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朱光潜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1)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
(2)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认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也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1)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2)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党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3)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4)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1)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2)“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仿佛觉得外物也有了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3)移情作用的表现—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之别,我们赋予了它快乐,悲伤的意义;再说书法,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是因为我们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
(4)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5)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令人不俗的功效。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与快感
(1)享乐主义的美学—美酒,美花,美人
(2)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看到美女时,不会激起你的性欲,反而你还能“心如古井”地欣赏她的曲线美,就像在欣赏雕像或画像。
(3)把快感和美感混淆,就是把艺术的需要和实际人生混淆。
(4)实验美学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纠结问题—美感与联想。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
(2)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6.“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和欣赏
(1)把快感认为美感,把联想认为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证和批评认为欣赏。许多人把“研究文学”和“整理国故”当作一回事。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对于这种考据的工作应该发生何种感想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2)总而言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7.“情人眼里出西施”
——美与自然
(1)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gou四声)后所产生的婴儿
8.“依样画葫芦”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1)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后裔)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2)法国画家徳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说自然本来就美(“美”字用“艺术美”的意义)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9.“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艺术与游戏
(1)艺术与游戏的相似点
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向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景;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2)艺术与游戏的不同点
艺术带有社会性,要把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艺术必有作品。需要借作品“传达”所必需的技巧。
10.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1)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オ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オ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
(1)分想作用: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来”;“风吹草低见牛羊”
(2)联想作用。联想中,物变成人通常称为“拟人”——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例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创造与情感
(1)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
(2)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3)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超以象外”,就是情感出于自己时,我们应该跳出来视察;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要能“得其环中”,情感出于别人时,我们需要钻进去体验。
12.“从心所欲,不逾矩”
——创造与格律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在“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了。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与模仿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14.“读书破万卷(功夫),下笔如有神(灵感)”
——天才与灵感
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它们不能完全解释天才。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我们只租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它好比伏兵,在未开火之前,只是鸦雀无声地准备,号令一发,它乘其不备发动进攻,一鼓而下敌。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例如: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lai四声,赠予)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
15.“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情趣”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