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总册2011版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9月6日版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文学)(二级学科代码:050108 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点于2003年获批。现有专职教师13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1人,博士生导师4人,年龄结构形成比较合理的梯队,具有学历高、实力强、潜力大等优势。“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点成员获批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4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15篇,核心刊物、CSSCI刊物77篇,科研成果中关于宗教与文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与佛教、佛学之关系研究、中西现代诗学比较研究、狄更斯学术史研究、艾略特和庞德研究、池田大作与世界文学之关系研究等在同行学界有比较显著的优势。本专业研究生知识构成与能力养成既注意宽博也重视专精,毕业生就业适应面广,就业情况好。本学科点在硬件建设方面具备良好条件,所在的文学院资料室有13万余册藏书,380多种专业期刊,技术设施方面具备我学科点可以充分使用的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光盘刻录仪、激光扫描仪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点培养具有扎实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相关知识,要求在中外文学和中外文论两个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能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和相关交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以及从事文学批评、文化事业、新闻出版等部门的策划、实施、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比较文学

  本方向涵盖“跨国家”文学、文论关系研究和“跨学科”也即文学与非文学学科关系研究。本学科点在这一方向上有两个研究重点,一是“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宗教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与佛教、佛学之关系研究。本学科点成员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百年宗教与文学》、《当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佛陀与维纳斯之盟——中国近代佛学与文艺美学》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在权威和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论文。二是“跨国家”研究领域中的中西(中外)现代文学、诗学比较研究,如尼采与中国现代作家之关系研究、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之关系研究、当代海外汉学研究等。

  2、西方文学

  本方向研究即欧美文学研究,形成了英美文学研究方面的狄更斯研究、庞德研究、艾略特研究,俄苏文学研究方面的自然派文学研究、肖洛霍夫研究等比较稳定的研究重点。特别是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形成了阵营强大的研究团队,不断将国内狄更斯研究水平推上层楼,在国内同行学界保持了领先地位。本方向还有安徒生研究和尼采研究两个新兴的研究重点在同行学界有较大影响。

  3、东方文学

  本方向研究即亚非文学研究,主要涉及日本文学、印度文学以及韩国、朝鲜、越南文学研究等,近年来由于非洲的南非连续出了几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故也开始关注南非文学研究。而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的研究重点,是日本文学研究特别是池田大作及其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关系研究,本学科点成员发表了一系列该方面研究高层次成果,在国内同行学界具有优势。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课程

  204050108050

  比较文学原理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1

  20世纪世界文学史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2

  文学原理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法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4

  中外文学交流史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C方向必修课程

  204050108055

  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6

  世界文学专题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57

  比较文学专题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D选修课程

  204050108058

  中外文学与诗学比较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选2-14

  204050108059

  20世纪哲学与文学思潮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0

  中英诗歌比较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1

  叙事学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2

  比较神话学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4

  阐释学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5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7

  专业英语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8

  文化批评专题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69

  中外文化与文学专题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70

  海外汉学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71

  英美诗歌与诗学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72

  东方文学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8073

  英美文化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F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

  2.00

  学术活动

  6-8次

  2.00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占2学分。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占2学分。一般情况下须参加两类实践即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各占1学分;也可根据学术型、应用型培养目标而只参与其中一类实践,记2学分。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实施管理办法》。

  3、中期考核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在第三个学期末或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下阶段学业。

  七、培养方式

  本学科点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三结合的方式:一是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二是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三是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为总的培养目标。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学科点不硬性要求硕士研究生一定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鼓励发表。该项指标不是能否毕业、能否参与论文答辩、能否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是是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九、学位论文

  本学科点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每年4月份前)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正式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完成、送审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 10个月,送审论文题目与开题报告题目应无本质差别。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十、经典书目

  1.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赵炎秋.比较文学原理教程[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谭桂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范伯群.朱栋霖.中外文学比较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布雷德伯里.麦克法兰.现代主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12.陈惇.刘洪涛.西方文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谭桂林.百年文学与宗教[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5.蒋洪新.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6.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7.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盟——中国近代佛学与文艺美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任继愈.国际汉学研究书系[M].大象出版社,2005.

  19.钱钟书.管锥篇[M].中华书局,1979.

