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在春冬季流行期,可占同期病例的90%。近20年来,卫生部通过加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补种等措施,而使婴幼儿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成人的发病率却有所升高。本院的麻疹专收病区几乎每个月至少可遇见1例成人麻疹。

  由于6月龄内的婴儿可以通过母乳从母体获得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而获得免疫力,而8月龄、7岁年龄段又可通过麻疹疫苗接种获得针对麻疹病毒的抵抗力,所以这几个年龄段的麻疹患病率较低。但任何疫苗都有免疫有效期,除了风疹减毒活疫苗可能维持10~20年的有效保护期外,绝大多数疫苗的保护期都不长久。因此,在幼年期接种疫苗后,到了成年期照样可以发病。麻疹疫苗的免疫有效期通常是3~5年或4~6年,也就是说:即使你在7岁时接种过疫苗,到了12~13岁时其体内的抗体水平就不会很高了,甚至没有。按照医学成年人的划分标准(18岁及以上),自然就没有保护性抗体,因此成年人发生麻疹“一点都不奇怪”!

  根据对大宗病例的总结,与婴幼儿麻疹相比,成人麻疹具有以下特点:1.发病早期自觉症状较重,可有乏力、食欲不振,消化道症状可能会比呼吸道症状更加突出 2.约20%左右的病例在早期检查不到麻疹所特有的Kopliks斑。(注:科普力克斑指麻疹发病2~3日后在第一磨牙相对应的2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尖大小的蓝白色或紫色的小斑点,周有红晕,如果强行刮除易出血)3.相对于婴幼儿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而言,成人病例容易并发肝功能损害(约占40~50%),因此国内许多专家主张:成人麻疹病例应将肝功能列入常规检测项目。4.婴幼儿重症麻疹常合并肺炎心衰,成年人重症麻疹常表现为合并喉炎、心肌炎,少数可能会有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极其严重的并发症。5.成人病例更容易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尿路感染、角膜炎等在婴幼儿病例中发生率极低甚至较罕见的并发症。6.不典型病例可能较多。7.麻疹抗体阴性病例可能比婴幼儿多。根据90年代初《中华传染病杂志》中一篇关于成人麻疹临床观察的论文介绍:成人麻疹发病率增高与其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作者提出: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是导致成人麻疹增多的主要原因。因此,免疫功能测定也应该是成人麻疹的必查项目。那么,对于通过验血证实麻疹病毒抗体阴性者很可能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而使得实际上是麻疹的患者成为了“隐性传染源”而被社会所忽视。8.可以表现为“非典型麻疹”,如出血性麻疹,疱疹样麻疹,异型麻疹(指出疹无规律性或斑丘疹伴疱疹、淤点瘀斑等等)。9.孕妇麻疹: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发病的可能引起自然流产、早产、胎死宫内等。患麻疹的孕妇分娩前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得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也可罹患麻疹,故主张给患麻疹母亲所产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就采用被动免疫,通过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而避免新生儿的发病。10.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流行,或肿瘤患者,因为免疫功能低下,常常不出现皮疹,50%以上可发生麻疹巨细胞肺炎并容易并发脑炎。11.幼年期隐性感染者慢性持续性感染,到了成年期还可能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主要表现为“脑炎”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自2001年始WHO(世界卫生组织)实施的全球麻疹规划规定,1.所有儿童于9月龄或稍后(我国计划免疫规定8月龄)接种第1剂麻疹疫苗 2.通过常规免疫,保证所有儿童有第二次免疫接种机会(如我国计划免疫规定的7岁时复种)。3.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监测疫苗免疫覆盖率和麻疹病例,覆盖率需达90%以上,关于这一项,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在各大中城市开展并付诸实施。4.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有必要在麻疹流行季节考虑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做被动免疫。

  本文系侯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