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海尔与谢治宇的守望

  1995年《海尔兄弟》首次登上中央少儿频道的电视荧幕,这部冒险番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两个不怕冷、无论何时都只穿着三角裤的男孩子形象。

  

  在那个马化腾刚刚创办惠多网深圳站,直播带货不知为何物的时代,广告是各商业大亨营销竞争的最前线,孔府宴酒和秦池酒的竞标之战,段永平为小霸王学习机的一掷千金,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成为了大亨们豪掷千金的角斗场。

  《海尔兄弟》是中国北京红叶电脑动画公司和海尔集团联合投资6000余万元打造的动画。作为上世纪末比较著名也比较良心的「带货动画」,海尔这步棋走的其实很妙。

  01

  海尔沉浮

  1985年,从张瑞敏抡起大锤砸向存在质量问题的第一台冰箱开始,一个以「质量优先、名牌战略」的海尔故事慢慢展开,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在20年的时光里依然良好运转的例子依然活跃在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的对上世纪末「工匠精神」的怀念之中。

  海尔依靠自己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和多年以来的稳定表现,改观了中国制造=中国滥造的刻板印象,也正因如此,海尔长期占据着家电行业头把交椅的位置。

  但2010年—2018年,海尔在与美的、格力的角力中渐落下风,「白电双雄」这个称谓的出现,慢慢把海尔剔除出了家电领头羊的行列。

  在2018年的大熊市,格力、美的还是白电巨头中最受欢迎的公司,而关于“海尔体制问题”、“吃老本”、“没落”成为了萦绕在海尔上方的乌云,进而引发了“地域营商环境的焦虑”。

  当打开“人在机场,刚下飞机”的某乎,依然可以看到“在海尔工作是怎样的体验?”的话题下,针对海尔或正面,或负负负负面的评价。

  

  从当时的角度看,在一个供给侧出清到只剩3个主要玩家的情况下,理论上找到「好公司」已经非常容易了,简单抱着「龙头公司」就好,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No。

  格力在近几年陷入了挣扎,营收净利双双下滑,高管接连辞职,一贯雷厉风行的铁娘子董明珠,也因为“独断专行”的“蛮横”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美的逐渐成为了白电一哥,而海尔也慢慢回到了第二的位置。「白电双雄」又慢慢变成了「家电三巨头」。

  所以你看,能找到好公司真的很难,一个企业会遇到的难题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02

  出海,出海,还是出海

  多年来,本土消费市场都代表着广阔的纵深和巨大的潜力,绝大部分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想办法赚好十几亿人口的钱。

  而近几年不管是游戏、广告还是潮玩玩具,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到了海外。加上2022年是宏观大年,在国内疫情、国外通货膨胀、俄乌战争等多重因素的连续冲击下,众多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严重影响。

  在三季报频频变脸的时候,海尔智家在前三季却实现了1847.49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8.91%;归母净利润116.66亿元,同比增长17.26%,利润增速甚比营收增速高了2倍的同时费率还实现了三连降。

  而海尔多年来耕耘的角度恰好就是全球化。

  对于新兴市场,当地本土品牌不强,用海尔的品牌进入没有太大障碍;而对于发达市场,当地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先天的怀疑,使得海尔采取一种收购当地品牌的战略。

  三季报显示,在美洲市场,高端品牌本币收入增长超40%;在欧洲市场,高端增长超30%;澳新市场,FPA超高端产品增长超40%,Haier高端产品增长超55%;在东南亚市场海尔打造了首家全场景智慧家庭体验中心。

  03

  兴全和谢治宇的守望

  最近,海尔正围绕汽车工业互联网生态进行布局,代表着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或许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俗的表现也不乏我们老熟人的关注。

  谢治宇背后的兴全基金在海尔流通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海尔智家在2020年首次出现在谢治宇的兴全合润、兴全合宜、兴全社会价值中报上,在2021年成为兴全合润第一大重仓股后保持至今,期间海尔智家股价从14元最高达到过33元,之后在20-25元区间震荡。

  

  在兴证全球基金主办的,2022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中国投资人峰会上,谢治宇和海尔智家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同框,畅聊「投资变局」与「中国效率」。

  

  我认为「高质量」正是海尔智家与兴全基金的共性所在。

  当然,这句话如果放在2021年,一定会让读者点头称是,但放在2022年可以想象评论区的波涛汹涌。

  2022年,兴全基金的表现整体比较糟糕,持有人的体验不好,有怒火和怀疑都是正常的。

  市场议论的的净值下跌,跑输指数,同质化持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与期望带来的落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为普普通通的基金投资者,我确实没有能力从选股的角度详尽分析兴全的持仓;也没有能力从交易的角度穿透兴全的策略。

  正是没有能力,所以才买的基金,这不正是我们当初选择基金投资的初心吗?

  高毅资产冯柳成名于他的「弱者体系」,就是假定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依靠的只有时间、赔率与常识。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对基金公司的文化有一个理解,对基金经理的风格有一个认知,承认自己没有选股能力,不替基金经理做选择,正是另一种「弱者体系」。

  选股逻辑、交易策略对投资者是黑箱,投资者不可能时刻了解基金经理的所思所想,就像基金经理也没必要追在上市公司后面一卷到底一样。

  但基金公司的文化,关键时期的作为,基金经理的意识大体上是可以把握的。

  我统计了兴证全球旗下所有主动权益产品在2022年中报基金经理持有自己管理基金的份额情况。

  

  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位基金经理都持有了自己的一只或多只产品,兴证全球基金经理管理数量在原则上没有超过2只,谢治宇特殊一些管理三只,同时挂名了兴全趋势。

  凡此种种表现以及长久以来对规模的克制,都是兴全多年积累下来的口碑,是除了选股、净值之外,投资者可以观察和把握的一些直观的东西。

  我们可以批评兴全基金的投研出现了一些问题,从2022年表现来看的确有问题。但是以冲规模、躺赚管理费来指摘兴全或者其他一些还算良心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似乎有些不妥。

  冲规模和躺管理费,当然是圈子的问题,可如果还算有良心的管理人最后都去了私募,公募留不下人才,劣币驱逐了良币,归根结底还是基民的损失。

  投资如人生,对基民和基金经理都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就是会「走背字」,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忍耐。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良好管理的工厂,总是平平无奇的,没有激动人心的大事发生。”

  在经历了2022年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纷扰后,在严防死守一整年,最后欢迎羊咩咩之后,人们发现能有能力保持「平平淡淡」的心境原来是这样的难得。

  资本市场是离「平淡」两个字最遥远的存在,但一个好的上市公司,一个好的基金公司、一款好的基金产品、一位好的基金管理者给人的感觉大抵都应该是「平平淡淡」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