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不建议补充保健品?
事实上,保健食品的补充绝非“多多益善”,而应结合人群需求有针对性的补充。
1、健康人群
对于健康人群,即便是那些宣称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不建议补充。
之前我们了解到免疫系统的运转是动态平衡的,在机体没有遭遇外来攻击时,人为去“提高”免疫反应其实是破坏本来的免疫平衡,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可能导致营养过剩发胖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2、有免疫缺陷人群
免疫缺陷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免疫缺陷是遗传基因所致,它们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病种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单纯食补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
后天免疫缺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大家都熟知艾滋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缺陷,结核杆菌感染也会影响免疫。肿瘤本身以及肿瘤的放、化疗也都可能造成免疫损害。这些病人免疫系统的改善,主要依靠针对病因治疗,比如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结核的抗结核治疗,肿瘤的手术切除以及放化疗。这种情况下,靠吃补品和保健品也是无法改善的。
此外,严重的营养不良,如一些严重的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也会导致一些免疫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免疫功能,而这种情况下“食补”往往是免疫改善的不二之选。
例如,对一个在非洲的重度营养不良的孩子,就算没有氨基酸、白蛋白这些“补品”,即使是一个鸡蛋,一杯奶,甚至一碗米饭,只要能改善他营养状态的食物,都能提高其免疫力。
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如:经常吃外卖的成年人,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咀嚼能力差的老人是可以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补剂的。
表1中国18-49岁成年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数据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官网但这些食物和补品,对健康的人群并不会有任何的免疫提升作用。这就好比,已经具备乙肝抗体的人群,即使再去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会使其对抗乙肝的抵抗力更强。
所以,对于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因为特殊营养成份、微量元素缺乏造成了免疫损害的人群,补充相应的成分可以提高免疫力。对不缺乏这些成分的人,过量补充这些反而可能成为身体的负担。
肠道除了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也与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人体内约70%的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成熟,80%的垃圾毒素代谢,90%以上的营养素吸收,都是在肠道完成的。
人体肠道的总长度约为7-10米,肠道菌群的总重量约为:1~1.5kg (以50kg体重为例),主要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直肠癌等多种肠道疾病,并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以及肝癌、食源性过敏疾病等发生密切相关。
表2:益生菌的主要分布部位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益生菌可作为外源菌摄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功能,维持肠道屏障稳定,进而改善机体免疫力。
一方面,益生菌和共生菌在胃肠道中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乙酸、甲酸、和乳酸等有机酸。有机酸可提高可提高肠道酸度,降低肠道环境PH值,使其呈弱酸环境更适宜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存。而且有机酸能够修复和促进肠道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肠道蠕动及机体对矿物的吸收。
另一方面,益生菌还可以发挥站位定植作用竞争定植位点,以阻止病原菌与肠道黏膜受体结合,阻止病原菌的定植。同时与致病菌竞争营养物质,抑制细菌病原体的生长。
此外,食用益生菌可增强胃肠道屏障完整性,进一步促进黏液层的粘液分泌,粘附病原菌和病原体。益生菌还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并产生抗体,促进免疫球蛋白A(IgA)生成。在肠腔释放抗体,可以通过干扰病原体细胞膜上的粘附细胞受体来抑制病原体对肠道的粘附。从而降低这些病原菌和病原体感染引发的肠道功能紊乱。
PS:IgA在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10~20%,存在于黏膜组织。它可以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有重要的免疫屏障作用。
益生元属于不易消化的低聚糖,常见的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水苏糖等。益生元到达肠道后,会积极促进肠道内益生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为肠道营造酸性环境,从而抑制有害菌生长。
益生元可作为益生菌的养料,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使益生菌更快速的在肠道中定植、生长、繁殖为优势菌,进一步提高肠道的自我保护能力。
新冠复阳期间,有不少新冠合并细菌感染的小伙伴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干预,而抗生素等抗菌剂的作用,不只针对肠道中的有害菌,同样会对有益菌造成抑制或杀灭,进而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失衡。建议如有这类情况,不妨尝试进行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以便更快恢复到之前的健康状态。
参考资料:
《经历了新冠,需要买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吗?》裴洪岗
《益生菌与肠道菌群、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唐曼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