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旧更新
(一)本我·自我·超我
佛氏认为在一个不调和的社会中长大的人,他的人格便无法完全调和。佛氏在这里并不是谈“性善”或“性恶”的问题,他是在谈那在现实的环境中所孕育、长大和受影响、被塑造的人性,一个充满着冲突和内在矛盾的人性。他相信一个人的人格并不是纯由他的意识所塑造出来,而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共同创造出来,或者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本我(Id:即拉丁文“它”)
这是人最原始,或可说是最初所表现出来的本性。婴儿初生时,只可称之为“它”。它只知有自己而不知有他人;它不会思想,不知恐惧;它无是非善恶的观念;是一张什么东西都可以写上去的白纸;它承受了所有外来的“印象”,成为潜意识的主要来源。它只知道不断地要求自我满足,而且还要立刻获得满足。这本我的性有点近似兽性,只有“本能”和“冲动”,没有理智和自制。
(2.)自我(Ego:即拉丁文的“我”)
婴儿逐渐长大,开始感到痛苦,也知道什么叫恐惧,自我便是在痛苦的经验中形成的。他知道自己和世界有别,开始知道有个“我”,并知道这“我”如果要生存,便要适应。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有二:一是积极的,它尽量使本我去接受现实,并节制本我那份无休止的欲望和要求,使自己的行为能符合现实,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二是消极的,它利用种种的自卫方法把痛苦掩盖和埋没在本我之中,以减轻痛苦的感觉。
(3.)超我(Superego)
“超我”由“自我”生出来,是人道德力量的所在。这超我的
道德感的来源是父母、教师、宗教和自己所崇拜的英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有些人的超我能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几乎可以完全管制自我和本我;有些人的超我却似乎在自己身上无能为力,起不到作用。
如果自我能成功地利用本我的本能,经过超我的审查后,按现实的需要而适当地表现出来,人的行为和人格便会得到正常和健康的发展。如果上述四者(本我、自我、超我、现实环境)得不到平衡,例如自我无法按超我的要求去驾驭本我时,便会产生罪恶感(Sense of guilt);严重的更会演变为心理疾病。
(二)自卫本能
个人(本我)的欲望既然常与环境抵触,他的欲望又可能与另一个人的欲望互相冲突,而人在灵性、道德和理想(超我)方面的要求,亦许多时无法被自我(本我)欣然接纳,于是痛苦、焦虑和烦恼便油然而生。古人所说人心中的天人交战,便是指人心内数股力量的冲突。这场战争无所谓胜利,无所谓终结,只要人有一口气在,天人交战的事实便会继续存在,于是人的痛苦和焦虑便总不会完全停止。人为了解决这种永无宁日的痛苦,便产生了自卫的本能,去企图把痛苦消灭,或至少要求得到短暂的安宁。
自卫并不是根治痛苦和焦虑的方法,但几乎所有人都在某程度上,企图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除自己的痛苦和焦虑。自卫本能通常有八种形式:
(1.)否认(Denial)这是最直接了当的方法。例如:孩子否认自己有个“不好”的母亲;喝醉的人否认自己是酒鬼等。但否认无法抹去事实,所以事实上解决不了痛苦和焦虑。
(2.)压抑(Repression)
是尽力去排除某种不好的思想或行动,或不敢再去回忆某种痛苦辛酸的经历等。过分的自我抑制会产生焦虑。
(3.)反作用(Reaction—Formation)
是由于对自己的某种不良倾向过分恐惧,因而“迫于”走向另一极端。例如贪慕虚荣的人有时十分讨厌别人贪慕虚荣,但为了表示自己并非贪慕虚荣,便迫使自己穿朴素的衣服,但内心却实在是十分喜欢穿漂亮的衣服等等。这样造成内心极大的矛盾。
(4.)投射(Projection)
这有点推诿的意味。例如:不敢承认“我憎他”,却推说“他憎我”;不敢承认自己不够努力,却怪老师教导无方;明明是自己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说自己“不屑”去和某些人交朋友等。喜欢投射的人,有时还会把自己的过失或缺点,推到别人的身上,使自己相信自己没有那些过失或缺点,以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
(5.)文饰(Rationalization)
是找寻动听的理由去掩盖真正的欲望和动机。例如:有些过分溺爱子女的父母,他们其实不愿子女快快长大成人,因为怕子女会离开自己;但他们却找来一大堆理由,说明在这世风日下的社会中,保护子女是多么的重要等,以达到不让子女成长和独立的目的。
(6.)倒退(Regression)
有点返老还童的味道。最突出的例子是有些四、五岁的儿童,突然表现出好像两三岁一样,连上厕所也搅得一塌糊涂。原因是他家中添了个小弟弟或小妹妹,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小的身上;他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唯有下意识地也要“变小”。
(7).替代(Displacement)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出气”。例如恼太太的丈夫会超速驾驶;恼父母的孩子会打弟妹等。
(8.)升华(Sublimation)
这是最健康和最好的一种自卫本能,它使人把本能导向更有
用,和更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用途上去。例如:把攻击力转向于学习武术;把幻想力转化为文艺创作;把仇恨外国人的情绪转变为努力去建设国家等。神父和修女们的独身生活,便是把养儿育女的愿望,升华为对教会及社会大家庭的爱与服务(如照顾堂区的教友、学校的学生、或老人及孤儿等)。