  20.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三联书店,1999.

  21.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2.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4.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5.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6.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7.Gayle L. Ormiston and Alan D. Schrift,The Hermeneutics Tradi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0.

  28.Josef Bleicher,Contemporary Hermeneutics,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0.

  29.Wolfgang Bernard Fleischmann,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New York,1998.

  30.Wail—lim Yip,Diffusion of Distance: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Western Poet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103 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

  一、学科简介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点有学术渊源。先辈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学部委员杨树达先生,在汉语言文字学方面有巨大的成就;先辈学者著名语言家周秉钧教授,是国内《尚书》研究的权威,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著名语言学家、《古汉语研究》期刊顾问李维琦先生是国内佛经词汇研究、汉语修辞研究权威。学科带头人蒋冀骋教授在语言学界享有盛名,他是我国第一位近代汉语方向的博士,曾获得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二等奖,是湖南首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古汉语研究》主编,湖南省语言学会会长。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子学科,拥有国家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本学科有几个突出的研究方向很有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或优势地位:近代汉语方向,研究特色是佛经语言研究,语言接触与比较研究,汉语俗字研究以及对《说文》、《释名》、《广韵》等的系列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研究特色是汉语副词研究,句式配价研究以及汉语语篇修辞学的研究。汉语方言研究,研究特色是湖南方言研究,包括湖南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湘南土话研究,湘语与赣语比较研究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语言学理论及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能从事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工作、科研院所汉语研究工作,以及新闻、出版、编辑、文秘等工作,并为国内外语言类博士点输送高质量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校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时间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古代汉语

  本方向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以及语言接触与比较。本方向现在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出版专著13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86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19项,同时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蒋冀骋教授的近代汉语研究,唐贤清教授的副词研究,陈建初教授的语源研究,郑贤章教授的俗字研究,蔡梦麒博士的音韵研究等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

  2、现代汉语

  本方向主要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尤以方言研究见长。本方向现在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近年来,出版专著12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94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15项,同时教学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3篇硕士论文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鲍厚星教授的湖南方言研究,罗昕如教授的方言词汇研究,彭泽润教授的衡山方言研究,陈晖教授的语音研究在国内享有盛名。

  五、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

  课程

  204050103060

  语言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1

  方言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2

  语法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3

  文字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4

  音韵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5

  词汇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C方向限选

  课程

  204050103066

  训诂学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选2-4

  204050103067

  佛经语言概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8

  近代汉语概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69

  方言调查与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0

  语法史与语法论著选读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D选修课程

  204050103071

  方言史与方言论著选读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选2-4

  204050103072

  方言理论和方法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3

  语法理论和方法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4

  语用学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5

  湖南方言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6

  古汉语语法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7

  近代音韵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8

  方言语法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79

  辩论语言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80

  地理语言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81

  《说文解字》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3082

  论孟选读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F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

  2.00

  学术活动

  6-8次

  2.00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分,社会实践占1分。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实施管理办法》。

  3.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学科点不硬性要求硕士研究生一定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鼓励发表。该项指标不是能否毕业、能否参与论文答辩、能否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是是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九、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每年四月份前)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送审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0个月。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十、经典书目

  [1]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赵元任. 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袁家骅等. 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4]侯精一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李荣. 音韵存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7]黄伯荣等.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M].广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8]袁家骅等. 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罗昕如. 湘南土话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詹伯慧.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1]项梦冰.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2][比利时]登崧. 汉语方言地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日本]乔本万太郎. 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邵敬敏. 汉语语法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5]朱德熙. 语法进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邢福义. 汉语语法学[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马建忠. 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9]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0]王力. 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1]向熹. 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2]吕叔湘. 汉语语法论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3]吴启主.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M].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02.

  [24]储泽祥. 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5]袁毓林. 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6]沈家煊. 不对称与标记论[M]. 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7]石毓智等.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科姆里.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9]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0]李学勤. 古文字初阶[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1]俄·伊斯特林.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2]蒋冀骋.说文段注改篆评议[M].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3]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王力. 汉语音韵学[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35]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6]宁忌浮. 中原音韵表稿[M]. 吉林文史出版社.

  [37]蒋冀骋. 近代汉语音韵研究[M].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8]刘晓南. 宋代闽音考[M]. 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9.

