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开始
齐泽克 主体 精神分析
媚俗 符号象征 能指所指
权力
袁小云《“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齐泽克《幻想的瘟疫》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主体沉迷于受限的幻想,假借他人之口表达主体的情绪。(第一段我说不上来,看完有一种无力感,并且很多概念不清楚,所以权当素材,暂放在这里)
齐泽克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商品将人与人的关系转为物与物的关系,而应该更为深刻地发现物与物的关系再次被抽象化为物自身的社会属性。 正是这种物自身的社会属性将人罗织在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幻象中,人们陷入商品形式无意识的图景。人们在商品交换的世界里。不会在意商品本身,也不会在意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他们只会在意商品的实效性。 这一段是要旨在这里:
齐泽克假借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指出主体在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马克思发现的资本主义征兆——资本将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的行为、信仰被物所替代,不是主体去信仰,而是物代替人去信仰。这种结构性的代替使主体的信仰、情感和思想等内在性东西都变成了外在性的物。主体被限定在物的结构之中,然而主体却浑然不知。由此,主体罗织在物的结构性幻象中,而且主体还沉迷于这种幻象中。“在这样一个替换中,存在符号秩序的基本、内构性的特征一个能指实际上是一种客体一事物( object-thing), 它将我替换,替我行动。”、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正如现代情景剧(《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中的各种独白和配音、西藏佛教的转经筒等,其能指(笑声、罐装念经)将我(主体)替换,替我(主体)表达各种情绪,以及思想、行为等。它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因为在为主体完成他的行动意义层面来说,它从内部去中心化了主体。关于福柯的讨论,在这里留下一个索引,以备日后补充。
“主体化是资本主义道德的最大秘密,它以自我塑造的面貌出现,使现代个体把主体化理解为‘自我教育’,自觉自愿地按照主体标准改造自己,成为资本主义道德所要求的标准现代人。”可见,在当今,现代人被知识-权力彻底奴役了,却浑然不知,甚至沾沾自喜。面对这个被知识-权力奴隶的个体,福柯从局部斗争和生存美学中寻找个体解放的出路。生活世界:既是交往行为的背景,也是达成共识的信息库。
〇主体走向交往行动中,就是走向生活世界。因为我们作为言语者或者听众就事物达成沟通,是因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生活世界的视域当中。
〇人类之所以能够交往并且发展出没有制约的论辩来作为协调的准则,主要是每个人都有一组庞大而不明确的背景资料和知识作为人类交往的指引(所谓背景资料就是哈贝马斯称谓的“生活世界”)。
〇不仅代表着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即指向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还代表着交往主体的价值判断的取向。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必须有共同的背景资料。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社会和人格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三大要素。
关键词:符号性阉割、俄狄浦斯情结、对象a
在父亲未介入前,婴儿的欲望只是想成为母亲的一切,母亲的欲望对象。于是,在这象征界的入口,“父亲的名义”通过对它的象征性认同,父亲成为象征性的符号,无论他是否在场,父亲都具有权威性。
父亲不在是婴儿的地对面,而是成为他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婴儿在对父亲权威认可的同时,获得了主体地位,并进而迈入象征秩序。但是,在婴儿从想象界买入象征界的过程中,主体不断分裂和异化。
因为“主体在进入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是一个被阉割、分裂的过程。这种阉割是象征意义上的符号性阉割,意指社会象征秩序对为己所容的主体欲望的审查、压抑、和摒弃”。主体在不断分裂和扼杀的过程中残留的残余通过象征性符号呈现出来,而这些残余就是对象a,它构成了主体中的欲望的永久化。因此,拉康认为,人也一样,象征的辖域不能被看作是由人来够作成的,而应被看作是构成人的。
由此可见,在拉康那里,人都是由各种虚假象征性符号不断建构而成的,自从婴儿进入社会秩序中,每时每刻都有一种象征性概念的先在,正是这种先在性象征概念,成为人建构自我的永久欲望,进而成为人不断奋斗的动力。
所以,拉康认为主体的存在是对先行的象征性概念和意义结构的回答。
