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1949年12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是于1940年12月30日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诞生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撤出延安以后,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在北平播音,使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呼号,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试播中国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英语简称CCTV试播)。

      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78年企业化管理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1978年财政部转批《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社要求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同年12月,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从此,“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闻单位性质和特点的代名词。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我国电视事业开始复苏。同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引进第一部海外TV版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由卡西欧公司“免费赠与”,条件是捆绑播放卡西欧电子表广告。这是新中国电视节目上第一个广告,同时也第一次将免费提供节目带广告的模式引进中央电视台。

      1979年广告市场重开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了商业性广告,刊登了天津牙膏厂的“蓝天”牙膏广告,成为新中国建立后大陆第一个报纸广告。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参桂养容酒”广告,这是中国最早的国内电视广告。

      1979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同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方法。

      197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创办第一张子报《市场报》,是中国大陆第一张经济类报纸,也是首家彩色印刷的报纸。

      1980年译制片

      1980年1月,《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赴美参加国际政治与大众传播的学术讨论会,并为会议作总结;9月,安岗访问美国《华尔街日报》等报业集团,这是中国主流报界权威人士最早全面了解西方报业集团。

      1980年2月15日,新中国第一张晚报《羊城晚报》复刊。

      1980年5月,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美国大型科幻系列片《大西洋底来的人》,掀起收视狂潮。同年,译制电影《佐罗》上映。

      1980年5月,《半月谈》创刊。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家时事政策性刊物,《半月谈》深深地打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烙印。

      1980年8月30日,建国以来首届(1979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在北京揭晓。评出好新闻31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25篇。此后发展成中国新闻奖。

      1981年《读者》《星期刊》

      1981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创办《星期刊》,开中国新闻界星期刊、周末版之先河。

      1981年3月,《读者文摘》创刊,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和运作,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大刊,也创造了期发行量过千万的中国期刊业奇迹。随着影响的迅速扩大,《读者文摘》因与美国《读者文摘》重名,引发了一场官司,最终被迫于1993年更名为《读者》。

      1982年受众意识

      1982年6月~8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做了首次大规模新闻受众调查,同年11月,《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提出“我们的报纸决不是专办给领导同志看的”。受众意识在国内传媒界萌动。

      1982年10月5日,中国第一次在国内进行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试验取得成功。

      1983年央视春晚

      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亮相荧屏,从此,看央视春晚和吃饺子、放鞭炮一起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年的“保留节目”。

      1983年,我国第一个电视节目市场--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交流网成立。当时的交易方式虽然还是原始的物物交换,但中国电视人的市场观念却是从这里起步的。

      1983年,财政部对中央大报实行利改税,税后利润全部留报社支配,为报社的发展安上了发动机。

      1983年,《中国青年报》期发数280万、《工人日报》222万、《光明日报》120万、《文汇报》170万,同年《经济日报》创刊,发行量起点即有百万之巨。中央大报在发行上达到巅峰时期。

      1984年第一条远程汉字电脑终端通讯电路

      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创刊,标志着周末版的市场开发由专门的版面转向专门的报纸。

      1984年7月1日,《今晚报》创刊,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北京晚报》呈齐头并进之势。

      1984年7月4日~9日,中国记协组织召开了“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性报纸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同年,国内各报纷纷采取面向社会招聘采编人员的形式,扩大办报队伍。

      1984年,新华社第一条远程汉字电脑终端通讯电路(北京——郑州)试验成功。

      1985年自办发行

      1985年,《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引起中国报业的连锁反应。其后的几十年,地方报纸有数百家由邮局代发改为自办发行,对中国报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1985年,默多克首次访华,与广播电影电视部达成合作意向。其后一个时期,中央电视台每周末播出一部由默多克的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提供的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生产的故事片。

      1985年,我国开始把广播电视业列入第三产业进行统计。

      1985年,《民主与法制》发表的《二十年"疯女"之谜》(1983年第一期)引发中国第一起新闻官司,当事记者领刑。

      1986年

      1986年2月20日,中国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6年,《中国日报》与英国报业大王马克斯韦尔合作,《中国日报》欧洲版在伦敦创刊。这是中国报界与西方报界合作办报的最早尝试。

