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泡病假”,单位怎么办?“泡病假”真的能构成刑事犯罪么?
上篇文章总结了员工请病假单位不批的处理方法,实践中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员工三天两头生病,通过断断续续“泡病假”的方式来达到既不上班,又能拿病假工资的目的。那么,作为单位,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先来看看什么是“泡病假”?“泡病假”是区别于员工正常生病休病假而言的,一般来说,员工“泡病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员工伪造病假条及诊疗材料等,向单位骗取病假;一种是员工与医疗机构人员串通,开具病假条等病假材料,向单位骗取病假。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是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实,轻则被单位通报批评,重则被解除劳动合同,甚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听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了,就是请个病假而已,被单位批评教育就行了,怎么就涉及刑事责任了?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希望那些正在“泡病假”或者有“泡病假”想法的人,自己要想清楚了能否承担得了的法律后果。
第一、“泡病假”的本质是欺骗行为,情节严重的构成诈骗罪。
“泡病假”的重要表现就是员工本来没病,但通过伪造病假条或串通医生开具病假条等方式,欺骗单位。而且,在病假情况下,员工依法享有病假工资。也就是说,员工在未向单位提供劳动,本身也没病的情况下,欺骗单位,骗取了单位向其发放病假工资,主观上也有欺骗的故意,已经符合诈骗罪的构成条件,在骗取的病假工资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的,一旦单位报案,员工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实践中也有员工被判刑的相关案例。对于有这种想法的或者正在实施这种行为的人,建议你们及时收手吧,切勿聪明反被聪明误,到时被抓起来那就晚了,后续的职业生涯就此葬送,很多单位都是不招用有刑事记录的人员。
第二、单位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员工“泡病假”的想法?
上面提到了员工“泡病假”的两种情况。对于员工伪造病假条及诊疗记录的情况,单位与相关医疗机构电话核实很容易就能核实出结果,但对于员工与医生恶意串通开具病假条,核实起来难度就大了,因为病假条是真实的,但写的内容有可能是虚假的,当时员工到底有没有生病只有员工与医生知道。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单位就束手无策了么?不是。
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员工“泡病假”的风险:
1、制定病假管理制度和病假申请流程。制度和流程不需要很复杂,只要明确清楚员工请病假的条件、申请时间、审批环节、审批职责、员工申请材料、虚假病假处罚后果等即可。
2、明确规定员工申请病假需要提供的具体材料。这里重点提醒单位:很多单位在这个环节都没有严格管控,没有明确员工需要提交什么材料,完全是凭员工自己陈述,或者仅要求员工提供病假条,而单独的一个病假条,不论是伪造还是与医生串通开具都很容易造假。正确的操作是:单位可以要求员工提供尽量详细的诊疗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病假条、挂号单、缴费凭证、病历、诊断证明、拿药单等。单独的一个病假条容易造假,但这一系列的材料想要都造假就很难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伪造病假材料的想法。
3、在病假制度中具体规定员工申请虚假病假的处罚后果,尽量具体,增加威慑力。比如:通报批评、剥夺参与评优、年终奖等单位奖励的资格,解除劳动合同、情节严重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
4、在病假制度中规定员工需在单位规定的一定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比如:二甲以上级别的医院)。管理越正规的医疗机构,医生配合员工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三、单位如何查找员工“泡病假”的线索?
上面提到了单位可以通过向医院核实等方式来发现员工是否“泡病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其他方式,这就需要单位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平时要对员工多了解多沟通。员工“泡病假”的动机无外乎既想拿病假工资,又懒得上班或者需要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单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员工在病假期间的活动情况,比如:通过员工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账号查看其是否进行了与生病静养不符的活动,有的员工爱显摆,申请病假后就去旅游了,或者去做一些正常情况下病人无法做的行为。也可以派人到员工家中临时慰问了解病情,或者向员工亲属电话询问病情等。
第四、单位找到员工“泡病假”线索后,如何处理?
单位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同时查找线索,如果是虚假病假,一定会露出马脚,单位可以借机与员工面谈沟通,要求员工进行合理解释,一般员工在事实和证据面前短时间内难以作出合理解释,单位可以借此要求员工自己手写一份情况说明,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总结并表示后续悔改的决心,以便换取单位的从轻处理,单位也可以借此取得员工自认的直接证据,并视员工的悔改态度做出相应处理。对于坚持抗拒拒不承认的,单位可告知员工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在相应范围内给予从重处罚,将其行为计入员工个人档案,从而对其后续就业产生影响。
情节严重的,单位可以以严重违反规章支付为由解除劳动合同,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追究员工刑事责任。
关于病假,实务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有需要,可以查阅我的专栏《第二十六章 病假及职业病法律风险防范》,总结的所有问题和知识点都是针对咱们常见实务问题的具体实操处理方法,每天了解一点法律小常识,关键时刻帮您降低风险省大钱!
请您收藏关注我并帮忙转发,以便帮助到更多朋友!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