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安全感”三件套:你知道有什么吗?
即使是把时间倒退回5年前,我们大概也想不到,如今年轻人的健康焦虑已经从“突击式养生”变成了“躺平任嘲”;
尤其是面对着每年都有那么几项不正常的体检报告,多少人一边深夜码着PPT,一边默默在兜里备上了速效救心丸。
想想也很令人感慨,之前大家讨论起自己的身体,最后还会劝说彼此多运动、早睡觉;
可如今,几乎已经没人相信自己能在这“人人亚健康”的状态之下独善其身。

前几天听到一个说法,成年人对自己好的三种方式是体检、打疫苗和买保险——
全都是年轻人对平时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亡羊补牢”。
就像是某互联网从业者王小姐听说朋友体检时查出了不明结节,反手就给自己买了份重疾险;
用不用的上暂且不说,至少能图个心安。
01“这是我今年最想收到的礼物”
90后到底有多爱买保险?
当后知后觉的爸妈们还在把保险行业与“穿着套装、巧舌如簧的推销小妹”画上等号,很多年轻人早已选择了“主动出击”。
比如去年毕业的小陈,刚拿到第一笔工资就给自己买了意外险,还把相关材料打印了好几份,委托大学室友帮忙保管;
面对“是不是想太多”的质疑,她的理由也很实在:“万一遇到啥事,让我妈抱着几百万哭,总比两手空空地哭要好一点。”
类似的心态在年轻群体中并不是个例。
2018年就曾有机构对18-28岁的被投保人数据进行过分析,结果显示90后每人平均持有4张保单。
这也与很多人的现实认知是相符的——
在网上随便一搜,无数的大城市打工人都在感叹“买包买手机,不如买保险”。
一个听上去很厉害的说法是,买保险已经变成了成年人独立的标志。
尽管互联网语境下“成熟的标志”早就已经通货膨胀,但保险带给都市年轻人的安全感,确实是真真切切的。
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上十个小时的小方,毕业5年来已经给自己配置了不下10份保险;
从几百块的意外险到一万多的重疾险,尽管每年交保费的时候都要心疼几天,但下次看见合适的险种还是忍不住下单。

为了赶项目连续熬夜了半个月的阿良,突然连着几天莫名腹痛,于是担心自己得了癌症,马上去医院约了全面的体检;
尽管后来证明是虚惊一场,但当他躺在医院的检查床上时,唯一想到的就是去年刚买的防癌险——万一查出点什么,那些保险就能派上用场了。
有人或许会觉得年轻人是在盲目焦虑,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次在保险上花钱,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巨轮又加了一块“压舱石”;
毕竟,如果你问90后对未来最担心什么,“不可控”这三个字远比任何具体问题都更让人寝食难安。
尤其那些费尽心思在大城市立足的人,往前看是35岁的失业门槛,往后看是拿出多年存款为自己付首付的爸妈,人生更是容不得一点差错——
“现在无论生活还是职业都讲究一环扣一环,买点保险应付未来可能的中断,心里都觉得踏实了一点。”
或许正因顾虑太多,90后对于买保险的热衷也并不局限于自身。
以前看到papi酱吐槽老公要送她一份保险做礼物,大家还嘲笑这是“直男思维”;
现在,如果说什么礼物最能证明对家人的爱,“送TA一份保险”这件事必须有姓名。
比如有人看到有关老年人泳池滑倒的新闻,立马给爸妈下单了骨折险;
还有人花了2个月时间研究赔付条款,就为给全家人都挑出最合适的险种。
某位网友说出了大实话:“我们这代人正在取代父辈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爸妈或者家人生病了,我是不是也要花钱为他们治疗?”
“送一份保险不止是对他们的保障,也是为我自己的未来分担风险。”
在无处不在的惶恐中,保险已经成为了90后抵抗生活不确定性的首选“武器”。
02从“奢侈品”到“必需品”
不过话说回来,90后开始主动买保险这事儿,也不全和焦虑有关。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大家越来越认可“未雨绸缪”的必要性,保险行业本身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也在渐渐变化。
资深的互联网冲浪人们大概多少都听说过这样的八卦——国际明星、名模们动辄就为自己的某个身体部位投上几千万元的保险;
除了感慨名人们的“奢侈”,这也很符合当时的人对于保险的认知:这样“花钱买安心”的产品,根本是专门给有钱人准备的。
时至今日,很多年轻网友在给爸妈买医疗险时,依然会被一句“咱们普通老百姓没必要花这冤枉钱”噎到无言以对;
但在长期受到“风险管控”理念浸润的90后、95后看来,保险不仅不是奢侈品,反而恰恰是现代人日常的刚需。
去年刚刚搬进新家的小李,给家里所有的大型电器都买了保险;
在他看来,与其要承担不知何时会冒出来的一笔修理费,倒不如一开始就把支出控制在可控的范畴。


而都市丽人苏苏,最近更是为斥资为自己购入了一份牙齿险——
不仅体验了一把明星那样“为身体部位投保”的待遇,也平复了她治牙治到破产的焦虑。
跟传统想象的不同,买保险早已不再限制于重疾险、人寿险这些涉及生老病死的领域;
随着越来越多的险种全方位地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人们开始认同,买保险最重要的本质其实是“提高人生容错率”。
就像杭州余杭区去年曾发布了鼓励创新的“人才创业险”,专门为创业或研发项目失败的科技团队提供经济补助;
例如在以种茶、采茶为主的浙江部分区域推出茶叶气象指数保险,遭遇低温冻害天气时直接启动理赔程序;
不仅提升了当地茶农抵御低温灾害风险的能力,也让他们不再畏惧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在种植业这条路上走得更踏实。
在这个人人都担心自己一步踏错就会被抛下的年代,这就仿佛是你在打游戏时多了一个“存档点”;
再进一步说,保险行业不仅能作用于个人的命运,也在企业乃至社会层面上发挥了力量。
比如面对疫情后的失业、返岗等问题,中国人保在公司定点帮扶的县城推出了“复工保”等产品;
为当地企业复工复产提供风险保障近3000万元,不仅为中小微企业解决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也让更多员工免于失业。
所以你看,无论是对于行业、团队还是个人,保险都在变成真正的“兜底安全网”;
在遭遇意外情况或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它为无数人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从头再来的可能。
03给你“有温度”的守护
在十几年前,大众对于“保险”这个词多多少少有点忌讳,总觉得“就是为了防着要出事”。
然而对于如今越来越务实的年轻人来说,相比表面好听的漂亮话,保险单上那些看起来条条框框、冷冰冰的协议和条款,带来的却是真实的温暖。
而除了保险本身的行业形象变化外,众多保险从业人同样在践行着“传递温暖”的精神。
在它的守护下,普通人也在试图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新的可能。
最后,你是否有过为自己或家人买保险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