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院士: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突破方向
来源: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已从科学研究向行业赋能转变,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引领性和战略主导地位凸显
白春礼指出,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决定了其影响的深度、广度,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成为具有引领性和战略主导地位的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春礼
从历史维度看,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鲜明特征都是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核心。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标志,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为标志,极大地超越了人的体能边界,满足了人类工作、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了对简单脑力劳动的替代,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而人工智能将实现对人类复杂智力智慧活动的模仿、替代和拓展,将人类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解放出来。
从发展维度看,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进而引发产业革命。它整合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以来所有科技创新成果,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纪元,将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经济、产业、创新的格局。
目前,发达国家均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力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例如,美国于2019年正式启动“国家人工智能计划”,截至2021年底共资助18个国家AI研究所。2022年,美国明确将AI列入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领域。英国于2015年创建阿兰·图灵研究所,在跨行业促进AI研究、吸引人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法国于2018年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并于2019年4月正式设立4所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院,涉及健康、环境、能源、交通等领域。
应用场景拓展催生新业态
白春礼表示,从学科内在属性看,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明显,且技术综合性强、研发难度较大。智能水平的颠覆性进展更需要基础学科领域的突破,如算法等理论。
从发展驱动力看,人工智能应用导向鲜明,经济、社会等应用需求拉动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技术创新在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更主要的动力来自应用场景拓展,以及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融合将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
未来5-10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相关战略目标,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白春礼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是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还有大片“无人区”。生成式人工智能、类脑智能、感知芯片、感知器件等方面还有很多未知性、前瞻性领域亟须突破,只有突破才能实现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二是未来应用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从机器智能走向人机混合智能,这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挑战所在。
三是体系平台间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将成为焦点。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是体系化、军团化的竞争,也是数据资源化趋势下的数据竞争。其发展将趋于开源化、生态化,从而对后来者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巨大的智能应用市场潜力、最完备的智能制造产业链,以及最大规模的海量数据资源,但仍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
一是核心技术和基础能力不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不足,可能导致我国在智能化阶段再次“空心化”。
二是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发展薄弱,大量市场应用发展良莠不齐,中低端较多,同质化明显,市场竞争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是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但目前仍然缺乏高质量师资,且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对此,白春礼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发挥好庞大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多学科、建制化优势,不断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力量。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布局,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创新生态,要推动项目、基地、人才、教育等各类政策相互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快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要整合相关学科背景的优秀师资队伍,结合重大项目和应用实践,依托高水平平台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四是加强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建设,要加快构建更加包容审慎的国内监管体系,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本文根据白春礼院士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元宇宙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新商科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新商科专委会(简称:高校新商科专委会),是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北京物资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2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6月28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100多家。高校新商科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新商科教育、推动高校新商科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新商科教育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版权声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出处有误或侵犯到原作者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授权事宜
联盟“资料图书馆”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