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点百答

  抽空把 PhilPapers Suvery 2020 的一百道题做完了,想了想,整理一下就发出来吧。

  本文已经历四次更新。

  如果我说的是倾向于接受,那么说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不够坚定,或者干脆对问题或立场不熟悉,而接受则是表明我对此确实有比较明确的观点。而当我说我对其它某个选项很有好感时,就说明我认为这个观点挺好,但我基于各种因素(比方说融贯性之类的)没有选择它。但讲真的,基于融贯性等因素而拒绝某些观点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相信这种观点吗?相信矛盾的观点完全是可能的。

  不少问题由于不了解,是临时翻阅相关资料进行查阅,然后或许是经过思索再给出观点,或许只是简单的判断了哪个观点与我的其他观点更融洽然后看哪个观点酷就指定了选项。如果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我就有不小可能改变观点。

  还有一些问题由于做出回答需要过多的了解,而我缺乏了解又无法通过查阅资料快速的了解争论的大致情况,亦或是快速的了解并不能让我得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这种情况我无法判断。

  不少问题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倾向于也只是倾向于,甚至也许只是我在写这东西的时候临时性的倾向于,因而在后续修改时我可能会改变某些观点。不过相对来说,给出肯定不信哪种理论和给出相信哪种理论更加容易。

  哲学观点这东西即使分歧很严重,但不同理论本身也是自洽合理的,比较出个高低在现有情况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哲学比科学更加的依赖于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填写完毕之后,我似乎了解了曾经未察觉到的自身某些特质,基于智识上的懒惰,我偏好于不顾本体论上的经济性,咬牙吞下反直觉的推论,来完成解释和信念上的融贯性。

  还有许多情况我偏好于随直觉走,这个时候通常我会表现的比较温和。

  哲学争论嘛,初接触某个争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挺有意思,但越了解越感觉咋能这么扯,而且还扯的挺有道理。

  我尽量在每个问题下给出我选择这个观点的理由,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尽量完成它,但我的知识局限导致至少目前我很难做到这点,尤其是那些仅仅是倾向于的情况。有时候确实觉得自己仅仅是在某个问题上占了一个立场,仅仅有的是偏好,而无理由。

  1.先验知识

  倾向于接受存在

  对我来说,先验知识的存在是一个很强的直觉,但问题在于先验和经验的区分有含糊之处,不像必然偶然的区分那样清晰,我有时觉得先验也许是一个程度问题。

  先验和必然是一对很难区分的概念,举例来说,“我现在在这里。”这是一个先验偶然命题。

  2.抽象实体

  接受柏拉图主义,但要看到底是那个领域的抽象对象,例如我接受数学实在论,但不接受虚构对象的实在论,而数学对象和虚构对象在通常的实在论理论中都是抽象实体。

  接受抽象实体的存在是为了解释某些难以抗拒的直觉和现象。

  3.审美价值

  倾向于接受主观的审美价值

  我觉得价值至少部分的依赖于人类的态度,因而我挺认同这种观点:说某物有价值就是指它可以被恰当被评价。考虑一个艺术品,我们会同意可将其评价为美的或丑的,因此它具有某种审美价值,而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审美观念固然有一些相通之处,但在很多情况却也是不可通约的,审美没有高下,有的仅仅是我觉得和你觉得。

  4.哲学的目的

  理解

  我很难接受哲学目的在于真理的观点,因为很多哲学争论看起来似乎永远不会有结果,如果哲学不可能抵达真理,说哲学目的在于真理便难以接受,相反,很多情况哲学家构建哲学理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对某些现象和直觉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对哲学的学习促使我理解了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让我能够接受更多丰富的可能性,满足了我诸多好奇心,因此如果非要说哲学有什么目的,那我想就是理解。

  当然哲学也确实可以作为其他学科的工具,成为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构图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爱智慧也是错误的,一个智慧的人应该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但哲学系的人不少都愁就业,哲学是有限度的,它不能促使我们通向某些终极的事物:真理、智慧、善。但它至少促进了我们的理解。

  5.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接受

  我觉得分析性应该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这点可以从分析的定义中看到。

  命题p是认识论上分析的,当且仅当,仅根据p的意义就有理由相信p是真的。

  命题p在形而上学上是分析的,当且仅当,仅根据p的意义便足以决定p是真的。

  显然,认识论分析性要弱于形而上学分析性,形而上学分析性是常见的对分析性的定义,而认识论分析性似乎很明显是程度的,典范的例子是“黄金是黄的。”“猫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命题是认识论分析的。

