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西班牙语系哪个更好一点?

  应届雄性高考生,坐标冰城某省重点(づ?ど)。马上高考了,想问问各位大佬,国内的西班牙语系综合来讲哪个更好一点。就比如说对外交流机会,就业水平,教学质量之类的,最近在中南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之间纠结,一个985,一个普通一本,一个文科很差,一个小语种很666,该怎么选呢?多谢各位大佬指点迷津,小生感激不尽(=′口`=)

  选广外 你作为男生的优势,在大学里面就可以在外贸展会中有所展现,毕业后在广州的发展更是要好于你从长沙坐高铁来了之后的发展。 你现在不去广州,四年后还得坐高铁去广州。

  另外广外西语圈子壁垒很高,内部资源和人脉关系非常受用,这种延续多年的校友会关系在国内其他西语学校很罕见,懂的人都懂。

  广外可不是什么“普通一本” 而是华南一霸。 广东是中国外贸的龙头,而广外在外语外贸领域占领巨大的资源,具体多厉害我就不瞎说了。

  最后说一句 好好看看广外在黑龙江的分数,别大意报掉了,“广外可不是什么普通一本”。

  如果你要安心做学术 将来做大学男老师,那我觉得这俩哪个都行。

  泻药。

  必然广外。

  没有可比性。相信Yjonen YOn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中南的西语在国内排不上名。

  广外是最早几大外语高校之一,老资历师资有保障。加上广州和长沙城市定位,对职业发展没有可比性啊。

  广外啊

  答案可能会比较长,还是先上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吧!

  小弟弟,先加油高考!最近这几天就不要刷知乎了,看你现在还在别人的回答底下追加评论,就算再胸有成竹,也应该在此刻想着如何临门一脚,毕竟北外、上外应该是更优选,对不对?考完了再上来看大家的回答好不好?

  —————假装时间穿越现在已经是高考结束后了——————

  利益相关:没什么利益关联其实……语言学习爱好者一枚,懂一点点英语和日语但都不精通,没学过西语。本科在长沙读,不过不是中南,是湖南师大新闻学院;硕博在广州读,不过不是广外,是中大哲学系。有一枚初中高中同班同学兼挚友,本科北方某理工科985英语专业,硕士广外高翻会口班顺利考证今年6月毕业。我刚给他打了电话,问了一下他的态度,这就开始正式回答问题啦~就从他的态度说起吧!

  刚把问题复述给我的好基友,他说:“想都不要想当然是广外啊!”我相信他的态度几乎可以代表99.9%广外语言类专业学生的态度。但是!他的态度本身也正是我试图和包括众多答主在内的广外同学展开的讨论。在中南西语与广外西语的选择中,选择广外真的有这么的“想都不要想”吗?

  站在包括我好基友在内的广外学生的角度,结合众多广外学子给的答案,选择广外的优势大体可以归案如下:

  1、外语类专业不看985、211,看实力、看语言考级证书、看实践实习经历;

  2、广州的实践实习机会远超过长沙,基友还说他们班有一个本科川外的,来了广外说广州这边的实习实践机会比重庆多得多,在重庆最多就是做做志愿者之类的,基友也表示当年志愿是他妈替他做的主,他来了广外也觉得本科这个985读得很后悔,如果本科就来广外会更好。

  3、广州整座城市的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薪资水平、职业上升渠道也远非长沙所能及。

  (嗯,作为吃货一枚我还得歪个楼加一条,只要不是重度嗜辣饮食爱好者,广州所能吃到的各种好吃的,十个长沙加起来也比不了好吗?!)

  凡此种种,站在一个语言类专业学习者以及珠三角地区预备外语从业者的角度而言,均无可挑剔地正确。可是各位广外的学子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小弟弟他是准备以西语为志业呢?还是打算本科读语言,然后再读研换个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广州固然是一座很棒的城市,它固然能够提供远比长沙多得多的机会,甚至还有答案说“你现在不来广州,四年后还是要坐高铁来广州”,可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哈尔滨的小弟弟也许觉得南方气候湿热、文化差异、粤语不好掌握想回北方找工作?又或者他爸妈他女友甚至他男友跟他说毕业后一定要回哈尔滨找工作?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因素读考虑进来,各位已经就读于广外且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在珠三角就业的朋友们,你们的答案本质上可能就不是“我觉得小弟弟你应该选广外”而是“因为我现在读广外我觉得广外不错,广外适合我,至于小弟弟你的情况我并没有考虑,我只是在谈广外的优势,广外不是985、211,广外就是广外”。

