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洲一女孩因身材奇异,被抓进动物园,26岁去世后仍被展览近200年

  原标题:非洲一女孩因身材奇异,被抓进动物园,26岁去世后仍被展览近200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礼记》当中关于理想社会的论述。

  其实,这一切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用制度约束人性。曾有人说,人性是这世上最恶毒的力量。在西方社会,我们或许对这个体验更加深刻,她们对种族的歧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曾经有一名非洲女孩,因为她的身材跟旁人看起来都不一样,非常怪异,所以被抓进了动物园。她不但生前接受非人的待遇,在死后还不得安宁,尸体被放在博物馆进行展览,200多年之后才得以安息,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谎言背后的衣冠禽兽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

  巴特曼,1789年出生在非洲南部,那时候她的家乡被荷兰人统治,一出生就是奴隶。所以,巴特曼从小就跟着父母做工,却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资。对于她来说,最渴望的事情就是饱餐一顿,获得自由,但是这对今天的人来说唾手可得的事情,是当时的天方夜谭。

  现代人追求丰满,骨架大和宽大的臀部会非常受欢迎,而在巴特曼的家乡女性身材都很丰满。如果放到现在,她们一个个都会被人追捧,而当时的她们却因为丰满的身材被周围人歧视。特别是欧洲人,他们觉得这些女人没有完全进化,有动物现象。当时21岁的巴特曼,拥有着比普通女性还要丰满的臀部。

  巴特曼经常做工的地方,老板是荷兰人,有一天他们的英国朋友无意中看到了巴特曼,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邪恶的念头,想利用巴特曼的独特身材来牟取暴利。为了说服巴特曼心甘情愿地跟他们去欧洲,他们撒下了一个谎,说欧洲的工钱比这里高很多倍,只要巴特曼去到那里,就可以获得她想要的自由和财富。对于巴特曼来说,她急切地想摆脱奴隶生活,想拥有自己的人生,所以她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这两个英国人的邀请,一起踏上了去欧洲的道路。

  1810年,刚来到伦敦的巴特曼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兴奋的情绪,就已经在痛苦中挣扎了。这两个穿着体面的外国人,并没有给她想要的自由生活,反而对她拳打脚踢,还把她关在笼子里,就像动物一样接受周围人的视奸。巴特曼看清了这两名外国人的真实身份,但是早已没有了逃离的可能。

  非人折磨让她病重离世

  巴特曼每天被关在笼子里,周围人并不给她提供衣物。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的情况之下,她待在笼子里被人观赏,一切吃住都在牢笼当中完成。不仅如此,这些利欲熏心的老板知道周围人猎奇的心理,把巴特曼的身体构造大肆宣传,还向游客们收取高价的门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巴特曼的处境比动物还不如,因为一般的动物都是隔着门窗来观赏,但是巴特曼的笼子并没有安装玻璃,使得游客在观览的同时还可以多交一些钱财,触摸她的身体。

  后来,游客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之后,渐渐地厌倦了巴特曼的身体。一段时间过后,巴特曼的游客越来越少。老板也没想到,她的经济价值这么快就不复存在了,为了在她身上再赚一笔,老板把巴菲特转卖给了一位驯兽师。那时巴菲特才只有24岁,从英国又漂荡到法国,在另外一个动物园中忍受折磨。到了巴黎的巴特曼,性子越来越疯狂了,周围的环境让她的心境变得抑郁。原本她有一双渴望自由的眼睛,现在她的脸上毫无光彩,在法国的她被关在动物园,这里的驯兽师把她当动物对待,而且打算让她上台表演。

  虽然我们都知道巴特曼不是动物,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是当时的欧洲人没有为她开口说话。她们是巴特曼悲惨命运的冷漠旁观者。在这样的生活中,巴特曼感觉人生已经失去了希望,整天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她的悲惨命运并没有结束,驯兽师需要靠她获得钱财,所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她都要参加各种表演。巴特曼像意料之中的那样生病了,但是没有人为她治疗身体,她们只关心巴特曼为她们带来的经济价值。

  1816年还有三个月,巴特曼的合同期就要满了,这意味着她即将获得自由,但是因为她的病情恶化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26岁的她离开了人间。就在她即将获得自由的前三个月,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或许这对她来说才是永久的自由吧。

  南非人民的母亲

  然而死后的她并没有如愿回国,她的遗体被当时的三名欧洲科学家盯上了。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号,买下了巴特曼的遗体,申请做科学研究。就这样,死后的巴特曼没有回归故里,而是在一个陌生的实验室被人切割。

  这些所谓的科学家,并没有在她的身上做任何与科学有关的事情,他们找来画家为她的躯体画上画像,而后提议要将她的遗体解剖,把它当作人类的标本来储存。后来的人们,在法国人类博物馆看到了巴特曼的遗体,她被当作一件展品进行展览,生前的她在那些嫌弃与好奇的眼光下失去自尊,死后的她仍然被折磨。

  终于200年后,巴特曼解脱了,起因是法国出台了一个《生物伦理法》。而在1995年,南非出现了首位黑人总统,她们向法国提出要求,归还巴特曼的遗体。ta给出的理由是,巴特曼从来不是没尊严的动物,而是属于南非民族的人。起初,南非总统的要求被法国方面断然拒绝。但是对南非来说,让巴特曼重回故里是一件头等大事,为此南非成立了相关组织,要求法国重视南非的民族尊严和种族平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法国无法再有任何推辞,所以巴特曼在欧洲两个世纪的折磨日子终于结束,回到了家乡。

  当南非人民接回了巴特曼的遗体,全国人民主动为她举行葬礼,南非总统也为她主持致辞,南非的人民把她亲切地唤为母亲。虽然她生前遭受了不幸,正是她的悲惨遭遇,才加速了南非人民强大民族意识的觉醒,唤醒了她们封存多年的民族自尊心。可以说,巴特曼用自己的一生挽救了无数个像她一样南非少年的命运,只有一个崛起的国家才不会被欺负,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平等。

  我国古代就已经论述过关于平等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虽然现在的我们或许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却已经在平等的路上前行了多年。可是对南非来说,她们的平等仍然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康有为曾经在《大同书》当中说道:“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或许对于现在的南非,她们还没有享受真正的平等,但至少她们有了追求平等的意识,有了奋发图强的决心。

  参考文献:

  《大同书》

  《礼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