物化 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必然的直接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物化的社会。由物化产生的物化意识自然成为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使其成为物化的奴役的对象。因此,无产阶级只有消灭物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的物化意识,才能获取无产阶级意识的斗争和争取新社会的斗争的胜利。
利益集团 社会控制 批判话语 批判意识形态
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教条、一个思想、信念、概念等的复合体的内在的意识形态概念,其目的是说服我们相信其真理,而实际上服务于某种秘而不宣的特殊的权力利益。也就是说,自在的意识形态,就如黑格尔宗教意义上的教义和信仰,作为教条、概念、和信念来说服信仰者坚信它的真理性和合法性,以此掩盖它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并获得自己的特殊的权力利益。
齐泽克认为,要解蔽自在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对意识形态的症候解读。即“批判的目的是透过官方文本的断裂、空白和差错发现其未明言的偏见,在平等和自由中发现仅属于市场交换合伙人的平等和自由。”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特定利益集团以所谓的普遍利益为幌子,遮蔽话语背后的真实性,那么人们只有通过话语的征兆,才能发现话语之后的真实意图。可见,自在的意识形态不可能是中立性价值,必定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即使它所标榜所谓的普遍利益,也是服务于某些集团的特殊利益的。
因此,齐泽克认为,自在的意识形态本身不存在中立的描述文本。利益集团的意识表达与其社会实践中的真实表达的张力彰显其价值取向,如果利益集团的意识与实际的意图之间存在着裂缝,还隐藏着秘而不宣的利益,那就处于意识形态之中。
如美国等国家对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因人权问题进行所谓的政治干涉和经济制裁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许它们的确存在人权问题,或许它们的干预会给这些国家带来人权的改善,但这个不是首先要证实的,而是这些西方大国人权干涉的真实动机(经济利益、政治势力等等),如果这一真实的动机没由透明,即便这样的行为合法化,也只是一种意识形态了。于是,判断意识形态不至于正确还是错误,而只要在涉及到社会控制的某种关系时以一种固有的、非透明的方式起作用,我们就正好处于意识形态的天地之中。所以,批判意识形态必须是完全置于真理外表之下的事实,否则就陷入意识形态中。
反基础主义 极权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 主体间性
反基础主义:由于观察者实际所处的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作祟,绝对中立的考察不可能。于是基础主义关于“绝对的清楚明白”、“永恒的理性结构”也就不可能存在。基础主义:坚信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在基础主义者看来,存在(或必须存在)这样一种基础,“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基础是什么,并用强有力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发现基础的要求”。如果我们不为哲学、知识和语言找到这样一个阿基米德点,我们便无法避免激进的怀疑主义。主体间性(还不明了,暂按不表):“对象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侧显,而它的“背面”和整体含义依赖于与我具有同样功能和视角性的主体参与构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9927(这个是知乎上一位答主千赞的回答,我copy下来)齐泽克指出:"‘征兆’是一个特定的因素,它颠覆自己的普遍基础,犹如属颠覆其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已经是‘ 征兆性的’了:它存在于对相异于既定意识形态领域的崩溃点的探测之中,与此同时,对于终止那个领域和获得其成熟的形式,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征兆”是存在的,它是一个排他性的逻辑程序,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是一个崩溃点。
比如自由、平等,其实都是虚假的。表面上看,自由是个普遍的法则,但必须通过属的表征才能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存在,如言论自由、意识自由、出版自由、劳动自由、政治自由等,然而就是这些属性的自由颠覆了这一普遍自由。 工人的劳动自由实际上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最终在现实中失去了自由,遭受资本家的奴役。恰恰是这个悖论性的白由,终结了资本主义的自由,颠覆了全部形式上自由、平等的交换,这种自由、平等幻象背后是实质上不平等,如果我们抽掉这些支撑,资本主义大厦也行将倒塌,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点,即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