  基于我提出的各种假设,“想都不要想就选广外”这一论点的适用范围可能就会变得越发有限了。现在就各种假设,提出可能的建议:

  1、如果小弟弟并不打算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而是决定读研。情况又分很多种,如果是准备申请境外高校,985的牌子还是一个比较有用的加分项。如果是国内读研,情况继续细分。读本专业,西语。我查了17年中南、广外的硕士招生目录,中南没有西语方向研究生。这首先意味着你想保研留在本校读本专业连资格都没有,然而这说明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南西语已经连续招了7年的本科生了,到现在还没有硕导?要么说明本专业师资力量跟不上,要么说明作为传统工科大学的中南实在是不怎么重视外国语学院,作为34所研究生招生自主划线高校应该有权利在获得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前提下自设二级学科硕士点,但是中南连自设西语硕士点都不给它设?!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是不是师资跟不上所以才不重视?还是因为不重视所以师资建设跟不上?当然了,在这个问题上,广外倒是也并没有做得很好。广外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官网上说“西班牙语专业1965年创建并开始招生,是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本科教学单位”。先吐槽一下这个“唯一本科教学点”,真当我SYSU国际翻译学院是珠海分校专科啊?我们也有西语本科好吗?再吐槽一下中大把包括西语在内的好几个非通用语种专业放在珠海真是坑人,珠海是有多少对口的实习就业机会?再吐槽中大国际翻译学院硕士点只有一个就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研究)专业”,四位导师全是英语专业出身,所以不论你本科是西语韩国语阿语俄语,读研如果留本校统统变成英语类专业,总之感觉怪怪的。吐槽完中大,开始吐槽广外。1965年就开始招生了,且不论中间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停招过,总之也算得上历史悠久了吧?点开17年招生专业目录,西语一共就只招4个研究生!?导师就两位,一位带文学方向、一位带词汇方向,没有笔译没有口译没有西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研究。为什么总让人觉得这个师资也并不是太雄厚啊!?同一学院的俄法德专业,无论是导师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比西语多不止一倍。所以到底是西语一直都不够被重视,还是最近几年广外西语有不少老师退休的退休、跳槽的跳槽?吐槽了这么多给个结论:中南没有西语硕士点,广外有,但导师数招生人数都不多。本科读广外的话,有机会保研,享受连贯的本硕西语教育。当然假设读中南,到时候也有机会推免或者考北外上外广外的研究生。仅就17年北外提供的推免生接收名单,西语推免生一共招收8人,没有中南也没有广外生源,生源有985的也有双非外国语大学的。看来985、211、双非外国语大学三类高校学生在外语类的相关竞争上并不存在太大差别。所以具体到本专业保研考研上,归根结底还是看自身水平。影响你这四年学业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这个部分我们等一会儿在专门对两校、对相关专业进行讨论。现在回到上面的假设,如果小弟弟本科四年读西语之后想着保研或者考研读一个其他专业,之后进行相关行业的涉外业务,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最优选。考虑到我和我基友关系不错,有时候也没那么多场面话恭维话,相反地,两个人聊天我总喜欢给他一些总结性的打击:“你啊!就是读语言把自己给读傻了”。这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我对于包括但绝不仅仅限于我基友的许多以语言为专业的学生的总体性印象。我基友真是从初中开始就英语特别好,高中时语数外都很好而且英语很突出,但是文综经常考不到200,每次他问我文综问题总觉得他对于人类历史社会如何运行到今天以及在今天如何运行算得上一窍不通!语数外说到底都只是工具,应该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但是他似乎沉浸在记单词、做语法题、做很难很变态的改错题的乐趣之中,这本质上是一种智识的训练,它能带给你成就感,但它不直接引导与发展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能力。我本来以为他读了大学,又是在一所虽然是理工科见长但是至少文科专业比中南要好得多的985高校,多元丰富的选修课以及开放的选课系统(没错,这所学校对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是我所知的中国内地高校里头最大的,无论你是什么专业,全校的课程都对你开放,你选择了另外一个专业的所有必修课毕业时就相应地给你那个专业的学位,当然前提是你自己的主学位所有课程都得修完,具体的转专业制度我没过问,就记得他说他们那儿很多人会读到大五甚至大六然后毕业的时候拿到两个甚至三个不同类别的学士学位,试想一下,工学学士暨法学学士暨文学学士听起来是不是碉堡了!?)能够补足他的知识短板,然而不幸地是读了大学之后他似乎比以往更加沉浸在语言学习的泥淖里出不来了。如今他拿了广外高翻会口班的证书和毕业证,这让我相信他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应该可以排进国人的前0.1%,他帮我翻译的哲学硕士论文英文摘要,老师说水平很高,吓得我赶紧向老师老实交代我有一枚“御用文人”帮我翻译。