  6.食用动物以及动物制品

  都可

  不让我吃肉至少对我来说是个不低的要求,我想我的慈悲心暂时还很难扩张到动物身上。

  7.认识论证成

  倾向于外在主义

  我接受证成的德性可靠论,认为要用主体的认知能力去解释证成。德性可靠论按照通常的说法是一种糅合内外在因素的外在主义,而内在主义的两个品种可通达内在主义、内部状态内在主义都并非可容纳德性可靠论,在反思知识上,德性可靠论的解释满足可通达内在主义,在动物知识上的解释便不满足,内部状态内在主义要求证成依赖于主体心智中的内在状态,这更不满足。

  虽然我接受能力内在主义,将主体的认知能力当做主体的一种内在机能,但能力这种事物对外在环境总是有所依赖,考虑到心理内容的外在主义,大概是认识论外在主义。

  8.诺奇克的体验机

  进去。但如果仅仅只给我开放进去的条件,那么我很可能不进去,如果对全社会开放,我大概率会进去,以及劝导亲友进去,视情况若我有能力不排除会强迫部分人进去(如果他们同时表现出犹豫、对体验机认识错误、生存境况过于恶劣等性质,那么我将比较有把握确认强迫他们进去是好的,但这些人应该比较少)

  体验机的类型对这个问题影响也很大,例如仅仅提供无穷快感的体验机和能提供任意心灵感受、虚拟现实的体验机肯定不一样,不过即使是可自由进出的体验机,它也应该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质,使得你进去了,就会改变爽爽就出来的念头。

  体验机不是坏东西,它只不过是不够好,然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反倒可能相当的糟糕,比较一下,这不就进去了?

  9.外部世界的存在

  非怀疑的实在论

  我们都真实的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即使在我们进行哲学思辨的时候也是如此,顶多你可能同时持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罢了。

  10.天桥难题

  其他条件不变,人具有道德义务推,但需要考虑到如果人们因为随随便便因为其他人需要得到拯救而会死引发的恐慌,这种恐慌的危害性很可能极其严重的,因此法律必须严格禁止这种行为,而若一个人真的有了这样的行为,那么可以考虑法外开恩,公开社会讨论,依据社会共识决定是否赦免此人。

  我们的抵触情绪、直觉怎么能和四个人的生命相媲美?该推还是要推的。

  但我真面对这种情况,可能会由于怂法律的制裁以及其他之类的因素选择不推。

  11.自由意志

  倾向于相容论,我的观点是非决定论情况肯定没有自由意志,但决定论情况可能有自由意志,这个非常看我们对自由意志概念的理解,曾经我坚信不存在自由意志,但现在确实开始偏好于相容论了。

  12.性别

  问题太不清楚,无法回答。甚至算不算问题都成问题,给你几个选项直接让你选,然后根本不给要依据什么条件去选择。其他问题也是,只不过哲学味越浓,那么越能联想到它问的是哪个哲学问题,但性别这个问题反正我是不成……

  在我看来,概念必然是具有一些规范性条件的,但问题是强弱与否,当一个石头放在水里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将石头和水看做一个东西而是看成两个东西呢(当然它其实可以是一个东西,这涉及了问题66)?肯定是我们有一些或心理或社会导致的规范约束。

  但这些规范约束的强弱不同,例如把石头水看做两个东西的规范约束应该是最弱的一档。

  对于性别问题,首先二元的性别观念肯定是社会建构的,在这个意义上其规范性是比较强的,因为有不少人类个体难以安置在这个二元结构之中,它不是一种合理的区分。放在一个理想社会之中如果还有性别这玩意,折腾出上百个我都信。

  但如果是理想社会的科学的划分上百个性别,那么它是社会建构的吗?还是说这是自然类?亦或是某些复杂的回答?我这就不清楚了。

  13.上帝

  无神论

  对世界的解释中并不需要一个神灵的存在,甚至在规范层面我可以说:没有任何神圣是不可亵渎的。

  14.知识

  理性和经验都很重要,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应该是一个程度的区分,我没有对某一方特别的偏好。

  15.知识陈述

  语境主义

  考虑这样三个句子:①我知道我生活在现实世界中。②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③如果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那么我不知道我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日常情景中,粗看起来这三个句子都是真的,但又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有一个解释。

  一个策略就是认为“知道”是语境敏感的:在通常语境下,②是假的;在怀疑论语境下,①是假的;而在任何语境下,③都不是假的。

  语境主义的问题在于它需要提供“知道”确实是语境敏感的证据和一个完备的语义学理论,才能完美的解释这一切,考虑到支持语境主义的哲学家这么多,它是不缺辩护的,因此可以相信它。

  16.自然法则

  倾向于休谟

  我目前的反实在论直觉可能在加强,前不久我还认同非休谟主义呢……

  17.逻辑

  经典

  非经典逻辑固然有用,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依赖于经典逻辑的,即使对于非经典逻辑的信奉者,我也可以说:你真的不相信经典逻辑而相信非经典逻辑吗?

