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为什么不彻底灭掉高句丽(唐高宗李治是怎样灭掉高句丽的)

  李治的谋士 ,打败高句丽的是李治还是武则天

  说起唐朝人们的之一印象就是富丽堂皇、繁荣奢华。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朝代,也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有的。

  唐朝的政治制度、科技文化、诗词歌赋、文明开放程度都极具影响力,对之后的朝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有21个皇帝,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则天大圣皇帝武曌。

  后世都认为是武则天过于强势武断,李治懦弱畏缩,阳衰阴盛才致使李家江山易主。

  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的李治有多恐怖?

  灭高句丽开疆土,武则天都只是他的绊脚石。李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恭顺温良的青年李治

  说起李治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好谈论的,甚至更多的注意力在他的妻子武则天身上。

  比起丰功伟绩开创贞观之治的父亲李世民,以及缔造开元盛世的孙子李隆基。横在两人之间的李治倒显得平平无奇,黯然失色。

  在后人的眼里李治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软弱昏庸、空无建树。

  二圣临朝在当时也是掀起了惊涛巨浪、极具争议。

  然而史学界在经过反复研究之后普遍认为李治与人们所熟悉的形象有出入,他的才能被严重低估了。

  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个皇帝,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三岁时按照祖制被封为晋王。

  李治从小就跟其他皇子不太一样,性格敦厚温良、待人宽和有礼,聪明喜静。

  唐太宗李世民曾问李治《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说:孝道最重要,小时候侍奉父母,长大后辅佐君主,修身养性提高自身。

  唐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若他能一直抱此心态行事必然能侍奉好父兄,做好的臣子。

  在文德皇后去世时他的哀思之情感动了很多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劝慰,从此以后十分受宠,不久后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甚至在东宫争权已经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他仍能与各位兄弟和睦相处。

  由此可见李治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还是十分不错,知道如何在风起云涌的宫廷内保全自己。

  唐太宗统治晚期,他两个年长的儿子都想要谋朝篡位。

  特别是李承乾沉不住气,联合汉王等人逼宫,企图谋取他的父亲的皇位。

  李世民是何许人也,岂能容他如此放肆。

  这些把戏全然逃不过李世民的法眼,逼宫之际事情败露李承乾直接被废除。

  另一个皇子李泰与这件事多多少少也有一些牵连,听闻哥哥李承乾被废,既害怕受到牵连又害怕太子之位被他人抢去,竟然跑去威胁恐吓李治。

  李世民得知此事之后大发雷霆,问了被废的李承乾,才得知真相。

  原来李泰早有谋反之心,逼宫之事也有他的推波助澜,一气之下直接连着李泰一并废除。

  如此一来两个年长的儿子均被废除,李世民在与大臣商量立谁为太子的问题时,长孙无极全力推举李治。

  李治恭顺善良,再加上晚年时期一直陪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对他也十分喜爱。

  如此一来李治接下了这天大的馅饼,顺利被立为太子。

  这时候的李治跟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长期跟随在李世民身边,也学到了一些治国的手段,不再像以前一样无限度善良,带了些许的锋利。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顺利登上皇位,继承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坐上皇位之后他依然宽厚待人,没成想反而掣肘了他集中皇权。亲仁宽厚成了别人拿捏他的利器。

  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利用职权不断架空他的权力,初登帝位的李治在长孙无忌眼中就是一个没有任何阅历与能力的人,可以任意拿捏。

  刚开始李治并没有和长孙无忌发生在正面冲突,而是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随着长孙无忌的权力越来越膨胀,欲望极度释放,已经到了不受控的地步。

  更甚在长孙无忌的操作下,过继了一个皇子给王皇后要立为太子,这把李治置于何地。

  册立太子不是他的意思,但他也无可奈何,对于舅舅的压迫下只能隐忍妥协。

  当时的李治不过25岁,完全不需要如此着急立太子,长孙无忌却已经急不可耐将手伸到李治的后宫,形成了一个前朝后宫都被自己掌握的局面。

  这样的情况下李治完全没有了话语权,就像提线木偶一样被人操控,如此种种李治能不慌吗。

  可让他投降也不可能,好歹是李世民的儿子,没那么容易妥协,肯定要周旋一番找时机。

  唐朝看似繁荣昌盛,其实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比其他朝代少,充满了各种党派斗争,君权不断被削弱。

  当时朝堂上更大的势力就是关陇集团,就连当朝皇后的父母两族都属于关陇集团。

  这样的情况简直是腹背受敌,李治也在不断的寻找合适的契机肃清朝堂。

  很多史学家讨论李治废王立武是为了打击关陇集团,巩固君权。

  把君权和官员权力的斗争放到明面上需要足够的权力和勇气,懦弱的君王是不会这么做的。

  而且武则天无权无势,人也聪明有才能,是一把不错的利刃。

  李治坚持立她为皇后除了感情因素的左右,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操控这件事夺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历代君王就没有不想铲除异己,巩固皇权的,李治也不例外。腹黑伪装的政治天才