可每回与他聊天,谈到他对于周围人事物的看法,谈到他对于自身许多问题的看法,会让人觉得他不仅仍旧是当年那个政史地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小孩,他甚至成为了一个不知道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知识,无法在大众传媒渗透进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不知道基础法律知识、没有经济金融常识的成年人。语言学到精通固然可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手段,可大学四年外加研究生三年,没有在课堂上学习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这里泛指所有的社会科学),也没有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安顿内心(这里泛指文史哲基础文科),我认为就这样步入社会也许会是危险的。有一次在中大小北门和同学一起下馆子,旁边那桌好像是来中大读在职MBA周末班的职场人士,他们在聊什么“前五年广外,后五年中大”,这好像也是广外学子并不陌生的话题,说的就是广外毕业生初入职场有外语技能加持通常都能干得不错,但是几年后到了要上升到中层管理层的时候,或许广外毕业生的学识能力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后劲儿不足的可能性(此处简直需要加一个“もしかして、かもしれない”来削弱肯定语气以免部分友校生看到我的回答跑来和我争吵,各位看官您别急啊!文章预期有大量内容是来称赞广外的只是还没写到,稍等啊~)。所谓的后劲儿不足,说到底就是文、史、哲、政、经、法、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一系列知识在本硕读书期间涉猎量的问题。个人觉得本科读语言,硕士读一个应用类专业然后出来就业,会比本科四年学完语言才22岁就出来闯社会要安全稳妥一些。例如,西语加MJC,出来做西语世界国际新闻,如果是喜欢足球的男生应该知道足球记者圈子西语的毕业生比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要吃香;西语加JM,涉外律师;西语加工程类专业(额,这个应该比较难,除非你是理科生,然后考去中南修一个工程类双学位,英语西语高数大物一起来,保证你四年每一天都充实得不要不要的。然后再继续读这个工程类专业的工程专硕),“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大量对外基建项目,会西语的工程师想想都觉得会成为中建中铁中石油中石化争抢的高端人才吧?西语加MTCSOL,通过汉办去西语世界教中文,感觉也不错。西语加商科类硕士应该就业的时候选择也会比较多,不过自己差不多也是一个商科盲,就不乱给人出主意了。以上说的只是西语加应用型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学科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时很多单位不仅会看你的最终学历是不是985,也会看你的第一学历是不是985或者211,当然了,如果你是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广外外语类的第一学历又或者广外外语类的硕士基本上可以拿来当985、211来用,相信不会有哪个傻傻的HR这么不懂事把广外简历筛选掉。但是!每个大学的认可度、知名度都有相应的地域适用范围,广外在珠三角大家都知道是名校。你回到哈尔滨试试?这里就有不被承认的风险了。广外的西语毕业证没准回到哈尔滨还没黑大的西语毕业证好用呢。(另外,广外的各位盆友,我从贵校的招生网上查到贵校于2016年5月23日发布的一则消息,内容如下:“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今年首次在山东普通高考投放招生计划,招生批次为本科第一批。欢迎广大山东考生积极报考我校!”原来2016年之前广外在山东不招生,你们说这让广大北方地区怎么承认贵校学历的含金量嘛!?搞不好很多山东的用人单位早几年都没怎么见过广外的毕业生,这还怎么谈知名度的问题?)面对你未来从事行业和就业地点的不确定性,第一学历首选985最为稳妥 。假设你是中南西语本科外加一个应用型专业硕士,在全国范围的认可度是要大于广外本科外加应用型专硕的。这里插播两个笑话。知乎上曾经看到一个帖子,一个深圳的高三学生说自己的成绩可以去深圳大学和吉林大学,选哪个好。这简直是吉大在知乎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了。作为哈尔滨人的你一定想不到吉大在南方这么不热门吧?同理,广外在东三省应该也没啥知名度。又,上次听老师们聊天,我导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加学术会议,有湖大的学生问中山大学是不是在中山市,中山大学是不是985……我堂堂SYSU出了省都被黑成这样,也不知道广外在北方认可度究竟该是怎样。以上内容旨在说明,学校认可度的地域性差异。再换一种假设,不知道小弟弟对于做学术有没有兴趣呀?如果本科读一个西语专业,然后硕博士读历史研究拉美史、西班牙史、菲律宾史,又或者硕博士读哲学,研究西语世界当代马克思主义左翼思潮,研究西语世界宗教,研究西语世界伦理学、现象学、分析哲学,这些学术研究方向在国内做的人都不多,因为说到底文史哲学术圈懂英语日语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甚至越南语的人都比西语多,以西语作为学术工具会比较容易出学术成果。既然都谈到了做学术,不得不提一个十分操蛋的高校进人原则,现在可能除了极个别行业类高校比如外语类(包括广外)、法律类,剩下的综合性一本二本公办高校在招人时都会写得清清楚楚,第一学历限211及以上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所以,看到我系许多本硕都非211的博士,最后求职并不顺利,都在心里弱弱地替他们感到不值,明明他们学术实力都还是有的,可是本科非211就被卡死在求职面试前。OK,这一轮,中南完胜。除非你读广外本硕西语然后去西语世界读一个博士学位那应该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当老师,否者基本上高校老师这条路算是断了。

