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全集我默默地删掉了五星——一起推导一下它是如何从悬疑跑偏为道德伦理剧的
这两天看了很多讨论,都在说普普和严良最后是死了的,为了过审才给我们看了另一个笛卡尔的故事。但是,这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剧中的“笛卡尔的故事”结局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何而死不同了,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普普和严良都应该是死了的,区别只是,版本A,普普和严良由张杀死;版本B,普普严良由朱杀死。已知为了过审不能直接表现出普和严由朱杀死,则导演应该给出一个普和严被张杀死的表象以及被朱杀死的暗示。可是不管怎样,都不应该展现出普和严没有死。第二,“笛卡尔的故事”应该是朱讲述的版本(假)与现实的版本(真),而并不是观众看到的版本(假)与现实的版本。即假的版本应该是朱用来迷惑除他以外的人的,而并应该是导演用来迷惑审片者的。如果说最后孩子们没有死,张东升也伏法了,是为了给审片者看到正能量的传递,我倒觉得大可不必。难道让普普和严良直接死在屏幕里,就不会过审吗?并且给出一些并不怎么高明的隐喻让观众按照自己心里所想去构建结局,也不该是这部作品应有的。
接下来,让我们说一说两个小朋友存在的意义。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推动剧情而死,就是重于泰山;为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而死,就是轻于鸿毛。而这部剧,它的剧情,就该是一个单纯内向懦弱的孩子的黑化史。
严良的“前传光环”注定他不会死
首先来看严良吧,因为从这个名字一出来,包括后面频繁地cue哈市,其实主创们不就是想告诉观众严良这个人身上有“前传光环”,死不了。他会在多年后长成秦昊模样,穿上帅气警服,跑到哈市破获雪人杀人案。如果主创们没有这个意思,那为啥要把好好的丁浩改成严良?意义是什么?又为啥安排一个其实真的没啥用的npc老陈?(说他没用,是因为如果最后老陈和严良都死了,那么严良这条线就真的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老陈的出现不就是帮严良走上正途的吗?难道就是给我们展现人间自有真情在?)真的,主创们,你们要没那个意思,就不要随便撩拨观众。所以严良这个角色,说他死了比没死还不合理。最后他前脚带着圣洁光环出现后脚又看老陈跳广场舞,太过矛盾,感觉主创们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作为第一女主居然下线的尿急一般也是没有第二人了
再说普普,原著中她的作用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推动朱晶晶死亡。这部分剧版做到了,尤其是普普在教室外看到穿着白色纱裙的朱晶晶唱小白船时,眼中露出的羡慕、失落和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恨意,那个地方处理地很好。第二,朱朝阳实施犯罪的帮凶和工具。这一点剧中在有限的情节内展开了一些,例如普普谎话张嘴就来而且很善于交际,帮两个直男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因为删掉了杀父杀小三等部分,普普的帮凶作用弱化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用普普与朱朝阳感情的羁绊以及普普最后的死,来展示朱朝阳的阴暗与邪恶。然而剧版,普普这部分的作用完全没有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带着原著cp滤镜,在看剧时每次听普普喊着“朝阳哥哥”,反而对严良的付出无动于衷,我都暗暗发出姨母笑。然而交流下来确实有观众没看出来普普喜欢朝阳,主创们肯定不会直接展示早恋这种事儿的,所以就姑且判断感情线被删掉了,改成纯友谊了。其实纯友谊也没关系,但问题就是,普普的结局,无论是生是死,都没意义了。如果普普生,那么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里,普普来这部剧走一遭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好像就是需要这么一个小姑娘的位置,所以她出现了,仅此而已。而如果是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她死了,可她的死,对朱朝阳内心世界展现的作用是什么呢?有人说她的死是因为朱给普严二人下了套,借刀杀人。但是回顾剧情你会发现,朱想要普严二人死,是早就产生的,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全部的计划只是一张复制卡,具体张东升会不会杀,什么时候杀,怎么杀,朱朝阳都没有计划过也没有推波助澜过。换句话说,他只是委婉地向张东升发送了一道“杀了他们吧”的信号,他根本不知道张东升会如何解读这个信号也不知道张会做什么。说白了他只是想让人死,只是想想而已。事实也如此,如果普普不是因为过敏,那么她并不会死,因为此前张东升已经放走了严良。哪怕说朱朝阳把消息透露给张东升以后又悄悄偷走了普普的药并且前面铺垫一些他知道普普对猫过敏,也算是为普普的死“出了一份力”,普普这莫名其妙的匆匆下线也合理一些。一个剧中女主角如此匆忙地领盒饭,没有再见一次朱朝阳甚至没有一句遗言,简直是对不起她的番位啊……因而普普的死,无法展现出朱朝阳的泯灭人性,她只能让张东升身上又多了一条人命。可谁关心张东升杀了谁啊?他不重要。
还有一些其他死去的角色。首先朱夫和王瑶肯定不是朱朝阳设计杀死的,因为朱父和王瑶当日出现在水产场完全是偶然。另外,朱父的死,从展现出的效果来看,完全不是朱朝阳期望的结果。鉴于剧版将朱父塑造成了人性尚存迷途知返的好爸爸,那么朱朝阳父慈子孝的计划应该只是夺回父亲以及父亲的财产。另外,关于王瑶是不是朱朝阳杀的,我想说,也不重要。王瑶和朱晶晶属于同一类,她们的死首先是应该的,合情合理的;第二在剧中她们的死法都是“激情杀人”的产物,是临时起意。而朱朝阳这个人的可怕之处应该在什么地方呢?应该在他有预谋的杀人,因而就算王瑶是朱朝阳杀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补刀而已,真的算不上什么大动作。
我非常能够理解为了过审,不能直接表现出朱朝阳手上沾满鲜血,那我们就好好的讲一个悬疑故事不好吗?朱母的自怨自艾、对孩子的控制、神经质等等,占用了大量篇幅,让人们以为展现这些部分是为了朱朝阳性格的转变做铺垫,然而他没有黑化,那这些铺垫是为了啥?就像东野圭吾的那部《魔球》写志武母亲的不幸与压抑的童年必要吗?当然必要,但必要的前提是它们是为志武的杀人及自杀做铺垫的——如果当年他的父亲遵守约定,他会在健康的家庭中长大,他不会那么拼命地练习棒球,也不会因伤病告别棒球,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想一想,如果只是写了他悲惨的童年,却没有杀人这一趴,那么这还叫什么推理悬疑了?关于张东升岳父母的死因、尤其是妻子的死因,居然直接把侦查过程略掉了,这部分我一直没明白。
总之看下来,这已经由一部悬疑犯罪片,变成了一部探讨家庭教育与未成年心理健康的片子了。片名“隐秘的角落”,由朱朝阳心中那本永远见不得光的夏日日记,变成了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点儿脏事儿,让我觉得整个风格跑偏了,所以一时之间真的很难接受。想要过审的方式有很多,这样的的改动,真的是最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