  说起武则天和李治的关系,都众说纷纭。

  自古无情帝王家,几乎没有哪个皇帝像李治对武则天一样宠爱。

  这种宠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和施舍,也不是像对宠物、物件一样的随心所欲。

  而是一种圣爱,有平常夫妻间的温馨,也有伙伴之间的信任。

  他们之间或许存在相互利用,但就连平常夫妻间大多也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情况,更何况是帝王夫妻,有个心眼子也正常。

  很多人说李治立武则天为后是在伪装,为了对付长孙无极一伙人。

  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他想要扩大皇权,加强君主专制,就要剔除朝堂上的其他势力。

  废王立武就是很关键的一步,从后宫着手打击。

  但天下女人那么多,他一个帝王想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偏偏选了最难,遭受非议最多的一个,他父亲的女人他的庶母武则天。

  这个决定怎么看都不明智,侧面也能看出李治确实不是个懦弱畏缩的人。

  试问哪一个懦弱的人敢在雷霆之威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跟庶母有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娶庶母,立为后?

  他当真昏庸吗?为了制衡斗垮长孙无忌一伙人,李治一直信任武则天给予重用、给她权力,让她一起封禅,封她为天后,二圣临朝称制共同掌管天下。

  甚至死前还把军国大权交给了她,给了所有的爱、所有的尊重、所有的荣誉、所有的权力,几乎把天下都送出去了。

  从这些来看他确实够昏,然而当真如此吗?

  虽然李治对武则天十分宠爱,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昏庸的傀儡帝王。

  李治很清楚武则天的才能,在之前他们曾有过一些接触,武则天的聪明才智让他印象深刻。

  之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写过一封求救信《如意娘》情真意切直击李治的要害,可见武则天也是懂得驾驭人心的。

  同时武则天也是一个十分有魄力有勇气的女人,当时她作为先帝的遗孀削发修行,写这样一封信给当今圣上无疑是冒着被砍头的风险。

  武则天能力很强甚至不输男人,她更像是李治的谋臣和宰相。

  李治身体不好,在那样四面楚歌的局势下,武后帮他处理朝务,避免朝政落到某些大臣手里,再出现第二个长孙无忌。

  所以那时候李治觉得武后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以后会把权利还回他儿子,有这样一个谋臣在身边也不失为一件益事。

  他对武则天更多的是知人善用、惜才爱才之心。

  武则天也确实有这个政治才能和头脑,接手李氏江山之后,大刀阔斧肃清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内政数据直接拉满,老百姓也安居乐业。

  神龙年间贞观遗风一闹,顺理成章把江山还给了李氏子弟,还政于李显、李旦和李隆基。

  从武则天当政后的雷霆手段来看,李治的眼光没有问题,当初选她做盟友是没有错的。灭高句丽开疆土

  李世民时期唐朝已经建立了巨大的帝国版图,战绩突出,但对于当时的高句丽,就连李世民都吃了败仗没能拿下。

  他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收复高句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完成他的遗愿。

  然而这件事却让历史上昏庸无能的李治做到了,在他独到的军事指挥下,周边的小国基本都被收复了。

  李治为消耗突厥的势力,连年对突厥用兵施压,最后收复了西域的游牧民族。

  李治采用小型战争多次骚扰的战术,对付高句丽,使其灭亡,还与其他国家建交,允许突厥等国的人士到唐朝任职。

  李治的治理手段得到了周边的国家信服,唐朝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东起朝鲜半岛,西到里海,占据了半个中亚;北到贝尔加湖,囊括了蒙古。

  这样辽阔的疆域没有一点军事才能怎么能收复又怎么能管理,可见李治的才能有过人之处。

  西方史上称李治为黄祸,黄种人带来的灾难祸患。

  这个词是确实不太好听,但也从侧面说明李治在西方历史上是让人忌惮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历史的进程。

  西突厥破灭后,有一部分人迁至西亚,对东罗马帝国发起了战争,引起十字军东征。

  最终西突厥人灭了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这一历史与李治有一定的关系。结语

  李治此人与后人印象中懦弱无能的形象大有不同。

  李治曾前往泰山封禅,封禅泰山意味着天地人神之间交流沟通和统一和谐,这对皇帝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李治是我国历史上受到封禅的第四位皇帝,这也证明他确实有独特的政治才能,这样的政治成就甚至可比肩秦皇汉武。

  他治国能力很强,巩固政权扩展领土。他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做了很好的过渡。

  大家对李治还有那些了解?他是你们眼中懦弱畏缩的帝王吗?

  为什么李治一定要灭亡高句丽,唐高宗李治是怎样灭掉高句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