  [39]杨耐思. 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湖北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41]王力. 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2]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3]周秉钧. 古代汉语纲要[M]. 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4]蒋冀骋.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M].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5]胡朴安. 中国训诂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6]郭在贻. 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7]李维琦. 佛经词语汇释[M].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8]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9]王力. 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0]蒋冀骋.近代汉语纲要[M].湖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1]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2]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3]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

  [54]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四川成都:巴蜀书社,1993.

  [55]宋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 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2.

  [5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5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8]王念孙. 读书杂志[M].

  [59]广韵[M].(张氏泽存堂本.

  [60]汉·许慎. 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61]清·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62]扬雄.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M].

  [63]赵元任. 现代吴语研究[M].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影视戏剧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122 二级学科名称:影视戏剧文学)

  一、学科简介

  200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湖南师范大学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正式招生。为湖南省首个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与湖南广电集团有长期而密切的合作。本学科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现有梯队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6人。已在影视创作与批评、戏剧场作与批评和中外影视戏剧史3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本专业教育起步较早,学科成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或参与厅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本学科在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重视专业实践,追踪发展动态,关注学科前沿,教学力量和研究能力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品德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至少一门外语,能解决实际问题,可在机关、新闻、宣传、学校、广电、报刊、传媒部门从事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策划、研究、教学等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人才,并向国内外博士点输送高质量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影视理论与批评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百余年中外影视理论为观照对象,运用各种批评方法,从美学、文化、经济、政治等角度反思影视理论,推动影视理论的发展。学术带头人为杨经建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

  2、影视创作与批评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百余年中外影视创作为观照对象,运用各种批评方法,把握中外影视作者、影视文本和影视类型,探究其具体面貌、发展脉络、精神走向及文化蕴涵。学术带头人为岳凯华副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近年来,出版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6项。

  3、戏剧创作与批评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中外戏剧创作为观照对象,运用各种批评方法,把握中外戏剧作者、戏剧文本和戏剧类型,探究其具体面貌、发展脉络、精神走向及文化蕴涵。学术带头人为汤晨光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课程

  204050122050

  艺术学概论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1

  中外电影(含电视)史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2

  中外戏剧(含戏曲)史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3

  影视美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C方向必修课程

  204050122054

  影视批评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5

  类型电影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8

  中国现当代话剧史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D选修课程

  204050122056

  影视传播与文化产业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选3—6门

  204050122057

  导演理论基础与实践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59

  中外戏剧理论与批评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60

  中外剧场与演出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61

  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22062

  剧本与舞台创作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F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

  2.00

  实践课程

  考查

  实践环节

  2.00

  实践课程

  考查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有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主要利用暑假在省市广电集团进行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实施管理办法》。

  3、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学科点不硬性要求硕士研究生一定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鼓励发表。该项指标不是能否毕业、能否参与论文答辩、能否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是是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九、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初(每年4月份前)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送审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0个月。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十、经典书目

  1. [美]埃里克·舍曼. 导演电影(电影导演的艺术) [M]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加]安德烈·戈德罗. 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M] . 商务印书馆,2010.

  3. [匈]贝拉·巴拉兹主编. 电影美学[M].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4. [美]托马斯·沙茨. 好莱坞类型电影[M]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陈白尘、董健.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M] .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6. 程季华主编. 中国电影发展史[M] .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7.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 董健、胡星亮.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M] .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9. 谷海慧.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当代卷)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 [美] 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 [英]柯里. 后现代叙事理论[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 韩骏伟. 国际电影与电视节目贸易[M]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3. 郝建. 影视类型学[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概论[M] . 书海出版社,2006.

  15. [美]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 黄文达. 外国电影史教程[M]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7. 黄会林. 中国百年话剧史稿(现代卷)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 李幼蒸. 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 李道新.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M] .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0. [美]迈克尔·拉毕格. 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1. [法]米歇尔·西蒙. 电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导演访谈录[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 潘必新. 艺术学概论[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 彭吉象. 影视美学[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M]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5.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M] . 岳麓书社,1998.

  26. 王志敏、陈晓云. 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M] .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7.吴保和. 中国电视剧史教程[M] .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8.谢柏梁.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9. 吴光耀. 西方演剧史论[M] .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30余从,王安葵. 中国当代戏曲史[M] . 学苑出版社,2005.