  2、以上种种全是基于你未来多元打算的假设所作出的分析。现在让我们回到两个学校。进行一下全方位的对比。

  学风问题。

  基于“陪同学去报托业、自己报J-Test、去广外找基友玩”等原因,我还是去过广外北校不少次的。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广外两大主校区,北校在白云山西侧山麓,主要是外语类专业;南校在番禺大学城,主要是外贸类专业。广外北校给我的突出印象还是学风好!无论是在教学楼一楼架空层的桌椅、草坪上,亦或是那条不算太清澈但是河里有鱼的小河边,总能看到在读外语听外语的人。以自己尚且不敢在广外语言类专业同学面前班门弄斧的、极其有限的语言学习经历,一篇课文你读到足够多的次数,虽然还不一定能刻意地通篇背诵,但是这篇课文所致等级的语法题,你通常不需要看四个选项,而是一眼扫下去看完题干,空白处的应填内容就已经确定了,你是带着答案去找选项,而不是看着四个选项套进题干确定答案。以上经历只对日语有效,我不能保证它对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卡斯蒂利亚语同样有效,毕竟单复数阴阳性动词变位神马的,好像也没那么容易脱口而出,总得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才能确定是不是对吧?但我想强调的是,语言学习真的离不开大量的诵读,通过这一方式你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活的语料库。广外有这样的氛围,你可以随时随地找一个不打扰他人的空间,读语言听语言。大学四年我也没少往中南跑,终究不是外语院校,想在偌大的中南碰到诵读外语的人,概率比较低,所以我也没碰到过。这并不能代表中南外国语学院的学风就不好,但是广外的诵读氛围想来是更好的。虽然都在强调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但是周遭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还是有的。另外这里多插入一个提问:不知道广外和中南外院有没有晨读制度?我本科在湖南师大读书时,还蹭过高中一个同学的晨读,当时他在湖南师大读俄语专业,他们大一大二每天早晨7点半到8点要赶到外国语学院大楼班级指定教室晨读,辅导员来清点人数查到。读什么内容倒是没有硬性规定,他们班有人读俄语、有人读英语,我作为一枚跑去感受氛围的新闻学院小学渣,带着音频材料和书去他们班读的《泰语新手一学就会》……当然,这么多年了,我并没有学会泰语。晨读制度是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一个有机组成,时至今日,师大外院仍旧是湖南师大每年文科收分最高的几个专业,并且我们高考那会儿报考师大外院英语系还对于高考英语成绩有要求,我都忘了是125还是120了。刚去看了一眼最近这几年的简章,貌似取消了这个制度,看来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还坚持之前的高标准,只怕是招不到那么多人了。同为湖南省岳麓三校,中南湖大文科很多人都是从师大挖过去的,在一些制度上三校也互有借鉴。省内都知道,师大文科在三校中是最好的,外国语学院就更不要说了。如果中南外院也有晨读制度,我们关于学风的讨论,似乎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师资问题。

