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镇痛系统应用于胸腔镜肺切除术后疼痛管理的回顾性大样本队列研究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是临床最常用的术后镇痛管理模式之一[]。目前有2种镇痛泵类型:传统镇痛泵(机械镇痛泵)和无线镇痛泵(可经无线网络远程监控的电子镇痛泵)。传统机械镇痛泵由患者术后带回病房,当出现镇痛相关问题时,由病房护士呼叫麻醉科,或是由麻醉科专人随访镇痛情况,其问题是断点式的管理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也无法准确和连续监控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时,传统管理模式下病房护士倾向于夹闭镇痛泵,若随后未及时开启又有可能引起镇痛不全[]。无线镇痛管理系统是利用无线网络(如Wifi或移动网络)远程监控镇痛泵运行情况的一种镇痛管理手段[],实时将镇痛泵运行数据包括运行速度、按压给药次数、镇痛泵有无阻塞关闭等参数发送至中央工作站,随访人员或患者通过手持式iPad获取患者使用镇痛泵的数据,包括药物输注量和速度、镇痛泵按压次数、是否正常运行等。当出现异常数据,随访人员可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相关不良反应等评估,记录上传相应数据,并在中央端进行汇总,这有利于疼痛服务小组及时收到和处理反馈信息,有助于实现疼痛管理的精细化[]。但这种模式是否安全有效、能否使患者获益、是否有潜在的管理不便以及对麻醉护理人力资源占用等问题尚缺乏文献报道。本研究回顾了患者在胸腔镜手术后使用PCIA镇痛泵的结果,比较了无线镇痛系统与传统镇痛管理模式应用于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无线镇痛系统是否可以更早发现镇痛泵运行问题,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不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Ⅲ 级;年龄18~75岁;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并且术后采用PCIA的病例;术后镇痛随访数据记录完整。排除标准:术后48 h内二次手术;术后直接带气管导管回ICU继续呼吸机治疗;术中中转开胸;同期双侧胸部手术;食管三切口手术;胸腔镜下纵隔手术患者。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信息系统中登记的所有实施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并选择使用了术后PCIA镇痛的患者。

  按照使用的镇痛泵类型不同,分为无线镇痛泵组(ZZB-150型号,爱朋医疗,江苏)和传统镇痛泵组(WZ-6523C-4型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广东)。两种镇痛泵除了模式不同,其采用的镇痛药物配方、浓度和术中麻醉镇痛管理方法都遵循本中心的麻醉常规。

  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和术后镇痛方案均遵循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科麻醉质量管理规范中的标准操作规程。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开放外周静脉补液,根据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是否使用椎旁神经阻滞并记录,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经口插入双腔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测定中心静脉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患者术后入麻醉恢复室拔管,在麻醉恢复室观察至少1 h,并且患者完全清醒,Steward评分6分[],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80 mm Hg,酸碱平衡,电解质正常,方可送回病房或术后ICU进一步观察和治疗。术毕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根据不同患者需求,以及不同麻醉医师的用药习惯,遵循多模式镇痛原则[]。

  麻醉后随访为专人随访,常规于术后1 d、2 d,8:00~15:00进行床旁访视,对患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 和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评分[] 。NRS评分为0分:咳嗽时无痛;1分:咳嗽时疼痛;2分:深呼吸时疼痛,而安静时无痛;3分:静息状态下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当NRS评分≥4分,给予舒芬太尼5 μg或曲马多100 mg补救。PONV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0分表示无恶心呕吐,10分难以忍受的最严重的恶心呕吐(1~4分为轻度,5~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当PONV评分>4分时,给予药物干预或者调整镇痛泵速度等措施。无线镇痛泵组,系统还会自动根据远程监控镇痛泵运行情况,对特殊情况报警,如镇痛泵意外停止运行、显示镇痛泵按压次数≥4次,术后随访小组成员到患者床旁评估疼痛强度和PONV不良反应,并反馈给当值医生或主麻醉医师,由其决定是否给予镇痛补救,或给予止吐药等措施。