      1987年告别铅与火

      1987年1月1日,《广州日报》在地方报纸中率先扩为对开8版,触发了全国报纸的扩版潮,直接导致了“厚报时代”的来临。

      1987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正式成立,媒体管理也进入专业化归口管理时代。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印刷厂的激光照排车间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同年12月2日,《经济日报》在国内第一次用国产激光照排排版成功,“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真正变为现实。

      1987年,国家科委将“新闻事业”和“广电事业”纳入“中国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标志着国家对新闻传播业产业属性的认可。

      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1988年《红高粱》

      1988年2月23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熊奖,西方对中国电影第一次刮目相看,这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崛起的标志。持反对意见者则指出,西方对当代中国的偏见和敌对也由此开始,因为影片中充满了勾心斗角的“术”,而非“大道”。

      1988年2月,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规定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

      1988年3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了《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正式规定报社等出版实体可以兼营广告,可以利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律、卫生、生活等方面的信息,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报业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1988年,国内第一家试行招标承包经营的报纸--吉林《北方信息报》进行招标竞争答辩。

      1989年名人广告

      1989年,国家工商局发出《关于核发广告经营许可证的通知》。

      1989年,李默然拍“三九胃泰”广告,开新中国名人广告先河,也由此引发了第一场关于名人广告的大争论。

      1990年《渴望》

      199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是新中国首部报纸管理法规。

      1990年4月18日,首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有线电视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制造了第一轮本土电视剧引发的收视高潮。在将中国第一代电视明星推向前台的同时,晚间黄金时段的概念也首次浮现。

      1991年范长江新闻奖

      1991年,范长江新闻奖设立,后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是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1991年,报纸扩版增期成为潮流,本年全国共有300家周末版、月末版。

      1992年中国质量万里行

      1992年1月~6月,由《人民日报》经济部发起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全国产生轰动,成为舆论监督假冒伪劣产品与有关企业的集中报道战役。

      1992年5月28日,中国期刊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期刊出版业经过改革开放后热浪般的发展,进入了要求行业规范、行业凝聚的渐趋成熟阶段。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归属第三产业,并且指出“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也是指导我国媒介产业化的重要政策依据之一。

      1992年9月,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

      1992年10月,我国第一个卫星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开播。卫星台使得历来由中央电视台独家垄断的资源可以被地方台分享。各地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从此开始。

      1992年,北京报摊零售扩大,全市范围推行专用售报车,地铁出现报摊,相应出现周末版大战。

      1993年《东方时空》

      1993年3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支持宣传文化事业的通知》,决定对出版业只征收增值税,不再征收营业税。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开辟中国新闻评论类节目先河。其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相继创办,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1993年8月,《时尚》创刊,开启了时尚消费类杂志新时代。

      1993年12月6日,我国第一份电子报纸《杭州日报·下午版》诞生,在全国率先采用电脑及通讯载体发行报纸内容及要目索引。电子报纸的出现意味着报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新闻信息从此以更快的速度传向受众。

      1994年因特网

      1994年1月,《北京青年报》与《粤港企业家报》合办《粤港企业家星期刊》,这是国内最早的异地联合办报,而且是以零售市场为目标,3月终止合作。

      1994年2月,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打响了媒体资本运作的第一枪。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1994年4月,世界上第一种中文网络电子期刊《华夏文摘》出版,标志着中文网络电子期刊的诞生。 

      1994年5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的通知》,在政策上为传媒集团化开辟了道路。

      1995年《大话西游》

      1995年1月12日,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神州学人》每周五以电子邮件形态将内容送上因特网。

      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出台实施。

      199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报纸质量管理标准》。

      1995年5月15日,瀛海威成立,开始向中国人启蒙何谓Internet。同年9月30日,在一台48690MHz电脑上,中国第一台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络服务器开始运行。如今,瀛海威已然不在,但“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宣传口号让人无法忘记。

      1995年8月,电影《大话西游》在国内播出,引发了长达数年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经典对话。周星驰系列搞笑电影开始被大陆观众追捧。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国际互联网,不仅标志着中国国内第一家日报上网发行,也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