  如前所述,中南西语专业没有硕导。打开中南外院网站,先吐槽一下师资信息的混乱编排,把所有专业的老师按照职称放在一起排,没有系所师资,只能一个一个点开老师们的姓名链接。我把所有的教授都点开了,从所示链接内容来看,除了两位教授的信息是空白的,剩下的基本都有教育经历和学术成果经历。从这些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南西语专业暂时一个教授都没有……堂堂985,按理说应该不差钱,就算去别的外语院校西语专业挖人也该挖来至少一个教授吧?本科专业开了7年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教授!学院网站挂出来的18位教授全是英语以及语言学方向的!这里不禁要给题主小弟弟科普一个专有名词“后娘专业”。指的就是中南西语这样在学校和院系两级都没有什么德高望重镇得住场说话有份量的教授的专业。学校学院两级领导在这类政策制定和财政支持等问题上,后娘专业特别容易被牺牲。不排除中南西语专业有一批年轻的有水平有实力的讲师、副教授,专业既然都开了7年了,基本师资当然有保障。但是,没有学界知名教授就意味着各种学术活动不会太多,因为你请不到学界大佬过来开讲座,也拿不到全国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权。总之,可见中南西语整个学术队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再来说说广外,其实,广外西语应该也是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相对而言的“后娘专业”吧?学院11位教授,法语5、俄语3、德语2、西语就1位。副教授总共16位,西语就2位。讲师总共23位,西语就3位,再加上2位助教(其中一位看简历貌似还很挺厉害的),这就是目前官网所示的全部师资了。这个师资水平应该要优于中南(主要是看不到中南这么多副教授都是哪些专业的,随便点开几个,都是空白页面,而且总共有86位副教,谁爱点谁去一个一个点开,我反正是不点了: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但是在广外西院,这个师资还是要比法俄德差一些。(此外,两校师资对比的另一个点是,有没有外教?能否保证同时有拉美外教和西班牙外教甚至是赤道几内亚外教?这个我实在是在网站上找不到,还请两校西语专业的同学给透露一下呗?)再对比一下三大外语大学,北外西葡语系网站打不开,上外西方语言系网站所示西语专业师资一共16人,正好是广外师资人数乘以二。具体教师简介附上链接:在职教师。此刻我简直就想直接上结论了:这位小弟弟,高考前刷什么知乎啊?努努力提高一下成绩,去北外上外不好吗?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热爱自由的广州,还是欢迎你来广外。

