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刷短视频的孩子,大脑形态堪比阿尔兹海默症!这些防沉迷的方法,起初我也不信

  

  前两天,收到条私信,让我思考良久。

  “C妈,我也在咱们共学营群里,平常上班太忙,孩子都是给老人带,但是老人哄孩子,只要一闹,就让他玩手机,刷短视频,而且一刷就停不下来。

  等我回去想带着孩子做做咱们群里的打卡,他根本就不愿意,总吵着要看视频!我都不好意思在群里说,看人家都做得可好了!”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

  有人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这话说的,多少有点片面,我不敢苟同。

  手机充其量是个介质,真正可怕的,其实是藏在手机里的「低级快乐」。

  从前,霸占孩子们屏幕的还都是动画片,这两年你再看,孩子们都开始刷起了短视频。

  短视频,就是低级快乐中的典型。

  别说老人带娃了,咱自己是不是偶尔也会为了一时安静,直接把手机塞给他们?

  而且,短视频这东西,很多大人都无法自控,我就不信,你没有这样过:“就刷5分钟…再刷一会儿吧…反正都快12点了...”

  有自制力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平时孩子上学,怎么说接触短视频的机会也是少。但现在放假了,时间一抓一大把,如果身边有这个“环境”,孩子很可能沉溺其中。

  而一旦沉溺,我们就只剩拍大腿的份儿。

  

  来源:视觉中国

  01

  爱刷短视频

  是一种上瘾行为

  可能有人会说,低级快乐也是快乐,孩子就看一会儿,这么一会儿又能怎样?

  嗯,你低估了低级快乐的杀伤力,也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

  这种“泛娱乐”的视频,有什么特点?

  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完全不需要你动脑的信息轰炸以及无限滚屏模式...

  这种形式给孩子传递的就是视觉、听觉上的高强度、持续性刺激。越是刺激,多巴胺分泌越多,越容易产生快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会让人产生快感的阈值不断升高。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一种“饥饿感”,想要更多的刺激。

  这就是上瘾过程中我们大脑会经历的「脱敏反应」。

  说白了,之前刷5分钟视频,你就能挺高兴。

  现在不行了,5分钟不够塞牙缝的,至少半小时才能让你兴奋起来。

  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一步一步沦陷,出现上瘾行为。

  而这种上瘾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01 常刷短视频,大脑将产生损伤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

  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孩子的大脑,与普通孩子的大脑,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可以看到,左侧健康的大脑纹路清晰;而右侧上瘾的大脑,却呈现萎缩状态。

  你能想象?这样的结构形态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大脑一样?!

  而且,在对短视频上瘾的过程中,大脑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功能会严重退化。

  在这种难以察觉的进程中,孩子的记忆力、认知力,甚至情绪管控都将受到影响。

  ▍02 常刷短视频,对学习丧失兴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科技进步带给我们最直观的一个改变,就是低付出,快反馈。

  以前出趟远门,排队买票都得用上半天,现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行;

  以前吃顿饭,就算不自己做,出门下馆子还得走半天路呢,现在人在家中坐,饭到家门口。

  体会到了这种便利,自然就总想着:最好别费劲,我就能有好的、有趣的体验。

  短视频带来的正是这种效果。

  滑动下手机,各种信息自动上传到大脑;每隔几秒,就会有更加强烈的反馈。

  陷于这种几乎没有成本的满足感,孩子对于那种需要慢慢来、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快乐的事情就会失去兴趣。

  阅读、学习、运动,都属于后者。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以前还能认认真真读上一本书,写作业能至少坐上半个小时。

  但在习惯了刷短视频后,读两页书、解一道题都显得无法专心,整个人躁动不安,人坐在桌子前,但心早就飞到了手机里。

  ▍03 常刷短视频,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

  沉溺短视频,也就意味着它会替代掉一部分的阅读、玩具、同伴游戏等活动。也就是说,孩子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势必会减少。

  这也将带来思考能力的减弱。

  我们之前总说,大脑“用进废退”。

  我们大脑里的神经元突触,从出生开始飞速生长,直到整个大脑都被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包围。

  神经突触紧密度高,思考事情就快;神经突触紧密度低,思考能力就慢。

  那这个神经突触是怎么增长的呢?靠的就是全面的、多元的外界的刺激。

  但如果总是不被刺激,大脑就会觉得:这玩意是不是没用,干脆剪掉算了?

  

  这一剪不要紧,突触密度降低,思考能力变弱。

  而一旦将来需要深度思考、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才发现,那些原本有用的神经突触,已经被修剪掉了!