上述的各种自卫本能,除升华是含有较多的积极成分外,其余都有很强的消极和逃避的意味。消极及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它只能暂时使人忘却问题。它甚至会使人无法意识到,一个问题往往只是另一个更深、更大的问题的表征。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或它们所代表的更严重的问题会“沉入”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日后产生更复杂问题的远因。
解决问题的最重要方法,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承认问题的存在,找出问题的根源(即一个问题背后所潜伏着的更大问题),然后学习去解决;或解决不了时,学习去接纳。
(三)爱力生
爱力生(Erik H. Eridson)是丹麦人,属于新佛洛伊德学派;但他不赞成佛氏近乎定命论的悲观论调,而对人的行为及性格有较为乐观的看法。他强调人的成功、伟大、及自我发展的潜力;他不像佛氏一样,把人的发展局限在生命中的最初几年;他认为人的成长是个一生不断的过程。他虽然也强调成长有“阶段”,但他同时却认为人后来可以改正先前的错误和缺点,只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可以后来居上。他不像佛氏一样把人的现象大致归纳到“性”上去,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爱力生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危机。危机一词在这里有危险和机会双重意义:危险,因为人如果不能克服每个阶段的危机,他的人格成长便会出现停滞的现象;机会,因为人如果能顺利解决这危机,他的人格便会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成熟。成熟。他所说的危机是社会心理危机(Socio-Psychological Crisis),包括社会性的(即人际关系)和心理性的双重特质。
社会心理危

(1.)在儿童期中,孩子需要吃得饱、穿得暖、睡得甜、醒来可以找到父母。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个安全和可靠的地方。他需要学到自制、而同时自尊心却不致因此受损。他要有机会去“操纵”一些东西,使他知道自己有独立和自主的能力。这时,父母或兄姊最需具备的是爱心和耐心,能与孩子合作,和不断施子鼓励。
(2.)在求学初期,尤其是小学时代,当然要教孩子努力求学,获取良好成绩,但不应让他们有“求学就是一切”的感觉,更不要使他们有“一旦留级,就终身失败”的印象。长久的责骂、埋怨和惩罚,只会使孩子产生失望和自卑感,使情况更形恶化。机(IdentityCrisis)这一专门术语,去描写青少年迷惘的心态。青
(3.)爱氏认为青春期是人的重要成长阶段。他首创了身份危少年不屑于再做“小孩子”,他们不再玩小孩子的游戏,不再如同小孩子般依附着父母(很多青少年不喜欢“大人”在街上挽着他们的手)。他们不再相信他们相信过的一些东西,也不再喜欢常常听到别人对他们的介绍只是:“这是某某人的儿子(或女儿)”。他们有时对别人叫自己的“乳名”也觉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无论在心智上或情绪的发展上,都距离成熟的程度很远。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敏感,性特征在他们的身上越来越显著,对异性的好奇和吸引亦越来越大。他们“知道”很多东西,却无法能完全地体会、明白和感受到这些东西的真正意义。他们也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起真正的责任。他们很易有过高的期望,当然也容易陷于极度的失望。对未来他们有时也感到兴奋,但他们无法知道将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开始尝到自由和自立的可贵,但孤独和寂寞的阴影,也刚好在这时笼罩和威胁着他们。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这世界的一切并不十·分可靠。找寻“死党”是他们解决身份危机及解除孤独感的重要方法。他们以为和别人在一起总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只要做大家都做的事,玩大家都玩的游戏,穿大家都穿的服装,说大家都说的口头禅,便不必再害怕什么了。许多青年人便这样地,用自己的真正的自由去换取和别人的认同。这时期的青少年需要长者对他们谨慎的指导,更需要有人能设身处地去明白和接纳他们。
(4.)成熟的人最明显的特征是懂得去分享和关怀,而且在与人作深交时,有一种不怕“失去自我”的自信心;因为他已经在
相当程度上认识和把握了自我。
(5.)乐天知命,能完全信任下一代,是幸福的老年人的特征。爱力生有句名言说:“如果老年人有足够的完整人格去面对死亡,青年人也便会有足够的健康心态去迎向生命。”
(四)高勃
高勃(Lawrence Kohlberg)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他和培雅杰属于同一派系,着重人的道德观或伦理价值观的成长。他的重要主张是认为人的伦理价值观的发展,与人的智能或思考能力的发展很有关系。他把人的伦理价值观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每阶段又各分两期:




(1.)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重要分别,是第二阶段的行为有具体的方向,而第一阶段的行为仍是“零碎”的,没有方向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基于“当时”的考虑。处在第一阶段中的人,希望“每个”行为都能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但在第二阶段中的人,已知“要做个好孩子”,即是说:若果为了做好孩子而必须守好二十条规矩的话,他也会努力去守好这二十条规矩;他已知要循着“做好孩子”的方向走去。第二阶段仍未算成熟的原因,是因为这“方向”仍要靠别人去确定,而不是自己要走的路。.