  31. 张仲年. 戏剧导演[M] .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2. 郑传寅、黄蓓. 欧洲戏剧史[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 周晓明. 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M]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987.

  34. 周贻白. 中国戏剧史长编[M] .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106二级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学科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传统悠久,本学科在国内享有较大的知名度。本学科`1990年批准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是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著名专家。本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本学科科研成就与教学水平上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硕士学位招生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招生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现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目前学科有硕士生导师17人(包括兼职导师),博士生导师4人。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夯实基础,挖掘潜力,在基础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出精品力作,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成为湖湘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能从事高等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科研院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新闻、出版、编辑、文秘等工作,并为国内外文学类博士点输送高质量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现代文学方向:

  本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湖湘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现代中西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

  2.当代文学方向:

  本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湖湘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当代中西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课程

  20405010605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51

  中国文学批评史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52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与文化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C方向限选课程

  204050106053

  鲁迅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54

  京派文学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55

  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史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56

  女性文学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D选修课程

  (选3门)

  204050106057

  西方文学批评史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现当

  204050106058

  中国新文学史料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查

  现

  204050106060

  儿童文学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现当

  204050106061

  专业英语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62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当

  204050106063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64

  当代文学叙事话语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65

  老舍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查

  现当

  204050106066

  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学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查

  204050106067

  中国当代散文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查

  当

  F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

  2.00

  学术活动

  6-8次

  2.00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学分,社会实践占1学分。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活动实施管理办法》。

  3、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学科点不硬性要求硕士研究生一定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鼓励发表。该项指标不是能否毕业、能否参与论文答辩、能否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是是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九、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四学期初(每年4月份前)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送审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 10个月。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十、阅读书目

  1.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8年版.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年版.

  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王得后主编.探索鲁迅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吴康.书写沉默——鲁迅存在的意义[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修订本)[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M].岳麓书社2006年版.

  15.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吴培显.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7.吴培显.当代新潮文学与先进文化方向[M].岳麓书社2006年.

  18.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20.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1.魏金声主编.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

  23.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想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M].欧东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1.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3.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35.张震久,孙建民编著.英语应用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王大伟编著.现代汉英翻译技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9.范仲英编著.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40.Claire Colebrook,Irony,London.Routledge,2004.

  41.Claire Colebrook,Irony in the work of philosophy,Nebraska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

  42.Ernst Behler,Irony and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Washington.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

  43.Ban Wang,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rony in Selected Chinese and American fiction, New York.Edwin Mellen Press,2002.

  44.Linda Hutcheon,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 , Theory Fiction , London :Routledge,1988.

  45.D.C.Muecke,Irony ,London.Methuen &Co Ltd ,1970.

  46.田中阳.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M].湖南师范大学版社1997年版.

  47.田中阳.百年文化与市民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8.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M].三联书店,1988年.

  52.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3.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出版集团2003年版.

  54.石兴泽.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5.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6.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988、1991年版.

  57.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1年版.

  58.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范培松.中国散文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3.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64.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1-6分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文学)(二级学科代码:050102二级学科名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一、学科 介绍