  主要研究变量:术后48 h内镇痛不全的发生率。镇痛不全定义为静息状态下NRS评分≥4分[],术后48 h内只要随访NRS评分≥4分,就及时给予补救干预和登记入信息系统。次要研究变量: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 48 h随访时镇痛泵输注完成率、术后48 h无线镇痛泵按压次数患者比例。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时间点的评分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已通过上海市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IS22018。

  共筛选了63910例患者,排除二次手术450例、术毕直接带管回ICU继续呼吸治疗670例、中转开胸240例、同期双侧胸部手术729例、食管三切口手术1 733例、胸腔镜纵隔手术657例。最后纳入分析59431例,其中无线镇痛泵组17 209例,传统镇痛泵组42 222例。

  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胸腔镜下单孔肺切除手术占比、胸腔镜下多孔肺切除手术占比、胸腔引流管数量(1根/2根)、术后带管时间、平均手术时间、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

  无线镇痛泵组与传统镇痛泵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比较见。无线镇痛泵组术后48 h内镇痛不全(即NRS评分≥4分)发生率为3.75%,显著低于传统镇痛泵组(4.98%,P<0.05);细分两组术后镇痛NRS评分分布结果显示:无线镇痛泵组NRS评分>4分时的占比为0.17%,显著低于传统镇痛泵组的0.77%(P<0.01);无线镇痛泵组NRS评分=4分时的占比为3.58%,显著低于传统镇痛泵组的4.21%(P<0.05);无线镇痛泵组和传统镇痛泵组整体镇痛良好率(NRS≤3分)分别为96.10%、94.90%。

  无线镇痛泵组和传统镇痛泵组术后PONV评分结果见。无线镇痛泵组PONV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镇痛泵组(13.60% vs. 16.70%,P<0.05);PONV评分分布比较:无线镇痛泵组PONV评分5~6分和7~10分的占比为3.91%和1.53%,显著低于传统镇痛泵组的4.13%和8.17%(P均<0.05);无线镇痛泵组PONV评分=0分的占比为86.50%,传统镇痛泵组为83.30%(P<0.05)。无线镇痛泵组48 h输注完成率显著高于传统镇痛泵组(83.40% vs. 71.90%,P<0.001);见。

  经无线镇痛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患者术后48 h无线镇痛泵按压次数0~5次占比95.40%,6~10次占比2.91%,11~20次占比1.69%。而传统机械镇痛泵不能及时获得这方面的数据。

  回顾我院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治疗效果后,我们发现无线镇痛泵系统可安全有效地用于PCIA的管理。和传统镇痛泵比较,无线镇痛管理系统具有安全可行,可控性强,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及时、精准、个体化管理,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

  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使术后疼痛管理较精准。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可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实时上传至中央控制系统,自动生成电子记录单,方便医护人员随时查看和集中管理,对异常信息可重点提示,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实现对患者术后镇痛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实时追踪。术后疼痛管理更加有效、及时[],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所有数据可自动记录保存,数据真实、规范、有效,便于术后镇痛管理临床研究的统计和分析,电子记录单标准规范、工整清晰,患者镇痛信息客观全面,所以研究方法是可靠的,结果是可信的。围术期镇痛方案遵循我院的常规管理,术后随访工作定人定点开展,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保了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无线镇痛系统通过镇痛终端发射无线信号给镇痛管理基站,将镇痛泵与无线镇痛终端相连,在个性化调节电子泵设定的参数下进行持续或间断性的精密给药,以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水平,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相比传统镇痛泵医患分散、管理不便、信息沟通断点等,无线镇痛泵的智能化监控系统比传统镇痛泵拥有更加优化的无法比拟的精准度,其信息储存无纸化,完善了临床数据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为麻醉科质量控制和科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无线远程镇痛泵系统可优化术后疼痛管理效果。心胸外科术后镇痛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本研究中,术后镇痛不全(NRS≥4分)以及较为严重的PONV(PONV评分≥5分)的患者占比,无线镇痛泵组比传统镇痛泵更低,这与张新科等[]的回顾性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认为患者自控镇痛采用无线智能镇痛,能更好地缓解疼痛并能改善疼痛带来的焦虑不适等症状[],具有远程监控、智能报警、智能分析和评估为一体等优势,且可以自动记录患者镇痛信息和保留关键信息,比如某一时间术后引起的剧烈疼痛,患者短时间不间断使用PCIA按键等信息。麻醉医生可及时发现通过远程系统及时返送中央基站的患者信息,然后到患者床旁进行必要的疼痛干预措施[]。这样也可以避免患者未及时告知病房护士,从而疼痛时间延长造成的身心不适等症状。

