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十八线女研究生相亲,了解条件后介绍人说,你还是单着吧
来自一位女网友的倾述,用第一人称先阐述这个故事情节:
我是一位18线城市的众人眼里的“异类人物”,不为别的,只因为34岁还没结婚,而且居然没结婚还过得挺潇洒的,每年出去国内一两趟长途旅游是必不可少的。
以前也去国外,欧洲、澳洲等之前也去过,不过自从我们体制内办理国际旅游的门槛变得复杂以后,就懒得去办理了。以前的我确实活得还算高调,经常把去玩的照片和跟驴友去爬山的照片发在朋友圈,直到有一天知道单位的人都在默默议论我,甚至一个分管领导悄悄提醒我,“能不能不要把自己所有的踪迹晒出来,咱们这个工作,不合适。”
好吧,作为一个直性子的姑娘,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职场上自己做那么多活,一直冲在前面也深得领导信任,却在职位上一成不变,还不如整天摸鱼打诨的同事强。

我们这个是县城内某机关部门,我是7年前研究所毕业考的这个单位,因为这个单位离家里近,当时正巧跟研究生前男友闹矛盾,所以也听了家里人的劝,回到家乡考了这个岗位。没想到裸考居然考上了。
回到家乡后,自然与前男友更是南辕北辙,彻底地和平分手,没有撕逼,没有狗血,只是因为距离,让两个人都选择坦然放下。
说实话,刚开始工作那两年,很多人都忙不迭给我介绍对象,因为在小地方我这个单位也算过得去,年收入在12万左右,现在几年涨了一些,加公积金能到15万。一般厂里上班的女孩,最多也就5,6万,优越性还是有的,当然富二代什么的另当别论。

但是大概也是内心的不甘愿吧,总不想与自己看着也不大喜欢得起来的相亲对象走入围城,尽管我妈总是说,差不多就得了。可是差不多的标准是什么呢?谁又能过得了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坎呢?
最近几年,因为年纪的关系,说的人渐渐少了,我似乎也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为了躲避父母亲戚的唠叨,我自己买了一套90多平方高档小区的房子,首付这么多年也积攒了一些,差不多也够了,月贷公积金可以抵冲,自己稍微补贴一点就行,也没多大负担。看到周边的朋友、闺蜜还有研究生时候的大学同学,也纷纷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我似乎也想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恬淡。

特别是看到前男友,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心里就酸酸的。于是相亲提上日程,以前是被动的,如今是主动让别人去找,可是,每次接触不是不欢而散,就是谈了没多久对方就说不合适。一些介绍人跟我也深谈过,他们说,就你提的这些条件,男的估计没几个能接受的。那么,我提的条件有那么夸张吗?
1.男方可以没有房子,我有,但是必需不能把男方父母带过来一起住。2.我的父母有社保有退休金,希望你的父母也有,要是没有,希望你自己能负担得起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我肯定不会跟你一起承担你父母的养老。3.你可以单身也可以离异,但是离异必须不带小孩,希望婚史或者感情史小于5次。我自己是2次。4.我身高162,希望你不低于175。5.年薪不低于我,大于15万,收入以后可以AA,但在大事上必须一起分担,比如婚后买房、育儿等。6.家务共同分担,大家都是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谁伺候谁一说。
因为我身边其他同事,可能长得不如我,或者学历能力不如我的,嫁的都挺不错,所以我也不想勉强自己,将就着就把一生的幸福草率地托付给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我知道也许有人在背后议论我,说这样难怪嫁不出去,但我能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就随意“掉价”吗?

结语:
听了这个故事,似乎是上面的这个“我”在小城市的体制内圈里,也太普遍了,几乎是每个地方都会有这样桀骜不肯将就的姑娘。
姑娘自身条件不差,甚至在小城还是属于挺好的那类,可越是优秀的女人,越难找到同样优秀的男人与之匹配。总归,还是因为高端人才在小城市性别比例不均衡,男性更倾向于去大城市打拼。
《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婚姻要如何选择,始终是如鱼饮水的问题,只有自己亲身去经历、去感知、去体会,才能得知这段婚姻有没有值了。
但还是宁缺毋滥吧,对于另一半的选择要谨慎,一些可有可无的要求可以省去,但是一些原则性的条件还是要把握。因为婚姻不是条条框框的约束,真正的爱情,讲究的是水到渠成,看重的是相濡以沫。
最后,要问一下,你身边的那些大龄女人单身未嫁,都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