  本 学科 是 响应 语言学 理论 和 应用 人才 需要 产生 的 新 学科,历史渊源 很 长,发展 势头 很 好。本 学科 2004 年 开始 招生 硕士 研究生,2006年 成为 博士点。本 学科 学术 梯队 年龄、支撑 结构 合理,都 具有 博士 学位。本 学科 的 学术 带头人 是彭 泽润 教授。罗 昕如 等 教授 承担 国家级 和 省级 课题 多 项。贺 福凌 副教授、彭 泽润 教授 分别 从 湖南 师范 大学 和 南开 大学 博士后科研 流动站 出站。本 学科 的 特色 有:(1)理论 语言学 领先。全国性 理论 学术 团体——中国 语文 现代化学会 语言 理论 和 教学 研究 专业 委员会 挂靠 在 本 学科,彭 泽润 教授 担任 会长,突显 本 学科 地位 和 特色。学科 成员 主编 的 《语言 理论》教材 多次 再版,在 全国 产生 了 影响。在 探讨 有关 汉语 特色 理论 的 时候,能够 站在 世界 语言 共性 的 角度,使 汉语 个性 跟 语言 共性有机 结合。 研究 和 实践 的词式 书写 理论 非常 具有 前瞻性。(2)应用 语言学 紧密 联系 生活。本 学科 研究 一般 紧密 结合 湖南的 地方 特色 和 地方 资源 开展。不仅 地理 语言学 研究 主要 在 湖南 范围 展开 重点 地域的 地毯式 调查,而且 在 社会 语言 应用 研究 方面也 关注 湖南 特别 是 长沙 的 语言 生活。(3)人才 培养 模式 独特。除了 课堂 教学,组织 研究生 举办 “语言学 论坛”,其中 的 “语言学 辩论赛” 极大 地 提高 了 人才 培养 强度。跟 吉林 的 大学 开展 研究生 交换 学习 的“国内 留学” 活动。还举办 研究生 电子 学术 刊物 《语言学 评论》,在“语言 文字 网” 发表。 。

  二、培养 目标

  主要 培养 语言学 基础 理论 扎实、语言 科学 知识 视野 宽广、汉语应用 能力 强 的 高级 语言 人才。具体 包括:大学 “语言学 概论”教师;对内、对外 汉语(普通话)教师;新闻、出版、商务、政务、信息 等 领域 的 高级语言 应用 人才;语言 基础 理论、语言 应用 理论 和 语言 应用 技术 方面 的 研究 人员。特别 注重 培养 研究生 具有 语言 口头 艺术 和 辩论 能力,语言电子 书面 编辑 能力,对 当前 社会 有 争议 的 语言 问题 的 理论 思辨 能力。

  三、学制 和 学习 年限

  学制 是 3年。最早 两年毕业,最迟 4 年 毕业。提前 毕业 必须 符合 学校 规定 的 条件。

  四、研究 方向及其简介

  1.理论 语言学(含 评论语言学 和 历史 语言学)

  本 方向 研究 语言 基础 理论 特别 是 词 和 字 的 理论,语言认知 理论、语言 历史 发展 理论,汉语 和 非汉语 的 比较 理论 等。学术 带头人 是 贺 福凌 副教授,主要 成员 是 彭 泽润 教授 等。出版 著作 《语言理论》、《词 和 字 语言——中国 语言 规划 中 的 语言 共性 和 汉语 个性》、《湖南 省 凤凰 县 汉语 方言 和 苗语 的 调查 与 比较》 等,发表论文 《论 “词调 模式化”》、《普通 文字学 中 的 “字” 以及 有关 理论》 等。

  2.社会 语言学(含 规划语言学 和 地理 语言学)

  本 研究 方向 主要 研究 中国 语言 规划,中国 语言 地理,中国 语言的 社会 问题 等。学术 带头人 是 彭 泽润 教授,主要 成员 是 罗 昕如 教授、贺 福凌 副教授、刘 东升 博士 等。出版 著作 《词 和 词式 书写 研究——中国语言 规划 新 前景》、《湖南 方言 与 地域 文化 研究》、《衡山 方言 研究》 等,发表 论文 《地理 和 语言 的 启发》、《湘语 与 赣语 接触 个案研究》 等。

  3.语用 语言学(含 媒体 语言学 和 播音 语言学)

  本 研究 方向 主要 研究 各种 媒体 的 语言,文学 艺术 的 语言,播音和 朗诵 中 的 语言 艺术 等。学术 带头人 是 罗 昕如 教授,主要 成员 是 彭 泽润 教授、刘 东升 博士 等。出版 著作 《社会 用语 用字 规范化透视》、《言语 幽默 技巧》、《语言 交际 艺术》 等 ,发表 论文 《湖南 文学 作品 中 的 方言 现象》、《汉语 拼音 正词法 在 期刊 中 的 应用 问题》等。

  4.教学 语言学(含 对外对内 教学 和 书法 教学)

  本 研究 方向 主要 研究 汉语 普通话 做为 第一 语言 和 第二 语言的 教学,规范 汉字 书法 教学 等。学术 带头人 是 刘 东升 博士,主要 成员 是 罗 昕如 教授、彭 泽润 教授 等。出版 著作 和 教材 《现代 汉语》、《大学语文》、《大学 书法》、《现代 汉字 钢笔字 快写 艺术》 等。

