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夫妻”载得动几多情?
本期嘉宾主持——
一依:资深传媒人,对情感话题素有研究,可为你答疑解惑。一依邮箱:nfyiyi@163.com
一依语:
自从刘若英主演的电影《候鸟》风靡一时开始,“候鸟”这个词儿就成了新婚姻时代的一种特别称谓。在国内,“候鸟夫妻”又称“周末夫妻”,夫妻俩平时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各过各的,只在周末或节假日团聚。
“候鸟夫妻”有两种:一是因为工作、住房等诸多因素,不得已而为之;另一种则是为了体验“距离产生美感”,主动做“候鸟夫妻”。有人说,“候鸟夫妻”这种生活方式时尚新潮,既让人可以从“围城”中探出头来吸点新鲜空气,又让人同时拥有单身的自由和家庭生活的踏实。有人说,“候鸟夫妻”是滋生婚外恋的温床,背离婚姻的本质,不符合人性的选择……对此,你怎么看?
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候鸟夫妻”认为偶可一试、非常有趣的占32%;认为益处良多的占24%,认为弊多利少的占12%。可见人们逐渐接受“候鸟夫妻”这种生活方式。
1
半糖夫妻,新鲜快乐
受访者:小黑,男 年龄:30岁 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
“半糖夫妻”,对爱坚持“半糖主义”,不用天天黏在一起。小黑夫妇就属于“半糖夫妻”,他们对目前“5+2”的生活模式,即5个工作日各自单过,双休日相聚的日子比较满意。
他的观点:候鸟式夫妻生活是一种时尚,它让爱情更加新鲜灵动。
我们做“候鸟夫妻”3年了,客观原因是:我和妻子虽同城工作,但一个城北一个城南,蜗居又安在了市郊,每天在路上就要4个小时。刚结婚时,我们每天赶回家,但没多久就觉得这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筋疲力尽的生活很没有质量。
主观原因呢?我属于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如果结了婚就天天黏在一起,很怕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过久了,消磨掉彼此的情感,产生婚姻怠倦感。适当保持距离,也许有利于爱情保鲜,婚姻长久。
鉴于这些原因,我和妻子商量在各自工作单位的附近租了房,平时当快乐的“单身汉”,周末、节假日享受浓情蜜意的夫妻生活。就这样一晃3年过去,不天天腻在一起的“半糖夫妻”,细想起来真有不少好处。
好处之一,感觉感情更浓,更浪漫了。每周不能相聚的那5天,我们就通过MSN、QQ、短信等,方便时随时问候几句,关心一下彼此的情况。晚上自然是要煲电话粥的,讲讲一天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叙叙相思情。周末相聚我们彼此都很期待,除非有急事,一般我是不会在周末加班或应酬的,下了班飞奔一般往家赶,到了家,两人一见面就紧紧地相拥,像分别了半个世纪那么漫长。双休日是我俩最甜蜜的时光,宅在家里看碟,到附近郊游,我牵着妻子的手,漫步在郊外芳草青青的园林,恍若还像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
我以前是个不太懂得浪漫的人,谈恋爱时,就因为不知道情人节送巧克力和不记得相识纪念日等,而遭到女友(现在的妻子)的“痛扁”。但“聚也匆匆”的生活,让我学会了浪漫。比如去年情人节,我快递给妻子一种叶子像心形的“爱之蔓”,也称“心心相印”的盆景,外加两盒意大利巧克力,还自己做了一个独特的祝福卡片,上面贴着我俩的“大头贴”,带给妻子意外惊喜,她在QQ上发来“飞吻”“拥抱”“激动”等一大堆表情,说女伴们忌妒她忌妒得不得了。
好处之二,减少了摩擦,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和自由。我喜欢和朋友一起踢球、玩“三国杀”等,还喜欢跟哥们儿一起神聊闲侃,把酒论英雄。刚结婚那阵子,朋友打电话找我出去多了,妻子就会不乐意,有时正玩到兴头上,接到妻子的催促电话,也只能赶紧“退场”,如果回来晚了或喝高了点,便有被妻子训斥数落的“惨相”,感觉多少有点失去自由的味道。但自从我们做了“周末夫妻”,各自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就不一样了,我可以跟朋友聊天、打牌、泡吧到深夜,不必出门时请示,回来时报告。比如最近看世界杯,我都是跟几个球迷哥们儿到酒吧去看,可以很爽地看到半夜,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网球、羽毛球等双打运动员,搭档之间平时很少来往,在一起吃饭都很少,就是怕生活中来往多了产生摩擦,影响到配合。夫妻之间也是这样,要适度保持距离,才能和睦幸福。
2
听起来很美
受访者:汤老师,女 年龄37岁 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老师
汤老师看上去文弱娇小,但她却是少有的能干女人,在家里换门锁、修马桶样样能行,用她的话说,这都是被逼无奈。过了6年牛郎织女生活的她直言,“候鸟夫妻”听起来很美,风筝放出去了,谁又能保证收回来呢?