  02

  防止孩子沉迷

  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孩子还小,一切都来得急,请从孩子一开始接触手机的时候,就制定好规则,让孩子对“玩手机”这件事“有法可依”。

  如果孩子已经对玩手机这件事有了明显依赖性,那好请做好这几件事,也不怕帮孩子戒不了手机的瘾。

  ▍01 用父母的陪伴代替手机的陪伴

  孩子沉迷短视频,只是一个表象,这背后映射的其实是我们陪伴的缺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胎毒研究”报告显示: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与亲子间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容易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

  父母与孩子越亲密,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不用怀疑,至少10岁之前,相对于玩手机,孩子们更喜欢的是父母的陪伴。

  所以,扪心自问,你有没有在孩子表露出需要陪伴的时候,扔给他一部手机?

  可事实上,当我们用孩子更感兴趣或更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去填满孩子的内心和无聊的时光后,手机就不再是必选项。

  我和C爸下班回家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娃。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亲子阅读,对我们来说是特别珍贵的时间。

  对孩子来说,从这种高质量的真人互动中所汲取的快乐,也永远比手机里的纸片人要更有吸引力。

  ▍02 基于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

  你有没有观察过,孩子都是什么时候,最容易玩手机呢?

  是无聊的时候。

  如果有一个小朋友和他玩追追跑跑的游戏,或一起跳高做刺激的事情,孩子绝对想不起来玩手机。

  所以,战胜手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空闲的时间里,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比如户外活动,当孩子觉得无聊和你说想要玩手机时,可以和孩子提议“我想下楼走走/玩会儿轮滑,你能陪我去吗?”。

  

  来源:cc爸妈

  比如亲子游戏、手工、阅读等,“别玩手机了,我们一起做手工/拼会乐高/玩会桌游吧”。

  最初,孩子心里也许会有一个权衡,刷段视频和做手工,哪个更有趣?

  就算选择视频也无可厚非,孩子本就需要我们慢慢引导。

  我们可以把做手工描述的更有趣、做完会更有成就感一点:

  “做好这个,跟你那件公主裙一搭,肯定特别好看!”

  “你不是老问古代的公主都长啥样吗,她们就会戴这种凤冠~”

  一旦孩子接受,他就会慢慢发现,短视频带来的那种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快乐过后,只剩空虚;

  但这种需要你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得到的快乐,却是持久的,会让大脑一直得到积极的反馈。

  

  来源:Pexels

  ▍03 给孩子提供一个“纯净”的环境

  如果我说,想要让孩子自己别刷短视频,家长得先戒了。那估计会有一堆人说“那算了算了”。

  我知道,对于咱们成年人来说,想要完全回避它并不现实,尤其里面还有不少是健康、有用的内容。

  但至少,应该有所拘束。

  我们家向来保持两大原则:

  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平板

  这里的玩,是指休闲娱乐性质的玩,尤其是在孩子本来就无聊,需要刺激的时候。

  你在他面前玩,不就明摆着在“馋”他吗?

  说真的,在做短视频之前,我手机里都没有类似的软件。

  当然,下载后不全为了工作,偶尔也放松一下,但我从来都是晚上趁俩娃睡着了以后再看。

  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内容

  孩子常接触/学习用的手机、平板,只下载学习益智类的APP,观看的内容,选一些有积极作用的优质动画片、纪录片。

  你会发现,越是这种高质量的内容,越不容易“成瘾”。

  CC也会看白泽的科普动画片,也会用ipad玩都都数学、音乐壳、积木搭建或者玩华容道。

  看/玩起来也会上瘾,但是,「有度」。

  看一会儿,自己就想休息了,因为里面都是她不知道的知识,都是她需要动脑筋才能过的关卡,她一直要思考,脑子累啊!

  所以,给孩子看手机/ipad,可以选择这些高质量内容,科普片/纪录片/学习类/搭建类/益智类,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看」的欲望,又能靠内容削减沉迷的程度。

  C妈说:

  《全球化陷阱》中提出过一个“奶头乐”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的社会资源会集中在20%的人手里,这样一来,另外80%的人就会被边缘化。

  那如果这80%的人不满,“群起而攻之”怎么办?

  “给他们塞上奶嘴!”

  何谓奶嘴?即那些娱乐化、低智化、游戏化的产业。(比如短视频)

  因为只有用这种低投入就能获取刺激性快乐的方式,才能让他们安于享乐,放弃思考和抗争。

  我想,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在这80%里沉沦。

  就像罗翔老师所说:

  快乐有低级快乐和高级快乐,我享受低级快乐,只沉迷于低级快乐,就不知道高级快乐有多么的快乐。但是我享受高级快乐并不妨碍我从低级快乐中也获得快乐啊。

  我抬头望天,我并不会忘记地下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只埋头看地下,你就忘记了天空有多么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