  五、课程 设计 以及 学分 要求:

  专业 总 学分 的 最低 要求 是 30 学分,其中 公共 课程 是 6 学分,必修 环节 是 4 学分,专业 课程 是 20 学分。全部 课程 一般 在 1-3 学期 开设 完毕。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课程

  204050102050

  理论语言学和汉语学

  36

  2

  1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1

  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方法以及评论

  36

  2

  1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2

  语言调查和国际音标

  36

  2

  1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3

  外国语言学原著和比较语言学

  36

  2

  2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4

  语言艺术和规范汉字书法

  36

  2

  1

  实践指导

  笔试

  C.方向选修课程

  204050102055

  地理语言学

  36

  2

  2

  面授讲课

  笔试

  选3门,6学分

  204050102056

  历史语言学

  36

  2

  2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7

  语用语言学

  36

  2

  2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58

  规划语言学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D.任意选修课程

  204050102059

  词典和应用词汇学

  36

  2

  2

  面授讲课

  笔试

  选2门,4学分(其他专业课程可以代替)

  204050102060

  语音和应用音韵学

  36

  2

  1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1

  计算机网络和汉语应用研究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2

  语法应用研究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3

  教学语言学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4

  计算语言学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5

  文化语言学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204050102066

  社会语言学

  36

  2

  3

  面授讲课

  笔试

  E.必修 环节

  学术(发表2次 学术成果,参加10次 学术活动)

  2

  1-5

  自主参加、汇报和导师组考核

  实践(科研实践1学分,教学和社会实践1学分)

  2

  1-5

  自主参加、汇报和导师组考核

  六、培养 环节

  1.学术活动环节

  这是必修环节,占2学分。考核成绩分成5等。学术活动环节环节要求第5学期前完成。

  具体要求在本专业举办学术训练平台发表2次以上的成果:在电子刊物《语言学评论》发表文章,在语言学论坛发表课程以外的学术研究和文献阅读报告,在语言学辩论赛中做辩手。同时要求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各种学术讲座,专业刊物编辑,语言学论坛和辩论赛的组织工作。要求有考勤记录和活动2周内的书面汇报。

  2.实践环节

  这是必修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1学分,教学和社会实践1学分。具体要求参看学校相关文件。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和自主研究。教学实践包括课程讲授(4-6节)、指导本科论文设计、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等。社会实践(15天以上)包括专业实习、调查推广、咨询开发、公益活动等。实践环节要求第5学期前完成。

  3.中期考核

  第3学期末期到第4学期初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具体要求参看学校相关文件。

  4.其他环节

  第3学期根据情况自愿去吉林师范大学进行国内研究生短期交换学习。

  七、培养 和 教学 方式

  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结合。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结合,课内布置和课外活动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本学科点不硬性要求硕士研究生一定要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但是要求按照“学术活动环节”要求做。该项指标不是能否毕业、能否参与论文答辩、能否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但是是评奖、评优和考博士生的重要依据。

  九、学位 论文

  学位论文是体现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进行10个月以上的研究和写作。学位论文开题第3学期末期到第4学期初期。开题报告要求设计论文框架,至少到2级小标题。同时要求穷尽地查找跟题目密切相关的文献,并且对文献进行详细的综述。文献要求主要是学术论文和专著,一般不引用教材和一般读物。综述不只是简单介绍文献,要求结合文献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论证自己选定的这个题目已经取得的研究基础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参考文献还要求有相关的外语文献。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和汇报在第4学期末期和第5学期中期分两次进行,第1次汇报要求基本完成初稿,第2次汇报要求基本全部完成初稿。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和汇报可以由导师组织,也可以由导师组组织。具体要求参看学校相关文件。

  十、经典 阅读 目录

  1.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弗罗姆金,罗德曼[美国].语言导论[M].北京语言学院(大学)出版社,1994.

  4.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吕叔湘.语文 常谈[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 书店,1998.

  6.吕叔湘,马庆株.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

  7.周有光.周有光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8.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9.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徐烈炯.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彭泽润.词和字研究——中国语言规划的语言共性和汉语个性[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2.彭泽润.词和词式书写研究——中国语言规划的新展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13.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项梦冰、曹晖.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7-1989.

