有7.4的评分,MTA媒体评分更是跌至56,cinemascore得到了B级评价,甚至连《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都拿到了A-评分。
一度被誉为“影史最佳超英之一”的电影,最终遭遇票房挫败。
除口碑不佳外,更伤脑筋的是票房表现不佳。
据传,《闪电侠》影片历时8年,修改剧本7次,据称耗资2.2亿美元,约合15亿人民币。
然而,该片在北美上映首日仅收获2400万美元票房,这个开局表现甚至不及《黑亚当》。
在内地,首映日票房不足3000万,第二天就被上映9天的《变7》反超。首周末甚至难以突破1亿。
其他海外市场的表现也没有令人满意的成绩。
看来,华纳这一次再次失败了。
END
华纳和DC似乎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决策。
华纳对漫威打造电影宇宙的做法不屑一顾。
随后MCU大热,华纳试图超车却不愿循规蹈矩,结果搞砸了。如今,MCU的发展进入了瓶颈,而华纳浪费了十年的时间,想要重新开始制作电影宇宙。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当初MCU能够成功,是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做过。经过十年的发展,超级英雄电影数量急剧增加,导致题材同质化严重,而为了看到影片结尾的花絮,观众们也开始变得买票送电影。这些影片常常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只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永远是故事未完待续。久而久之,这些电影难免让人感到乏味。现在,华纳再次推出电影宇宙,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注定生不逢时的作品,《闪电侠》如果按原计划在2018年上映,或许如今的超级英雄市场格局就会完全不同。就像是得了漫威电影的病,却没有漫威电影的命一样,《闪电侠》备受阻碍。

漫威电影有长期的规划,即使其中某部作品表现不佳,也不会对整个系列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华纳和DC的情况则不同。众所周知,若是某个项目无法盈利,华纳便会铁腕砍掉,因此《闪电侠2》大概率不会有续集。
此外,DCU第一阶段中的作品能否真正吸引观众的兴趣也是个问题。
我对此表示怀疑。
华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仍未弄清楚观众的需求,而观众则清楚自己不想看什么。
华纳和DC的困境,只能怪他们自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