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术语(转)
LGBT—即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 gay)、双性恋者(bisexual)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总称。另外可以加上Q来表示酷儿或对其性別认同感到疑惑的人,又或者其他字母。
酷儿(Queer)-原来是英语「奇怪」的意思,具有反同性恋的意味,但在1980年代以后就改为指所有具有非主流性取向观点者(除LGBT以外,例如反对父权规范、性別二元等价值的人士)。
酷儿研究(Queer Studies)和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前者研究性取向和性別认同的综合性学科,由同志史和文学理论开始,到生物学、科学史、政治学等各范畴的运用,以检视酷儿的身份、生活、歷史和观点。酷儿理论是酷儿研究的一种分析性观点,认为性別认同和性取向並非天然,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並专注解构和挑战异性恋(以至任何身份认同)作为唯一「自然」和「正常」的情慾模式和因此而来的社会制度。
酷儿文化(Queer culture)—指的是LGBT社群共有的文化,当中的元素包括同志的文艺作品、对同志运动史的认识、对同志相关的定型的讽刺性鑑识、同志运动的符號等等。
彩虹旗-由红(生命)、橙(康復)、黄(阳光)、绿(自然)、蓝(和谐)、紫(精神)六种顏色的横条组成,是同志运动的象徵,始於1978年的三藩市骄傲游行,原来是Gilbert Baker手染而成。在同志市议员米尔克(Harvey Milk)当年年底遇刺身亡后,原来八色的旗帜需求大增,而工厂无法染出相同的顏色,再则游行委员会为了方便起见,便决定將粉红色及靛色拿掉。
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s)-是一连串自发、暴力的示威,肇始於1969年6月28日一次警方对纽约格林尼治村的石墙酒吧的突击检查。是美国同志首次对政府主导的、对性小眾制度性压迫的反抗,也被视为现代同志运动的开端。其纪念日也是很多地区「骄傲游行」(Pride parade)举办的日子。
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简称恐同症,是指对同性恋者及行为的排斥,包括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广义而言,也涵盖渲染、过分强调性別差异和性別气质,可推广至性別歧视的一环。每年5月17日有国际不再恐同日(IDAHO),期望消除人们对同性恋的恐惧。
出柜(Coming out of the closet)—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性取何和/或性別认同。
华人地区的同志术语
基—同性恋者,通常用来指男同性恋者,带贬义,另有「玻璃」、「挛」等词。九十年代起借用原形容在政治上志同道合者的「同志」一词。二零零五年李安执导电影《断背山》后,又新造了「断背」一词借代
直-异性恋者,与「挛」相对.而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指的是认同、支持同志,对同志友善的异性恋者
蕾丝边、拉子、拉拉—女同性恋者
BL(Boy‘s Love)—字面意指两个男人之间的爱。如今日本的漫画界有专门的漫画流派。其主角一般是美形的男性,內容主要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恋爱感情
C或CC—性別气质异於主流的男同性恋者
T和婆(P)—分別指偏向雄性化的女同性恋者(取意於Tomboy,意思是「男孩子气的女孩」)和偏向雌性化的女同性恋者
兔子、断袖、分桃、龙阳-中国传统对男同性恋的称呼
熊和猴-分別指比较壮硕和的纤瘦骨感的男同志
1069—形容男同性恋者之间性行为,10指的是肛交中的施予者和接受者,而69是模擬口交的动作
同性恋者在全球的状况
目前同性婚姻在全球十个国家的是合法的,包括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冰岛、西班牙、加拿大、葡萄牙、南非、阿根廷。另外在美国有部分地区及一个原住民部落、巴西及墨西哥部分地区都可实行同性婚姻。有更多的地方是承认境外的同性婚姻。
民事结合(英文:civil union),是指由法律,即民事法,所確立並保护的等同或类似婚姻的两人结合关係,主要用於为同性恋伴侣提供与异性恋伴侣相同的权利。大部份西欧国家(义大利除外)、部分南美洲国家、美国及澳洲部份地区(包括同性婚姻被公投禁止的加州)、纽西兰及以色列,都可实施民事结合。
在某些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基於实施宗教法的原因,同性性行为仍然是刑事罪行,甚至可判处死刑,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但伊朗鼓励变性)、阿富汗、也门、苏丹、毛里塔尼亚、以及尼日利亚北部。在非洲一些国家,只有男同性性行为会被追究。
深蓝-可施行同性婚姻
中蓝-可施行民事结合或非註册同居关係
浅蓝-承认外地同性婚姻
灰色-合法但无权利保障
黄色-轻罪
橙色-重罪
红色-终身监禁
棕色-死刑
同志研究参考书目(中文)
两岸三地的同志研究近年著作颇多,本书特別从三个方向选书,一个是同志运动研究在大中华地的发展歷史,並呈现两岸三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观点。另外就香港近年热议的「拗直治疗」或「走出同性恋」,亦收载了近年基督教人士对同志议题的討论作品。
? 张北川:《同性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 周华山与赵文宗:《衣柜性史:香港与英美的同志运动》,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 卡维波:《什么是酷儿?》,载於何春蕤(总编):《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儿:理论与政治专號〉》,国立中央大学性/別研究室,1998年。页32-46。
? 潘国森:《解释同性恋-反常现象报告》,次文化堂,2000年。
? 潘国森:《透视同性恋-异常行为研究》,次文化堂,2001年。
?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年。
? 谢臥龙:《霓虹国度中同志的隱现与操演》,唐山,2004年。
? 新造的人协会:《十位勇敢的儿女》,2005年。
? 赖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园男同志的情慾空间》,女书,2005年。
? 关启文:《是非、曲直──对人权、同性恋的伦理反思》,宣道出版社,2005年
? 台湾性別平等教育协会编,《拥抱玫瑰少年》,女书,2006年。
? 台湾同志諮询热线协会,《出柜停看听:同志子女必读宝典》,女书,2007年。
? 「姊妹同志」、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当辅导员遇上同志》DVD教材套, 2009年。
? 何春蕤编:《连结性:两岸三地性/別新局》,中央大学性/別研究室,2010年。
? 欧阳文风:《你的弟兄姊妹在哪里?——同性恋与华人基督教会》,香港基督徒学会2011年。
二零零五年的台湾同志游行,有大型彩虹旗扫过游行队伍的头顶。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女同学社《通色.通性—性倾向及性別身份认同通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