  1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吴安琪.历史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6.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8.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0.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1.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22.王均.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23.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4.彭泽润,李豪东.大学书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5.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6.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英语版本)[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代码:0501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104 二级学科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典文献学科是一个历史积淀深厚的人文科学学科,可以上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一大批国学大师如钱基博先生、杨树达先生等在此建立了国文系,拓荒了文学文献学的基本规模,著述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自199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建设成具有三个研究方向的高水平多成果的学科平台,在宗教文献学、文学文献学、古籍整理与地方文献学方面都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其中佛经语言研究、道教文献研究、名物考证、版本目录学方面获得了诸如国家课题、学术专著、国家A类刊物论文等多类型的学术成果,如陈建初教授的《释名考论》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蒋振华教授获得“中古道教文学思想研究“的国家课题,郑贤章教授获得“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的国家课题。本学科研究人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86篇学术论文,出版有份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共27部。

  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5人,其中硕士生导师7人,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均呈梯状的合理的队伍模式。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通过对一般古籍进行校勘、整理以及分类编目等实践训练,培养研究生解读宗教文本、文学文本、地方文献文本所蕴含的各种文化意蕴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最高目标。同时,对于各种文献文本的理解又离不开古代语言、宗教语言、地方语言的运用和学习,因此,本学科另一个培养目标无疑是提高研究生阅读各种文献文本的相应的语言语种的运用能力。概言之,本学科要旨在培养文学、宗教、语言与文献相互融通、因果互用的综合能力。本学科点的教学、科研成员学有专长,结构合理。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符合提前毕业条件者可为2年,符合延长年限者不得超过4年(含休学)。

  四、本专业研究方向及简介

  1.文学文献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梳理文本文献中的创作意蕴,发掘文学文本中的文化涵义,以时代为经,以文本为纬,建构文学与文献相互关系的发展网络,把握文学文本的演进规律。除了理论的创建,还包括集辑各种文献的历史沉浮过程。本方向开设课程有《先秦文学文献研究》、《两汉赋文学研究》、《宋词文献研究》、《民间文学文献研究》、《戏曲剧目与文献研究》、《小说流变史》、《小说文献文本研究》等。

  2.宗教文献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佛经文献、道教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浩如烟海的佛经典籍和道教文献,研究宗教与各种文化学科的内在联系,揭示宗教发展的各种规律,由此深层揭示由宗教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而铸就的社会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达到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企盼的学科研究目标,以反映本方向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整合国家传统文化内涵的多学科性做出贡献。

  3.地方文献研究方向

  由于地方文献、出土文献能弥补正统或官修文献的不足,因此,对于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描述区域文化的生动面貌和地方历史的发展轮廓,强有力地补充正史文献之研究,尤其像敦煌学文献、江浙文化文献、湖湘文化文献的研究等等,更能体现地方文献研究的特色。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组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

  备注

  A公共必修课程

  1000000000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13

  马列经典原著

  18

  1.00

  1

  讲座

  考试

  100000000007

  硕士学位英语课程

  108

  3.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B专业必修课程

  204050104050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1

  宗教文献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2

  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C方向必修课程

  204050104053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4

  古籍整理概论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D选修课程

  204050104055

  佛经文献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选4-17

  204050104056

  诗经与楚辞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7

  训诂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8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59

  校勘学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0

  版本目录学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1

  地方文献学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2

  湖湘文化文献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3

  《老》《庄》文献研究

  36

  2.00

  3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4

  敦煌文献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5

  词学与音乐文献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6

  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实践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7

  文献学专题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8

  戏曲目录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69

  民间文学文献研究

  36

  2.00

  2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70

  道教文献研究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204050104071

  文字与文献

  36

  2.00

  1

  面授讲课

  考试

  F必修环节

  实践环节

  2.00

  学术活动

  6-8次

  2.00

  注:必须至少修满35学分。

  六、培养环节

  1、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必须听取6场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每个研究生必须主讲一次学术讲座。学术活动占2学分。对参加学术活动进行考勤,对主讲的学术报告进行质量考核。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各计1学分,共2学分。

  3、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前,即在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