  属地问题

  广外在广州,这座城市是四大一线城市中最开放最包容的,没有之一。它有着中国内地最成熟的公民社会,也有着发达且专业的纸媒。它还有四大一线城市最低的房价。如果你或有幸或不幸来到了广外读本科,一定要记得迁移户口,因为广州的高校集体户口可以买房。上海的情况我不知道,北京的高校集体户口是没有购房资格的。如果你们家经济条件尚且不差,趁着广州房价还不高,买一套房子,毕业前暂时让父母付一下月供。把资产转移到一线城市,这会让你在面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不明朗时,多一份从容。毕竟一线城市的房产是最不可能下跌的,即便下跌,也是四、三、二、一线城市依次下跌,等到广州房价都大幅下跌,估计哈尔滨房子只会更不值钱了。我在这座城市读书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才总算说服了父母,把留给我的位于长沙的大房子卖掉,换成了广州中心城区的小房子。因为广州和长沙这两座城市,几乎是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又或者说,想都不用想,能留在广州就没必要去长沙。两座城市的气质截然不同,热爱纸媒文化的广州是一座自由民主的灯塔,身处其中你会对这个国家、对政治和社会有更深刻更多元的认识,如果你读书读报的话;拥抱广电娱乐的长沙似乎是一座有一些显得浮躁的城市,每个周六晚八点于橘子洲头如期绽放的巨型烟花,将身处湖大、湖南师大以及中南新校区的师生们淹没在一声又一声空中巨响之中长达半个小时。得益于岳麓山,中南本部基本上不怎么听得到那一声又一声的巨响。介于本部和新校之间的升华学生公寓,能听到的噪音也比湖大、师大小一些。此外,两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4小时便利店数量以及其中所贩售商品的层次,都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之上。再说一个小的细节吧!作为学生群体,少不了在网上买书。无论是京东当当亚马逊,在广州都有货仓,上午下单下午到,下午下单第二天上午到,总之不超过24小时。长沙没有货仓,所有网购商品都从武汉仓发货,第一天下单,第二天到。这就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般省会的区别。如果我们再讨论一下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这类问题,广州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无论你今后是否会在广州工作并长期定居,至少大学四年身处广州会比呆在长沙好太多了。此外再来谈一下气候。身处北国边疆的你,可能还没有怎么感受过南中国诡异的气候吧?就这一点而言,两座城市可真够你受的。先谈长沙,夏天非常热,超过35度太平常,38度以上甚至39、40才是大长沙夏天的标配。几大著名火炉排行榜,长沙逃不掉。冬天,又或者说除了夏天之外的那三个季节,长沙天气最大的特点就是,气温的过山车:忽冷忽热可以在2度到28度之间来来回回好几个回合。及至寒冬,经常是凄风冷雨,可能整整一个月都见不到太阳一两回,那种阴冷潮湿又没有暖气的日子对于习惯了北方暖气生活的人而言就是一个巨大梦魇。我的博导是广府人,她大学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了当年的湖南财经学院也即现在的湖大北校区,工作了几年才考研回到中大。她说那几年阴冷的冬天对于她的身体确实产生了一些持续性的不良影响,现在她的年龄也大了,吹冷风什么的,骨头会疼。我的大学同学,石家庄人,来长沙读了四年书,在北方没长过冻疮,在长沙每年冬天双手长冻疮。保研去到人大,大四那年冬天她说今后总算不用再受这份儿罪了。此外,长沙的空气质量不算好,尤其是秋冬季,也经常灰蒙蒙中度或以上空气污染,当然,和北方的爆表比,应该还是要好一些,毕竟没暖气不烧煤。而广州最大的问题在于春夏两季的潮湿闷热,尤其是春天从回南天开始持续性的空气湿度达到100%,不仅潮湿而且气压低,呼吸比较费力。回南天过了之后,就该是珠江流域的雨季了,通常是4、5月份,记得2015年5月,整整一个月,广州天天暴雨,我当时在东京躲过一劫,看朋友圈每天都是电闪雷鸣大暴雨,也是心塞。雨季过后,正式的夏天到来了,广州的夏天气温高不过长沙,通常高到34度就差不多了,偶尔有超过35度的时候,毕竟靠海,属于海洋性季风季候。但也因为这个所谓的海洋性,广州夏天的空气湿度也不低,站在没有空调的室外,都用不着站在太阳底下,即便是站在树荫处,不用运动一会儿也已经是一身汗了,这种身上黏黏的感觉,你应该不会喜欢。好在室内都有空调,至少广外、中南的宿舍都是有的。广州气候迷人的地方就在于熬过了漫长的夏天之后,将迎来同样漫长但极度迷人的秋冬季。每天都是蓝天白云阳光和煦空气清爽干燥穿着短袖不冷不热特别爽!偶尔会因为北方冷空气入侵而带来北方的雾霾,不过北方雾霾吹到广州基本上也散了,空气指数最高能到150,偶尔,及其偶尔,数年一遇,超过200。每每待及广州的秋冬季,就觉得春天的潮湿、夏天的闷热都是值得的(反正有空调啦啦啦)。

