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的口头禅,多少来自粤剧
原标题:广州人的口头禅,多少来自粤剧
粤语作为广东地区的一大方言
流传广泛
很多粤语影视剧、流行歌曲
成为经典流传世界
甚至不少外国人都能随口说上几句粤语
广州恩宁路八和会馆旧址
如果你对这门独具魅力的语言感兴趣
会发现广东人平时常说的
“河车”“爆肚”“爆棚”
“顶栊”“耍花枪”等等俚语
都无法从字面意思理解其本意
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如果接触并了解过粤剧
就会发现很多广东人的俚语口头禅
便是来自其中
八和会馆内粤剧表演
佛山地方粤剧场
《广东印记》之《粤剧》
将与你一起
欣赏这独特的粤韵风华
感受岭南文化魅力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粤剧,是广泛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粤语地区的剧种,早期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随往来频繁的外地戏班,传入广东,逐渐以“梆黄”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形成了用“戏棚官话”演唱的粤剧。
早期的粤剧戏班,主要是乘坐红船穿梭到各乡演出,红船因此成为粤剧的代表符号,粤剧艺人也被称作“红船子弟”。
佛山琼花会馆-红船
最早的粤剧同业组织“琼花会馆”,创立在佛山。清咸丰年间,粤剧一度遭禁,琼花会馆被毁。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和会馆在广州建成,粤剧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佛山琼花会馆
广州八和会馆
1912年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也由此衍生出很多粤语方言俚语来。比如前文说的“河车”,源于粤曲“工尺谱”中乐器调音准的两个音,被粤语念成“河车”,意为合适,正好的意思。“爆肚”则是因早年的粤剧演出大多没有剧本,演员或主持人临场即兴创作表演而产生的行话。
而“爆棚”则源于过去的粤剧团下乡巡演时,当地条件有限,便临时以竹木搭建戏棚。往往看戏的人非常多,戏棚好像都要被挤爆了。后来引申为某些活动非常受欢迎,卖座、爆满等意思。“顶栊”也是因早期南方的戏院,入口处以木趟栊做门,观戏的人太多导致顶住门口木趟栊,实在是再挤不进人了,有“充其量”或“最尽”的意思。
佛山琼花会馆版画
而“耍花枪”这个词,最早源于粤剧中的武打场面,最经典莫过于《薛丁山征西》中薛丁山初见樊梨花的武打戏,两人虽身处不同阵营却互有好感,在战场上双方花枪耍得眼花缭乱,却根本没有碰到对方半点。
所以,“耍花枪”就被引申为情侣之间的打情骂俏、眉目传情。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俚语如:撞板、大龙凤、六国大封相、梅香、下栏等等,均是出于粤剧。
粤剧《刁蛮公主戆驸马》
粤剧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当你仔细观察伴奏的乐队,会发现乐器五花八门,中西合璧,既有二胡、扬琴等传统的民俗乐器,也有萨克斯、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时竟也是和谐悠扬,曲调动听,让你在感慨广东人的智慧之余,也充分体会到了“包容并蓄”的广东精神。
八和会馆内伴奏乐队
粤剧的音调高亢激昂,富于变化,优美动听,即使你听不懂粤语,也会被舞台上演员那优美灵动的唱腔身段所折服。
而粤剧舞台的武打动作有意识地吸收了地方武术洪拳、咏春拳、蔡李佛拳等拳种的招式、套路,使得粤剧的“武功戏”更是显得勇武刚烈,气势如虹。
粤剧武功戏排练
粤剧演员表演
粤剧演员的妆容也非常吸引人。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主要学习于京剧的化妆方法,但粤剧妆容更趋务简练时尚,色彩浓艳,表演时眼波流转,顾盼生辉。
粤剧演员后台化妆
粤剧演员表演
粤剧的戏服,以广绣工艺制作而成,戏服精致华美,光彩夺目。当粤剧演员登台亮相时,身上华丽的戏服便在第一时间引起观众的注意,带来极佳的视觉效果。
杨掌生的《梦华琐簿》道:“其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即使是京剧,也“无其华靡”。
粤剧演员表演
粤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众多优秀剧目,如《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等众多精彩绝伦的优秀剧目,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同时也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一大批享誉南北的表演艺术家。
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
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
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荡涤百余年的时光
粤剧用独特的语言
将喜怒哀乐琢于格律梆黄
将千古忠孝节义融入唱念做打
将人世图景谱入九声词调
凤冠华服上
绣着人间沧桑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
曾被周恩来誉为“南国红豆”
粤剧也因其广泛的影响力
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代代粤剧人的接续传承下
优美婉转的粤剧
为岭南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News
大家都在看
广东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全覆盖|早安广东 生日快乐!
湾区人,敢闯敢拼!
策划 | 广东发布、方志广东
编辑 | 蔡泽纯
校对 | 张芳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