  18.生命的意义

  不存在

  我很难接受我的人生具有一个终极目的之类的,即使它可以是自我赋予的,而且自我赋予的意义如何成为真实的是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就随便说、随机的认可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完成某项伟大的研究,然后在下一刻我改变了想法,那么自我赋予发生了吗?意义这种东西貌似不太适合随随便便改。

  19.心理内容

  外在主义,但接受外在主义还是有点迫不得已的味道,也即很多内在主义的说明让我觉得不够靠谱,而外在主义的说明则感觉靠谱一些

  20.元伦理

  道德反实在论

  总之,道德实在论对我来说至少目前是不可接受的,我确实有一种难以抗拒的直觉:道德属性如果存在,那么它是非自然的,而非自然主义是不可接受的。

  21.元哲学

  自然主义

  理由仅仅是其他选项我难以接受。

  22.心灵

  物理主义,但我对副现象主义的二元论态度友好,不排除哪天我改变想法投靠二元论去。

  23.道德判断

  倾向于认知主义

  我们所使用的道德词项是非常多的,如果采取非认知主义,那么就很有必要对这些道德词项都进行一种统一的非认知主义解释,这意味着很大的解释负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4.道德动机

  倾向于外在主义

  其实主要是基于融贯性考虑。

  25.纽科姆问题:一盒还是两盒?

  我更倾向于说这个场景形而上学不可能,但考虑某些可取的阐释,我会倾向于一盒。

  26.规范伦理

  如果仅仅从伦理学上看,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三者是不矛盾的,这个区分是失败的,我本人可以说接受同时接受了三者,不过若是非要选一个的话,我选后果论。

  首先我是规则后果论者,因此我同时是后果论者和义务论者。

  其次我认为规范伦理学其实有两个部分,一是规则伦理学,二是德性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约束关系,但通常可以在同时接受其中的某个立场,就像我是心灵哲学上的物理主义者不妨碍我接受认识论证成上的外在主义。

  在我看来,德性伦理学天生不适合讨论所谓的正确行为,他究根结底是聚焦于行动者的,与聚焦于正确行为的规则伦理学可以是两种独立的体系。

  但如果你从认识论上看,那么这个区分倒是可以成立,可以说这三者是不同的道德辩护原则。

  后果论就是说:对规范原则、行动的辩护必须源自于目的的善性,也即价值。

  义务论则是说:对规范原则、行动的辩护必须源自于某些终极的道德规则、程序、义务、权利。

  德性论则是说:对规范原则、行动的辩护必须源自于动机、品格的善性,也即美德。

  这样看三者确实是矛盾的,但倘若把“必须”改为“可以”,那么三者又是可以相容的。

  对于我来说,在对规范原则的辩护上,我总体上是后果论的,但有时也能接受义务论辩护,但我不会接受德性论的辩护,而在行动的辩护上,我接受后果论、德性论的辩护,但不会接受义务论的辩护。

  从不同的道德辩护原则可以得到相同的道德理论,例如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显然是义务论辩护,但从中得到效用主义这样的后果论绝不奇怪。

  27.知觉经验

  倾向于表征主义

  28.人格同一性

  其他,叙事理论。

  当且仅当在典范的叙事中,时刻t1的个体A和时刻t2的个体B被解释为同一的,A同一于B。

  自我不存在但又必须存在,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如果不认可前一刻的人和后一刻的人是同一的,难以想象会发生什么,因此折中一下吧。

  29.哲学方法

  接受概念分析

  接受概念工程

  倾向于实验哲学

  接受形式哲学

  倾向于基于直觉的哲学

  接受语言哲学

  对待方法论还是应该持有多元的态度,即使是实践中往往只能暂时性采纳一个。

  30.哲学进步

  倾向于很多

  至少看起来多了许多新问题,而且对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新回答。

  而且考虑到我相信哲学与科学虽然看起来差别大,但实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果说哲学没有进步,那么类似的论点就容易推广到科学身上,而科学进步是必须有的,因此哲学是有进步的。