      1995年,北京新闻界编辑记者兴起“换笔”热,电脑成为报社新装备。

      1995年,全国出现新闻纸荒,由上年的4300元/吨升至5000多元/吨,黑市价高达7000元/吨。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

      1996年1月15日,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告成立,中国传媒业自此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发挥了集团化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启播,短短几年由一家蹩脚的“娱乐电视台”,逐渐成长为颇具公信力的商业电视媒体,并以其独具特色的运作模式、“三名”战略等成为国内电视媒体竞相模仿的典范。

      1996年8月,“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

      1997年治散治滥

      1997年,全国新闻出版单位开始治散治滥,部分内部报刊停办、部分转化为内部资料,一些公开发行的报刊被关停并转。

      1997年12月20日,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上映,在取得3000万元票房佳绩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贺岁电影的纪元。

      1998年搜狐、新浪成立

      199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文件,并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公布全国百种(102种)重点社科类期刊名单。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职能部门首次对全国社科类期刊的权威性评定。

      1998年2月15日,国内第一家全中文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时英文名SOHOO,效仿YAHOO)成立。同年11月30日,国内首家引进国际高科技风险资金的四通利方公司宣布,将与海外华人互联网站企业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建立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10年后,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已经成为中国媒体市场上的一方诸侯。

      1998年4月,《财经》创刊,开启了中国财经媒体细分市场的时代。

      1998年,报业集团试点范围扩大至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之后范围继续扩大。

      1999年腾讯QQ

      1999年2月10日,腾讯公司正式推出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经过9年的发展,“企鹅”由最初的ICQ模仿者成长为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老大”。

      1999年5月,《江苏商报》以当时南京报业的最低价2角/份,打进南京早报市场,点燃南京报业价格战的导火索。同年9月起,同处一城的《江南时报》、《现代快报》、《每日侨报》、《南京日报》参与"混战",直至2001年才终止。

      1999年6月9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

      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成为纳斯达克第一支中国概念股,揭开了“中国概念股”进军世界资本市场的帷幕。

      1999年11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开始报刊业结构的综合治理。

      2000年百度成立

      2000年1月1日,百度成立,之后迅速占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0年4月13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网易、搜狐紧随其后。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由顶峰走向破裂。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党的中央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2001年集团

      2001年1月4日,国内首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歌华有线上市发行,筹资12.4亿元。

      2001年4月,《惠州晚报》成为全国首家进入破产程序的报纸。

      2001年7月,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推出其代理的海外网络游戏《传奇》。该游戏吸引大批玩家,开创了国内网络游戏的传奇,中国的网游由此进入黄金发展期,单机版游戏市场日渐萎缩。

      200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升格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加,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

      2001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若干意见》,提出要从组织结构调整入手,积极推进文化行业集团化建设,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文化集团,实行多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市场整合力度,迅速提高文化企事业的竞争力。同年4月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5月北京市广电集团、12月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相继挂牌成立。到2002年初,全国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72家,其中报业集团38家、出版集团10家、发行集团5家、广电集团12家、电影集团5家。

      2001年10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美国新闻集团持股38%的凤凰卫视中文台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线网络,带有外资背景的电视频道首次在中国大陆落地。两个月后,STAR集团的星空卫视获准在广东地区落地。

      2002年家庭期刊集团

      2002年1月,手机短信拜年火爆。据统计,春节期间共有70万条短信从手机中发出。

      2002年1月25日,我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成立,标志着我国期刊业步入集约化经营的集团化阶段。

      2003年《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强烈反响。同年8月1日,收容制度被废止。“孙志刚案”成为我国媒体监督互动及对舆论良好传播的成功范例。

      2003年5月,分众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中国户外电视广告网络的创建者,分众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媒体市场走向分众化。

      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开始了新闻立台的回归。

      2003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在坚持主管主办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管办分离,让党政部门退出报刊经营活动,解决利用职权摊派发行。

      2003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出版的《新京报》诞生,是国内首次由两大报业集团跨地域合作出版的综合性日报。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于2003年末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4年北青传媒上市

      2004年7月18日,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

      2004年11月15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北京青年报社跨区域联合创办《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第一张跨地区、跨媒体的全国性财经日报。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香港上市第一股。