她的观点:“候鸟夫妻”,危机四伏,尤其是会让小三乘虚而入。
我和老公属于一见钟情,婚后老公对我呵护有加,日子过得虽平常但也有滋有味。可这种平静生活在女儿3岁时被打破了,老公被调到另一个城市去做区域销售代表,我们只能无奈地做起了“候鸟夫妻”。
牛郎织女的日子,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老公走后,女儿平时待在我父母家里。我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下了班心急火燎地往家赶,我怕回到那个冷冷清清只有一个人的家。以前我都是枕在丈夫的臂弯里睡觉,一个人时怎么都难以入睡。我们小区治安不好,时不时有小偷光顾,这让我担惊受怕更睡不着,没多久就患上了神经衰弱,要靠安眠药入睡,白天靠咖啡提神。至于遇到事情时的无助那就更多了,比如有个星期天,突然家里的电路出问题了,我打了N个电话才有人上门,电路还没搞好,水龙头又渗水了,我拿了扳手去拧,结果不得要领,扳手掉下来正好砸在脚上,一屁股坐在地上,委屈得直哭。
起初的两三年里,老公非常在意我们这个家。会通过视屏跟女儿联络感情,每天晚上都要给我打电话,遇上我心情不好、孤独感强烈时,他为了劝慰我,不知不觉地会打完一块电池。他每个月至少回来一次,每次回来都给我和孩子买一大堆礼物。在家时,老公就拼命地干活,做饭、洗衣服,修这里,整那里,恨不得把所有的活都做完。每次走的时候,车来接他,他都会习惯性地对司机说“稍等几分钟”,他不是在忙着给我们炖排骨,就是忙着在写纸条,纸条上写冰柜里有什么东西要快点吃呀,晚上睡觉的注意事项呀。
说实话,那时候,聚少离多的日子虽说孤独无助,但因有了丈夫的牵挂体贴,感觉还是挺温馨的。但前两年,女儿上学后就起了变化。先是老公的电话打得没那么勤了,说话的口气也少了许多关切和热情。回家也没那么勤了,说要加班、出差。回到家也没那么勤快了,不是闷头大睡,就是泡在网上玩游戏。感觉更糟糕的是,夫妻生活也不协调了,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他对我的解释是,工作压力太大,太疲劳了,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为了验证我的感觉,我请了几天年休假,给老公来了个突然袭击。到了他的住处,门虚掩着,推开门,见一女孩正在给老公叠衣服,我在老公他们集体聚会的照片上见过这女孩,是前两年聘到公司的大学生。女孩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表情很不自然,匆匆打个招呼就要走,这时老公提着大包小包吃的回来了……当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时,老公给我解释说,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也很动情地跟老公说:“我爱你,爱这个家,我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我不希望发生什么变故。”事后有一段时间,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老公还跟公司打了报告要求调回。可惜好景不长,至今我们还在冷战,但这个家要想挽回已经很难了。
我想说,尽量不要选择做“候鸟夫妻”,小三很容易乘虚而入,毕竟你不能要求男人个个都是“柳下惠”。
/专/家/观/点
“候鸟夫妻”
会成为一种趋势
专家:姚华松,男,32岁,湖北黄冈人,人文地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社会地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姚博士,网名“老姚”,是广东知名网友。曾与汪帅(网民对广东省委书记的尊称)面对面“灌水拍砖”。姚博士研究的人文地理专业,跟本期的话题有关联,因为城市的“扩张”,区域的发展,会引发“候鸟夫妻”现象。
一依:你怎么看“候鸟夫妻”现象?
姚博士:中国正在经历和发生深刻的社会转型,传统价值观、家庭观、婚姻观正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脸”,新的类似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开始呈现。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后现代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主张个人实现的价值观越来越占上风,女性的自我实现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夫妻尊重对方诉求的满足成为趋势。比如,最近针对美国模范夫妻戈尔夫妇的离婚,知名的家庭研究专家斯蒂芬妮·库兹教授就指出:“这是个新的时代,传统的夫唱妇随的婚姻形式已不能满足男女双方对婚姻的期待。让家庭成为男女双方自我实现的载体,夫妻才能最终携手终老。”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候鸟夫妻”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它会成为一种趋势。
“候鸟夫妻”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版图越来越大,为夫妻工作地点从集聚性走向分散性提供了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传统的包分配,配偶可安排在对方单位的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历史,这使得夫妻工作地点的同域性减少,不得不做“候鸟夫妻”。
一依: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是男女关系,最近的也是男女关系。你觉得夫妻间怎样的距离合适?需不需要用“候鸟夫妻”这种方式来保持距离?
姚博士:夫妻之间没有标准的所谓“合适的距离”,而是因人而异,就像植物有其“生态位”(最适合其生长和发育的生长环境),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生物钟”一样,只有适合你的特定的距离。
选择“候鸟夫妻”这种方式来保持距离,太刻意了吧,往往太刻意的东西,反而事与愿违。有人曾说:“婚姻中,制造距离永远是手段,追求幸福才是婚姻的最终目的。”
一依:你认为“候鸟夫妻”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该怎么预防?
姚博士:我觉得首先是孤独,有人说孤独是隐形杀手。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上班是身体压力,下班是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爱人不在身边,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那种孤独和寂寞是无法言说的。怎么排解?我个人的经验是,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可以一起吃饭、聊天、玩乐。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我的减压方式是每天下午打篮球。
其次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感情下滑,相互猜疑,第三者插足等。我觉得“候鸟夫妻”要特别注重沟通和联络感情,双方可协商找到适合彼此沟通的方式,如每天打几个电话,方便时网上聊聊彼此开心和不开心的事。
一旦出现了问题,夫妻应当坐下来,面对面交流、沟通。也可通过一些媒介分享其他同类家庭的经验做法,如情感网站、QQ群,提高家庭危机处理能力。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容易造成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夫妻应当注意给孩子完整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不能只顾自己,不考虑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