  31.政治哲学:社群主义、平等主义、自由意志主义

  其他,由效用主义证成的左翼自由主义

  虽然我认为我热爱平等,但按照政治哲学的常见标准,效用主义确实不是一个平等主义理论(当然有许多哲学家不这样认为),但按坐标系我确实是一位左翼自由主义者,而按照通常的标准,左翼自由主义是一种平等主义。

  效用主义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习惯,我已经完全习惯了效用主义的思维,以至于没办法脱离它。

  显然这个问题能给出的答案实在是太多了,该问题设置不好,尤其是平等主义这个标签实际上可指涉许多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理论,根本没有区分度。

  32.专名

  倾向于弗雷格主义

  33.种族

  问题太不清楚,无法回答。同问题12性别中的解释。

  这里稍微有些不同的是,理想的种族分类和现实的距离要远大于理想的性别分类和现实的距离。也就是说,就解释力来说,二元性别比起肤色种族来说更可靠一些,虽然都拉胯。

  34.科学

  科学反实在论,但我对科学实在论中的结构实在论很有好感。

  我的科哲启蒙书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也许是一遇误终身,导致我接受实在论始终面临着某种困难。

  35.传送器

  存活,因为这种情况如果真实存在,人们肯定不会说被传送者死了,因此典范的叙事肯定会说人是活着的。

  如果我出生在那种社会我会用传送器,但如果现实中研发出了传送器,那么我不会用它,这说明我心理上还是觉得那种情况算死了,只不过理性上不这么认为。当然我还是挺喜欢说自我这东西不存在。

  36.时间

  B理论

  37.电车难题

  推,同天桥难题,其他条件不变,人具有道德义务推。法律上有一些不同,这种情况貌似倒没有必要判推者有罪。

  38.真理

  倾向于紧缩论,不过同一论有时感觉也可以。

  39.模糊性

  语义的

  很难接受真实的世界确实是模糊的,并且也很难接受我们认知上有不可消除的缺陷使得无法认知非模糊的真实世界,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语义的。

  40.哲学僵尸

  倾向于不可设想

  有融贯性的考量,也有对可设想性概念不清晰的不满。

  41.堕胎

  道德上允许,并且部分情况应当堕胎,比如检测到胎儿残疾,那么应当堕胎。此外即使婴儿出生,若发现其具有严重残疾,那么应当执行安乐死。

  大致来说,我认为堕胎这个问题上,该讨论的不是允不允许堕胎,而是该不该堕胎,例如可以论证穷人因为太穷,生出一个孩子使其遭罪就是错误的,而如果一个人不穷,那么他应该收养孩子而非生育孩子,这样对人类整体将是更有利的。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论证,目前生育在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不道德的,只不过这个结论太强,导致我不太愿意接受。

  42.审美体验

  我认为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审美体验,不能简单的归为一种。

  43.知识分析

  倾向于无分析

  如果说知识是不是一种有证成的真信念,那么是,但有证成的真信念未必是知识

  另外我可能觉得有微小可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从后验的角度探知知识的定义,但先验分析我觉得太不靠谱了。

  44.最强的有神论论点

  认真想了想,感觉都有严重问题,无法判断哪个更好。

  45.信念和信任度的基本性

  搜了搜,这个问题似乎是问究竟信念是一种高于某一强度的信任度,亦或信任度是某某概率大小的信念,即二者谁更基本,谁能还原为谁。

  想了想,我貌似不太认同信念是基本的,但究竟是信任度更基本还是说两者之间没有谁为谁基础,我暂时没有具体想法。

  46.死刑

  道德上允许,不过我倾向于废除绝大多数死刑罪名,只不过在是否要彻底废死问题上悬置判断,因为我不确定死刑是否真的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如果有,那么留,反之废。在这个意义上我显然是认为死刑是道德上允许的。

  对我观点的一种合理诠释可能就是法律上保留死刑罪名,事实上废死。遇到什么情况了破个戒之类的。

  47.因果关系

  在反事实和不存在摇摆,但原始主义感觉也都可以的。

  48.中文屋

  倾向于不懂。

  首先这依赖于我们对“懂”的理解,但中文屋其实问的就是它是否产生了语义,此处应该就是有语义就是懂,无语义就是不懂。

  塞尔的观点应该就是纯粹的形式程序无法产生语义,但重要的是中文屋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程序,它是一个真实的物理实体,有着因果效力,因此按照一种系统论的说法,中文屋作为一个整体,它因为其因果效力而有语义。