      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中国数字电视元年。在这一年,商家开始大规模推出数字概念的产品,许多展会、论坛围绕数字电视展开。然而,喧闹过去后,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性的问题依然顽固存在,被业界期望的“大发展”并未出现。

      2005年《超级女声》

      2005年4月18日,《中国保险报》整体转企改制,成为我国首家整体实行股份制的新闻机构。

      2005年5月,上海文广拿到国内首张IPTV牌照。传统电视机对视频的接收垄断状况被打破,新媒体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2005年8月26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唱响全国,由此拉开全国选秀节目热潮。

      2005年9月8日,新浪网推出博客Web2.0版,力推名人博客,并在20多天后联合多家网站、平面媒体举办博客大赛,博客开始真正由"寡人"变成大众,2005年由此被称为博客元年。 

      2005年10月,全国20多家报社的总编发布《南京宣言》,呼吁报界联合,改变报纸为门户网站“打工”的地位。同年底,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率先提出“报业寒冬论”,引发热烈讨论。

      2005年11月7日,搜狐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赞助类别。

      2006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006年1月,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视频在网络窜红,引发网络恶搞狂潮。

      2006年4月5日,在《读者》创刊25周年之际,该刊4月的发行量达到了1003万册,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

      2006年4月14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电子报,试验无纸化阅读。

      2006年9月7日,《天津日报》成为我国首份进入“卫星报”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39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可以在当地通过自动售报机即时购买到当日出版的《天津日报》。

      2006年10月18日,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借壳上市,之后华闻控股、新华文轩、粤传媒纷纷登陆海内外的资本市场,传媒再度燃起上市之火。

      2006年11月16日,中新社与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合作在法国正式出版了法文版的《中国》杂志。这是首次由国外知名媒体集团独家出版专门介绍中国的期刊。

      2006年,中国大中城市开始逐步在市内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电视。同年,中国车载电视销售量达到18.8万台。

      2007年

      “纸馅包子”“周老虎”辽宁出版集团上市

      2007年5月,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世界期刊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也是第二次在亚洲国家举行。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纸做的包子》被证明是记者编造的假新闻,引发关于诚信的大讨论。

      2007年9月3日,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TOM在线按照私有化计划,从香港创业板退市,并于美国时间9月6日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首家实施退市计划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2007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透露,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全面改革的一部分,中国已经完全放开地方报纸、出版集团的国内外上市。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出现重大突破。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各大论坛出现大量帖子质疑虎照真实性。在网络舆论的直接推动下,2008年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华南虎照片系假虎照。

      2007年11月27日,《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在北京地铁内免费派发,成为京城首份地铁报。

      2007年12月6日,《新闻联播》以“以老带新”方式连续几天换上四位年轻主播,这是《新闻联播》10年来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启用新人。

      2007年12月21日,国内出版传媒第一股——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该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传媒整体上市实现破冰之旅。

      2008年

      艳照门地震报道

      新闻出版业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确定

      2008年1月28日,香港艳照门事件在各大论坛浮现,并迅速酿成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网络丑闻。在对此次事件的反思中,对媒体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拷问以及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碰撞成为焦点。

      2008年1月31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规定》开始生效。包括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及搜索引擎在内的众多IT企业将受此影响。

      2008年4月17日,因女白领姜岩之死催生的“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尽管此前有“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等网络暴力事件,但真正进入司法程序的,这还是第一例。如何引导、规范及正确利用网络开始正式被各方关注。

      200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高清综合频道正式开播,中国电视全面进入高清时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媒体快速充分公开信息,从本质意义上将人的生命置于最高价值地位,并且体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的合力。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不仅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也带来了突发新闻报道观念和实践上的变革。

      2008年5月,新闻出版业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确定。未来三年内,在图书出版方面,要完成158家中央在京出版社、103家高校出版社以及7家地方出版集团的改革。在新闻领域,"报刊的改革要分三步走",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非时政类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力争三年建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和企业重组,在中国培育出数家年销售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2008年6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国国家主席首次直接参与网络聊天活动,表明中国政府开始正式认可互联网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互联网正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新的一极。

      2008年9月,“三鹿门”事件将幕后的百度推到了风口浪尖,由此引发的互联网诚信危机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