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让13岁女孩花70万买图的设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原标题:让13岁女孩花70万买图的设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入圈两年的阿名没有想到,原本小众的设圈有一天会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设圈,却静默不了。
设圈到底是一个什么圈?
设圈到底是什么圈?
是谁在玩“设圈”?
设圈有和其他圈子相似的特点,比如有巨人车、盒蛋(类似盲盒)、拦截、买断等圈内规则和术语,交易依靠信任运转,玩家对OC带有情感投射,不过也有两点明显和其他圈子不同。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人愿意为“人设”买单。这是为什么?
玩设圈的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两类设圈人的故事,或许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个圈子的运转逻辑。
借助画师的手和图片这一载体,蔚蓝见到了她的OC,一个一直陪她长大的“人”。
更让努努开心的是,在设圈还可以“养他”,有自己能掌控故事走向的快乐。
什么是“养”设定?
画一张图,动作、场景、色彩等都不变,只是换个画师约稿,而且图片在外人看来大同小异,快乐在哪里?
努努除了养OC,也爱养不拥有灵魂的”电子BJD“,她觉得这有“买买买”的快乐——不用动脑子就能拥有好看的设定,也有一种对美的拥有和喜欢,到目前她已经花了2-4万。
“每个艺术家(画师)的艺术方式不一样,但我的动漫角色(或者OC、设定)被我喜欢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就很开心。”努努表示,即便在外人看来图片相似,但她觉得其中还是有对二次创作的欣赏,“就像有人养了7只泰迪,在不养狗的人眼里,觉得这7只狗都长得一样,但在狗主人眼里,养久了,他知道每只狗都有不一样的长相和性格”。
这也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打上水印的图片,还是容易被复制、盗窃,仍旧有人高价买单——因为背后创作的故事,长期“养”带来的陪伴,是盗不走的。
这其中,有角色的创造,有朋友间的社交,也有审美的被认可。这是完全根据他们喜好创造的世界,不过虚拟与现实的界线,相当模糊。
真有那么高价值吗?
不过,围绕设圈“价值”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而在她看来,极其容易催生攀比竞争的情绪,就是其不良后果之一,“圈内因为旁人起哄而加价的情况,频繁发生”,她表示。而不止一位圈内人士提到,设圈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虚荣、攀比心强”现象。
比如对知名画师的推崇,已经有些“饭圈化”。“自家的OC约到了知名画师的画稿,也会被视为养得好,也有人就想通过巨人车拿到知名画师作品,四处炫耀”,一名设圈人士表示。
这其中还存在部分卖家,有诱导消费行为。
这带来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另一个是未成年人大额消费的问题。
“之前有一个小女生,偷家里四万元参与约稿、拍设,她对外说自己是富二代,其实这是家里为数不多的存款,她家境并不好,最后画师和父母达成共识退款了。”小林透露。这次芙芙事件后,据深燃观察,设圈主要约稿平台米画师上,部分画师备注提到,涉及大额约稿,未成年人需要对方提供父母同意的聊天记录。
天驰君泰律所高级合伙人郑小强律师告诉深燃,“未成年消费者支付了过高的金额买画,如果该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未经其父母等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属于无效。”他表示,“与未成年人交易时,一定要注意,该交易是否与该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相适应,而这个判断,应以普通大众的正常合理的观点为参考。”
归根结底,设圈到底是怎样的圈子?
“但因为成本控制和效率追求的原因,很多这种‘物欲化’需求是很难满足的。而设圈,凭借和艺术相结合的特性,以及精准的满足客户群体的需求,产生了一定受众。”他表示,“设圈,可以给受众带来仿佛玩养成游戏的愉悦感,但需要注意物欲化严重的倾向。”这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努努们在设圈“买买买”快乐的由来,而不止一位圈内人士提到,设圈新涌入的群体里,越来越多人更喜欢“买买买”,即玩“电子BJD”,而非自己创造OC。
“这些行为只是短暂的,缓解焦虑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价值焦虑的问题。”朱晓辉提醒道。
几分钟前,她正在为一口气看完一季《天官赐福》,没有第二季可看而“抓狂”,“我现在就瞬间想看第二季,好生气,好急,好难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