  校园环境

  两校有相似之处,都在山脚下,爬山锻炼身体倒是都挺方便的。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中南校园环境更好一些。首先,中南校区很大,校本部、南校区升华公寓、中南鸟巢、新校区连成一片,不像广外有三个校区,除去那个实在没什么知名度和存在感的老外贸学院校区,西语专业所在的北校区真心不算大,哪儿哪儿都是走两步路就到了。至少学习生活四年的环境如果太小恐怕时间久了会觉得有些单调乏味。此外,中南校本部和南校区主校道两侧高大繁盛的香樟树非常好看,尤其是春天长出翠绿色新芽的时候,这个在亚热带中国的春天是非常好看的景色。广州也有香樟树,但不多,那种大片大片的香樟新绿(我记得郭敬明就很喜欢大片大片的香樟,反正她每次描写植物永远是大片大片的香樟不动声色的生长,这么说起来自己的品味好像不是太高……但是香樟在春天真的好看啊喂!!!)在广外应该不常见。我也记不得广外北校主校道是什么树了,只记得那些树也很高,遮天蔽日把广州夏天毒辣辣的太阳挡在了高空。而才修建了没几年的中南新校区没什么太多的树,夏天走在其中会有一点辛苦。嗯,中南外院就在新校哦~至于两校的建筑,中南的建筑风格统一,就是那种重点工科大学的庄严气派和肃穆,连升华学生公寓的路灯都又高又大又亮还是冷白色而非昏黄色,建个饭堂都尼玛6、7层还带电梯,饭还又便宜又好吃,一看就给人一种985不差钱的感觉,加上新校区,总体风格突出的是科技感、现代感。至于广外北校,实在不知道建筑是什么风格,可能体现的是一所不那么有钱的双非重点文科大学的艰苦朴素感和年久失修感吧~两个校园各有特色,没准题主就喜欢小一点的校园呢?毕竟校园太大了早晨第一节课不迟到那就只能早早起床了,宿舍离教学楼近一些,还能多睡会儿也挺好的不是吗?不对,等等,你是外语类专业的小本科,有课没课都请早起去晨读好吗!?

  总结一下主题吧~

  本文没什么主题,把我能想到的所有方面都考虑进来了,就看题主小弟弟自己究竟看重的是什么了,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终究还是你自己选。要我选,我选努努力上北外、上外,或者北大、南大、武大、吉大。但是答主问的这个其实是是个好问题。把中南换成武大,问题不成立,直接选武大;把中南换成省属211,问题不成立,直接选广外;把广外换成北外上外,问题不成立,直接选北外上外;把广外换成二外、西外、川外、天外,问题不成立,直接选中南。借由答主小弟弟的提问,我们可以讨论的问题确实不少。如果文中有任何观点与各位看官的传统认知有差异,欢迎理性讨论,尽量不要一上来就撕逼谩骂。谈不妥了再骂也不迟,对不对?

  最后还有一点,不知道答主这么具体的问到一个专业,那么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不会填写服从调剂呢?报中南填写服从调剂,文科生你可能会去到其他一些也不那么好的文科专业,反正一直没觉得中南有哪个文科专业好,而且尚且也算作文科大类的商科类专业在任何一所大学都轮不到调剂生进去,毕竟大家都觉得商科好就业薪酬高,至于具体是不是这样,那就另说了。理科生的话,中南倒是有一堆不错的专业,但是既然你喜欢的语言类,到时候估计也会读得不那么开心吧?如果报广外服从调剂,从西语调到意大利语、波兰语,你愿意不愿意?又或者是乌尔都语、印地语、马来语、缅甸语呢?这个风险都是有的。但我想这一切都至少是外语类专业,学好了能有一技之长,在广州这坐号称“亚非拉世界首都”的国际化大都市,你都可以找到对象国语言的人在此地经商,你所学的语言终究是有市场的。但是如果不小心调剂到了广外的非外语、非外贸类专业,那毕业的时候就尴尬了。不过好在中南广外也都有低年级转专业制度,进来之后都还有机会二次选择。

  不知不觉写到深夜,都快被自己感动了。如果答主来了广外,请记得请我吃饭;如果答主去了中南,在我回长沙玩的时候还是可以请我吃饭。

  PS:我先不检查错别字了,应该不影响整体阅读,明天睡醒了再修改一下错别字和标点之类的问题。

  皆様、以上です。(广外的朋友,请问这里可不可以说「以上である」?我日语读得少,貌似没见过「以上である」。突发奇想问个问题咯~)

  你要知道广外在外语界的牌子比你想象中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