(2m高勃认为上表中第一及第二阶段的伦理观都未算成熟。自利主义固然算不上高尚的道德;盲目维护传统,拥戴领袖等亦曾在人类史上造成极大的不幸。更重要的是,这些道德标准基本上都是源于外来的压力,而非源于人的自动自觉,未算是真正“人”的行为。
(3.)高勃强调理性与伦理的关系,认为在智能上已达到“形上运算期”的人,才能在伦理上达到第三阶段,他相信良好的伦理规范必须经得起理性上严格的质询,而且也必须基于个人本身的自觉。他认为许多人道德观念的成熟程度,只是达到第二阶段,难题,让他们去思考和分析,以便能提高他们对伦理价值的醒觉和认识。
(4.)他主张要多给孩子及学生一些适合他们智能的伦理上的
(五)马士劳
马士劳(Abrabam Maslow)是近代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Humanistic Psychologist),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他能积极和主动地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并能改变四周的环境。他相信人有化佛洛伊德所相信的更大自由。但他承认人在发挥潜力时,也要克服不少的困难,才能循序渐进。他的理论和管子所主张的“农食足然后知荣辱”颇相似。他认为人的伦理发展次序依次是(由下级至上级,见右图):
他还举出一些著名的当代“成功”人物,如爱因斯坦等,分析了他们的性格,并认为这些人物的成功,和他们的性格有关。他们大都具备下列条件:
(1.)他们都对现实具有清楚而正确的认识。
(2.)能接纳自己、别人和世界的现况。
(3.)在思想及行为上顺应自然。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自我为中心。(对事而不对人)
(5.)对事物并不过分执着。
(6.)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动自发的个性;有创造力。
(7.)抗拒僵化和定型的社会习俗。
(9.)着重对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情谊,而不和过多的人作泛泛之交。
(8.)对别人的处境深富同情,肯为公益而努力。
(10.)相信世界应该是民主的。
(11.)企图超越或改变现实,而不单求适应或与现实妥协。总之,马士劳和新兴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的最大目的,是企图协助人去发挥自己最深厚的潜力,以达致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用心很好,但许多严谨的心理学家都批评他们过分空泛和过分情感化。
参考资料
(一)自利的伦理方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目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賡。”
(孟子:梁惠王上)
(二)第三阶段的伦理观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徐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寒冬月,肢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三)自胜之谓强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而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交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瘦;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韩非子:喻老)
(四)穿上新人
如果你们真听过他,按照在耶稣内的真理,在他内受过教,就该脱去你们照从前生活的旧人,就是因顺从享乐的欲念而败坏的旧人,应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穿上新人……。为此你们应该戒绝谎言,彼此应该说实话,因为我们彼此都是一身的肢体……。那以前偷窃的,不要再偷窃,却更要劳苦,亲手赚取正当的利润,好能周济贫乏的人。一切坏话都不可出于你们的口;但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叫听众获得益处。……一切毒辣、怨恨、忿怒、争吵、毁谤以及一切邪恶,都要从你们中除掉;彼此相待,要良善,要仁慈,互相宽恕,如同天主在基督内宽恕了你们一样。
(厄弗所书4:21-29,31-32)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持久不断的除旧更新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新”字比“旧”字更加重要。农夫耕种时,固然必须除掉野草,但更重要的却是播下好的种子——穿上新人,在心思念虑上换然一新。
(五)西谚精选
1. Change is the law of life. And those who look only to the past or the present are certain to miss the future.
(John F.
Kenenedy)
变化是生命的规律,只知缅怀过去或耽于现状的人,无法迎向未来。(甘西迪)
2. All changes, even the most longed for, have their melancholy,for what we leave behind us is a part of ourselves, we must die to one life before we can enter into another.
任何改变,纵使是最热切期待的,也会引起哀伤;因为我们
遗留在背后的,正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死于自己,才
能进入新生。(Anatole France法兰西)
3. He who conquers others is strong; He who conquers himself is mighty.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