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是考试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为帮助大家了解医学伦理学考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解答相关内容如下:

  细目一 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医学道德思想的发展过程

  1.萌芽时期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炎帝始味草木之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

  伏羲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亡。

   

  女娲和伏羲是兄妹关系。神农又称炎帝,是大部落的首领,后来黄帝把神农打败,两部落合并,并称炎黄,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2.形成时期

  主流思想:医学人道主义

  伦理思想的核心:仁,医乃仁术

  

  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也是论著医德的医书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思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视预防思想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生素质

  3.发展和完善时期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时期

  ——医者要“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长全,以养其生”

  孙思邈: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医家五戒十要”——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门法律——清代喻昌

   

  二、中国医学道德的优良传统

  1.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

  2.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3.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

  4.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

  5.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三、中国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1.继承发扬传统医德思想,医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2.吸收借鉴西方医学伦理准则。20世纪30年代末,翻译《美国医学道德主义条例》、《希波克拉底誓言》。

  3.初步探讨医学伦理学理论。 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

  细目二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医德起源与传统

   

  二、国外近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

  1.1803年,托马斯·帕茨瓦尔,《医学伦理学》,标志着医学伦理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进入20世纪中叶,近现代医学伦理学无论是在规范体系还是理论基础方面都较完善了,其标志是1948年《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国际医德守则》的颁布。

  【习题】

  伦理学作为学科出现的标志是

  A.《黄帝内经》

  B.宋国宾《医业伦理学》

  C.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D.《希波克拉底誓言》

  E.帕茨瓦尔《医学伦理学》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托马斯·帕茨瓦尔,《医学伦理学》,标志着医学伦理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西方医学道德奠基的代表文献是

  A.《日内瓦宣言》

  B.《希波克拉底誓言》

  C.《迈蒙尼提斯祷文》

  D.《医德十二箴》

  E.《医德守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希波克拉底誓言》,西方医德的奠基人。

  细目三 生命伦理学

  一、生命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1.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希望不仅仅治病且希望健康长寿;

  2.从义务论哲学到价值论哲学的转变——根据生命质量的高低来选择我们的行动,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从无价到有价,从无条件到有条件,是生命伦理学有别于传统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标志——可解决放弃治疗、脑死亡、安乐死等问题;

  3.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干细胞、人工受精、基因;

  4.经济发展与卫生经济社会——贫富差距导致医疗不公;

  5.卫生制度改革——使“人人享有医疗保健”变为现实。

   

  1.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发生了变更,人们对医学的期望不再仅仅是治病,而且还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希望自己智力和体力有更理想的发展,希望人口质量有更大的提高。医学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医学道德也有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2.从义务论哲学到价值论哲学的转变 传统义务论不顾及现实情境,不考虑条件,追求绝对的理想的善。根据义务论思想,人的生命不管质量高低,都必须加以保护和保存,因为生命是“无价”的。价值论认为,行动选择的个人与社会的后果,是评价善恶的标准,人的生命是有价的,根据生命质量的高低来选择我们的行动,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从无价到有价,从无条件到有条件,是生命伦理学有别于传统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对于自我认识的一次深刻革命。生命伦理学可以从价值论哲学中找到辩护,有力地解决生命质量、放弃治疗、脑死亡与安乐死等重大实践问题。

  3.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进步,使医学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并对传统的伦理观念提出了新挑战。这是产生生命伦理学的根本原因。器官移植、克隆及胚胎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工授精等生殖工程、冰冻、复苏与生命支持装置等的研究与应用,是人类开启历史新阶段的标志,但却涉及深刻而复杂的伦理问题。医学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问题,需要医学伦理学提供道德评价的依据,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经济发展与卫生经济社会 当代经济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困扰着经济伦理学家。富人医学和奢侈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不公正问题已成为医学道德争论的焦点。

  5.卫生制度改革 世界上没有一种卫生制度和医疗体制是尽善尽美的。其实,不管处于什么发展水平的国家,都需要进行持续的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这已成为整个社会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卫生保健改革已经融人世界性卫生大变革中。卫生制度改革主要是医学活动中伦理关系的重新调整,尽早使“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理想成为现实。

  二、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研究内容

  1.概念:对人类生存过程中生命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政策以及医疗活动中道德问题的伦理学研究,是有关人和其他生命体生存状态和生命终极问题的学科

  2.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是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3.研究内容:

  临床决策和行为的伦理原则、病人及医生的权利与义务、医患及医际关系、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等;

  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人体受试者的权益保护、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脑死亡、临终关怀、生命质量和安乐死等;

  卫生经济伦理问题、医疗改革、保险与医院工作、医院伦理委会、卫生政策与法制建设等;

  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地或地球伦理、动物权利保护等。

  

  【医学教育网原创 转载必究】

  以上是“【叶冬】中医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