  不过我倾向于语义和现象属性有很大关系,而与因果关系不大,加之直觉上确实会觉得中文屋不懂中文,姑且算倾向于不懂吧。

  49.概念:先天主义与经验主义

  这个问题也是程度问题,而且涉及很多认知科学的争论,我觉得我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是知识缺乏导致的。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问题问的是人类心灵中概念的产生是否是先天的?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先天认知结构的心理学体系,是先天主义立场的,反之,主张只有很少先天认知结构的的心理学解释框架,那就是经验主义。

  50.意识

  我不清楚这个问题是问是心理意识还是现象意识,亦或是把二者当做一个整体来问。

  如果是心理的,那么可以说我是行为主义、解释主义,具体来说,我认为信念、欲望都可以用行为倾向去定义,或者信念归属依赖于解释,大体来说,我的观点是一种工具主义。

  如果是现象的,那么如果还原论物理主义为假,那么我认为现象属性是一种副现象。

  总的来说,我觉得意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区分不同的意识领域来分别回答。

  51.连续统假设

  有真值

  毕竟咱接受了数学实在论。

  52.宇宙学微调

  这只是一个粗暴的事实,根本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许多人不一样的是,我认为这个巧合不是幸运的,而是厄运。

  53.环境伦理

  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

  事实上我认为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感知主义是最可辩护的,因为智慧、理性、认知能力这些东西可以说是道德上无关的,将其作为道德关怀的分界线,不仅会产生许多反直觉案例,而且也是没多少道理的。

  而超越感知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比如像生态系统这样没有感知能力的对象也应得到道德关怀的生态主义观点我则很确信这是扯淡,别的不说缺乏感知能力便很难想象这样的对象具有什么利益是需要保护的。

  但感知主义之所以对我来说难以接受则多少是屁股问题,也可以说是反思平衡的结果。

  接受感知主义在我看来就意味着要接受动物权利,这通常意味着家养动物应当灭绝,因为很明显,相对于猫主,猫是奴隶,即使你不这样想,事实上猫确实是你的奴隶,你对他有支配性的权力,而奴隶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结果就必然是家养动物如果有下一代,那么应该在适当培养其生存能力的情况下放生,而这一代的家养动物也应该被解放,只不过由于他们缺乏在野外生存的能力,因此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推理出许许多多的动物权利,只不过由于动物和人类的巨大差异,人类拥有的权利不一定能够复制到动物身上,但至少部分是可以的,就比如之前说的不受奴役的权利。

  很自然的,这也意味着素食主义,但无论是素食主义还是动物权利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对我这个后果论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为动物牺牲人,意味着足够数目的动物要高于单个的人类,为救三只猫牺牲一个人将不是不可接受的。

  而这样的推论对我来说,恰恰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基于反思平衡,不可接受的牺牲、难以接受的素食主义、麻烦的动物权利,这些总的加起来,让我不得不倾向于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理性主义,即只有拥有理性、充足认知能力的有感知生物,以及其同胞,才是道德关怀的对象。

  但我相信感知主义总是在理论上更为优越的。

  54.延展心灵

  倾向于是

  这个问题就是说类似于手机这种东西是否在认知上构成人类心灵的一部分,按照我的理解是,如果这题选了是,那么19就必须是外在主义,因为延展心灵论题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内容外在主义。

  还有就是延展心灵论题其实多少有些含糊的地方,手机参与了我们的认知这是肯定的,但这个参与的程度究竟是有多强才算是承认了延展心灵呢?

  55.数学基础

  倾向于结构主义

  56.性别类别:保留、修改、消除

  修改和消除要分情况。

  如果社会已经实现了充分的自由平等,那么就应由社会自由决定性别类别的走向,但性别问题本身就是平等问题的一环,因而要看是修改还是消除谁更有利于平等。

  粗略的想了下,在大众文化中,性别的观念应得到淡化和修改,消除要看情况,在科学研究中,性别的观念只需要得到修改,在职务竞争的标准中,乃至其他许许多多的社会标准要求中,性别的观念应得到消除。

  57.意向性的基础

  现象性

  意向性和现象性都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性质,以至于我觉得二者有着深刻的联系,另外就是我非常倾向于认为这俩都是副现象的,因此倘若意向性的基础就是现象性,那么就能解释我的这一想法。

  58.意识难题

  倾向于有

  59.人类基因工程

  道德上允许

  60.休谟

  自然主义者

  61.永生

  倾向于要

  还是怕死的,但一直生感觉也不是啥好选择,能自杀的永生我应该会要,题目也没表明能不能自杀,姑且算倾向于要吧。

  62.跨层次形而上学

  感觉是随附性,但奠基看了看一些介绍,不太清楚多有用,因此还是随附性吧。

  63.证成

  可靠主义。德性可靠论。

  64.康德

  我不了解这个问题

  65.法律

  法律实证主义

  66.物质组合

  倾向于普遍主义

  这个问题问的是复合对象大概是啥情况,倘若现在有两个原子,那么这里到底是有两个东西还是有三个东西呢?