  2015年,我院麻醉科引进无线环境下的无线镇痛泵,术后镇痛中观察了无线镇痛泵模式的疗效,认为其可以实现类似于虚拟无痛病房的集中管理模式,相较传统镇痛泵的去中心化管理模式有一定优势。术后患者分散在不同病区住院病房内,与医务人员没有直接或及时的联系,如果患者未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就会影响镇痛效果。实践证明,无线镇痛泵系统显著降低了患者术后中度及重度疼痛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在术后镇痛的48 h内降低了患者镇痛不全以及术后PONV率。

  应用无线远程镇痛泵监控系统可实现个性化镇痛方案、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管理满意度。本研究中术后镇痛不全发生率、PONV发生率、镇痛泵48 h输注完成率等,无线PCIA均优于传统PCIA。相比传统镇痛模式,采用无线镇痛方式后镇痛不全发生率从4.98%下降至3.75%;PONV发生率从16.70%下降至13.60%,而镇痛药物输注完成率从71.90%提升至83.40%,提示无线镇痛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充分显示了无线镇痛管理的优势[]。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及时收集和共享信息的能力。在无线环境下,将带有移动终端与安装有信息控制系统的中央计算机服务器连接,实现了远程监控,在中央服务器上,可通过远程获取患者术后使用PCIA的次数、加药剂量,必要时予以镇痛干预,及时接收因短时间频繁触及PCIA患者的信息。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术后48 h无线自控静脉镇痛泵按压次数0~5次、6~10次、11~20次患者比例,可以了解哪些患者更加需要关注术后镇痛,可能为今后改进镇痛方案、制定新的镇痛配方、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无线镇痛模式有助于增强术后疼痛的动态管理。与传统机械镇痛泵相比,个性化调整剂量,远程管理患者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并可主动进行镇痛补救[],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报警,及时处理,安全性高[]。同时可能也提高了医患沟通效率,让患者感受到需求能够被及时关注和处理,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只是针对特定时间段临床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结论可能也只适合于该时间段,如要得出更有力的证据,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佐证。(2)本研究未进行患者特征资料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可能造成两组患者在某些方面存在潜在的偏倚,但研究中患者选择使用何种镇痛泵并无特别的规定或规律,且在分析患者部分特征数据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由于样本量大,其结果依然有参考价值。(3)本研究为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只关注了两种不同镇痛泵对术后镇痛不全的影响,实际上临床可能还有很多其他潜在因素会造成术后镇痛不全,但由于很难一一追溯和进行分类,所以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外在原因对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完成率的影响也未纳入分析,要明确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

  综上所述,无线镇痛信息系统的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围术期镇痛治疗的有效性,可降低术后镇痛不全以及PONV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能够记录镇痛泵运行的状况,可能有助于提高围术期镇痛管理的精确性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无线镇痛信息系统未来临床应用中可能还会有新的问题和挑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不断优化和改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舒适的麻醉镇痛手段。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郭嘉琪、苗青负责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郭嘉琪、张芸芸负责数据收集和整理;吴镜湘负责论文设计、审阅;张晓峰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吴镜湘、陈旭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