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doc

  《学前心理学》教案

  授课教师

  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

  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课时:64课时

  四、参考书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B.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M.B.加梅佐、M.B.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6、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页

  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研究对象: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三、研究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

  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类型:

  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

  分析研究(专题研究)

  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

  相关研究

  因果研究

  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

  跨文化研究

  二、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

  三、研究方法

  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

  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

  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

  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第2页

  2、一般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谈话、问卷、访问)

  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

  测验法

  作品分析法

  3、特殊方法(研究技术)

  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

  第二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习要求:

  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

  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人生第一年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萌芽的阶段。

  一、初生到满月

  新生儿期是人类一生中唯一能观察到纯正的先天本能行为表现的时期。

  (一)适应新生活

  简介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身体软弱,娇嫩,神经系统简单,功能还不完善。

  为适应人间生活逐渐产生人的心理:

  生存方式的变化:寄生——独立

  生活环境的变化:恒定舒适——变化无常(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这些无条件反射均在婴儿长到几个月时相继消失;若到时不消失,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1、无条件食物反射: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2、无条件防御反射:眨眼反射

  3、无条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

  4、返祖性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4——5个月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6个月时消失P23

  晴天时,产院的婴儿象向阳花面向太阳第3页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3——5个月消失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4个月消失

  行走反射(迈步反射),2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6个月时消失

  所举的无条件反射,前三种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后一种没有,但在人类进化历史上,可能曾经是有意义的。如抓握反射,反映了人类社会需用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无论是否有意义,都是最初学习的基础。

  无条件反射的意义:

  保证了新生儿基本的生命活动,是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

  局限性:具有刻板性,不适应变化;数量有限。(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弥补无条件反射的不足,是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新机制;

  标志着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

  健全的大脑;

  基础反射;

  条件刺激物;(出现的时间与强度)

  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4、心理的发生:

  出生即有,可追溯到胎儿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1、认识世界的开始:感觉的发生;视听的集中;

  2、人际交往的开端;产生交往需要

  二、满月到半岁(一月一变样)

  突出地表现在视听的发展,眼手协调,定向探究,开始认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起来

  会主动寻找视听目标

  婴儿早期就能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声音定向是靠两耳接收信息的时间差形成的,而小婴儿头小,两耳距小,时间差小于成人,但仍倾向于对声音进行视觉定向。

  (二)定向反射作用增加

  无条件食物、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作用减少,现时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强;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经常伸出的手可能预示其习惯用手

  只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

  大脑皮质的成熟健全

  非条件反射和已巩固的条件反射

  个体差异较大

  3-7个月的婴儿对音唇一致的人脸注视更久第4页

  1、本能的抓握:动作混乱

  无意抚摸

  无意抓握

  2、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3、手眼协调的抓握

  与坐姿有关,是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探索物体的萌芽

  (四)开始认生

  1、表现:找妈妈;摆脱生人

  2、意义: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发展的标志;

  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方面的重大变化三、半岁到周岁

  主要表现在动作更加灵活,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的巩固。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往往能说明其心理水平的发展,因为人的动作主要由高级中枢支配,其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①整体——分化

  ②上部——下部(首尾规律)

  ③中央——边缘(近远规律)

  ④大肌肉——小肌肉(大小规律)

  ⑤无意——有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坐爬站走的发展:

  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一致,是儿童从躺着的姿势解放出来的时期,是其摆脱成人怀抱的时期(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大拇指的分工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练习发音;音节清楚但无意义

  2、听懂指令

  3、用发音进行交往(前语言的交往形式)(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孩子和成人开始相互理解

  第二节1——3岁

  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幼儿完成了几大任务:学会走路、说话,使用工具,有了自我意识。

  一、动作的发展;两眼不协调,手乱动

  照视线去抓;简单的动作目的;不相干的动作;神秘的中线屏障

  三翻六坐九来爬,周岁会走叫妈妈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走头、躯干-双臂、腿-手、脚臂、腿-手、脚

  3、4个月,手弯成大钩子打破中线屏障

  针对物体,带有目的性

  开关盒子24次

  喜欢练习,只为发音愉快语调决定理解

  分离焦虑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