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思韵读书会《水浒传》
原标题:活动回顾 | 思韵读书会《水浒传》
暑期来临
孩子们接触漫画书更多了
而经典作品则读少了
对此,
我们鼓励孩子们要将阅读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
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每天亲近书籍,
每天坚持阅读。
同时,我们提醒孩子们要加强经典、名著的阅读,
追求更高效、更高品质的阅读。
上周末
思韵读书会与小读者们再相会
小杜叔叔带领孩子们
继续领悟经典名著的魅力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导读环节
首先回顾了之前几次活动的内容,简要地以“选择”“时局”“武夫”“武将”“首领”这几个关键词回顾了小说的重要情节。本次活动,我们聚焦“谋士”这个关键词,引导孩子们深入原著,梳理《水浒传》中的那些谋士。
提到“谋士”
孩子们一下子就想到
“梁山的军师——吴用”这个歇后语
做为梁山的重要谋士
吴用是一个不可绕过的重要人物
人物出场
小说是这样描写的: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须长。这秀才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着重刻画吴用的“秀才打扮”,抹眉梁头巾,皂沿边麻布宽衫,茶褐銮带,给人感觉“眉清目秀”。
“秀才”一词指的是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正式的说法叫“生员”。《水浒传》这部小说描写北宋时期的事情。根据考证,宋朝是没有“秀才”一说的。这是《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一个遗憾之处。
回到吴用出场的描写,我们感觉这人眉清目秀,是个读书人的形象。不过,接下来的吴用出场第一事则会改变我们对他的初步印象。
小说描写吴用出场第一事
主要集中在
其到石碣村劝说阮氏三兄弟
这一过程
老师寄语
我们引导孩子们深入文本,阅读原著,运用“分级圈画法”,快速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以“地点”作为一个支点
串起人物的相关活动
“东溪村”,小说重点描写吴用向晁盖力荐阮氏三兄弟;在“石碣村”,吴用遇到阮小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阮小二家的“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阮小二头戴破头巾,身穿破衣服,赤着双脚。这说明,此时阮小二的生活是非常困顿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个时期,底层百姓悲惨的生活。
吴用在与阮氏三兄弟的交谈中,发现造成渔民生活困顿的原因是梁山一伙强人霸占水域,不让他们进入梁山泊打鱼,这事已持续一年多。这直接造成阮氏三兄弟生活困顿。那么,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官府的表现又让这些无助的百姓更加失望。阮小五说,那些衙门的人“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先把百姓家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不仅没有帮助百姓除害,反而成了另一种“公害”。正义得不到伸张。这两个原因造成阮氏三兄弟生活拮据,生活处于破产边缘。
用看到了阮氏三兄弟的困境,从“买大鱼”这个话题展开,“四问”阮氏三兄弟:为何没大鱼?为何会叹气?为何不敢去?为何不来捉?一点点激起阮氏三兄弟心中的不满与怨恨。作为底层的百姓,上被官府欺压,下被梁山强人欺压,处于破产边缘的他们,吴用此时的“四问”“一叹”无疑将阮氏三兄弟积压已久的怨气彻底引爆。当阮小七想学梁山强人,吴用假装提醒他们这样做不好,要治罪的。阮小二接住话题,点出当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底层的百姓被逼得想铤而走险——百姓已活不下去了。这也验证了之前我们对于“时局”的判断。
从吴用与阮氏三兄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心机之深,让人不寒而栗。当然,这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清醒认识,但作为故事中的人物,阮氏三兄弟则是被吴用成功劝说。从阮小二残酒为誓,愿舍命相帮;从阮小五、阮小七拍脖表态:这腔热血,卖与识货的。至此,吴用此行的目的已达到。现在,我们对吴用这个人物的看法就不再停留在其长相“眉清目秀”。通过刚才的文本细读,我们认为吴用是一个城府极深,步步为营,善于因势利导,手段高明的“能人”。
学生感悟
林伟博:这一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吴用的厉害之处,他一步步地把阮氏三兄弟拉入伙,其中有很多的心理战术,从中我看出吴用的心机深,感觉这个人十分阴险。同时,我觉得他的阴险也害了他,让他的所有努力都无用(吴用)。这次活动,我还积累了“相浼”这个词,我以后写作要尽量用上这个词。
刘子熙:这次活动的收获是了解了《水浒传》中的“谋士”与“文人”,同时,也真正看懂了吴用的真面目。这次活动最有趣的地方是吴用智劝阮氏三兄弟的故事。
苏宸影:这次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吴用智劝阮氏三兄弟。吴用手段高明,劝说三兄弟取“富贵”;借口取十四五斤大鱼,利用“四问”“一叹”,成功让阮氏三兄弟归顺自己。
林亿豪: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缘木求鱼”这个成语的真正意思。
文稿|杜文斌
编辑|吴莉莉
校对|廖杰
审核|吴莹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