  普遍主义认为,任意两个东西的存在都意味着一个复合对象的存在,组合是普遍发生的,虚无主义认为组合压根就没有发生过,进而人类这种复合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限制主义则认为组合是有限制的。

  当然限制主义很合乎直觉,但很难告诉我们哪些情况是有限制的,哪些情况又是没有限制的,由于限制主义的不足,普遍主义才成为了选择,但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小时候都想过人类乃至种种复合对象其实根本不存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就是基本粒子。这是一种很自然乃至很酷的想法,但可能太难以坚持。

  67.元本体论

  怀疑主义,大致来说,我觉得大多本体论应该是有正确答案的,但基于我们认识论上的不足,我们仅能够排除一些不合理的回答,剩下的合理答案我们通常不可能分辨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但即使得不出正确答案,寻求合理回答本身依旧是有益的,至少在某些方面。

  68.哲学史方法

  历史主义

  69.政治哲学方法

  说实话问题还是比较模糊,我所了解、熟悉的方法是理想理论,我也挺喜欢的,但我觉得非理想理论更有意义,期望非理想理论能够得到更好更多的发展,非理想理论是我们到达理想情况的必要手段,但我自己还是看理想理论更顺眼。

  70.心灵上传

  倾向于存活。

  与传送器不同的是,意图心灵上传的人以及其意图可能不一样,例如一个二次元肥宅趁着某美女主播睡觉把她上传了,大家即使知道了这件事,也很有可能说主播死了,但如果是自己高高兴兴的把自己给上传了,那么通常应该是活着。

  71.道德原则

  普遍主义

  72.道德

  倾向于错误论和建构主义

  73.最根本的规范性概念

  倾向于价值吧,不咋了解具体的争论。

  74.思维能力

  这个问题真含糊,到底是有感受能力,还是有但只有一些动物性的信念欲望?还是有相对健全的理性思考能力?

  倾向于接受成年人、猫、鱼、新生婴儿、未来人工智能

  倾向于不接受苍蝇、蠕虫、当前人工智能、植物、粒子

  75.应该蕴含能够

  是的

  这一原则在道德上对我来说是必然成立的,但考虑非道德的规范领域,这一原则的有效性就不是那么显然,不过我认为它应该还是成立的,只不过我们可能会找错对象,例如我们不该认为主体应当相信真理,而应该认为主体的认知系统应当产生真信念。

  76.哲学知识

  倾向于有一点

  77.柏拉图

  不了解

  78.政治

  社会主义

  79.可能世界

  具体主义

  主要是最初接触这个问题时,具体派的观点我觉得酷,然后就信了,后来也没有遇到足够好的理由促使我放弃这个观点,因此就继续持有这个观点了。

  80.实践理性

  休谟

  81.充足理由律

  错误

  82.属性

  倾向于类

  属性和类的同一性看起来还是挺明显的,某些反例当做是我们认知上的缺陷就可以。

  83.命题态度

  倾向于倾向性

  84.命题

  倾向于不存在,但有时我会觉得命题就是事态,这种情况我会偏好真理同一论,并认同命题是一种简单实体。

  85.量子力学

  物理不行保持沉默

  86.种族类别:保留、修改、消除

  消除

  87.理性分歧

  容许主义

  大致来说就是两个具有等同好认知能力、获得了相同的证据,并都有很好的理智德性,有洞察力、小心谨慎之类的,这种情况可能出现这俩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分歧吗?

  这题应该有三个选项,一是极端容许主义,认为这种情况总是会出现,温和容许主义,这种情况有时可能会出现,唯一主义,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主要问题是现实中我们不可能遇到这种极端情况,即使真的遇到了,我们也不可能得知竟然会发生这种巧合,因此这题咋说都行,但最合乎直觉的很明显是温和的容许主义,所以跟随直觉。

  88.最强的对外部世界怀疑论的回应

  务实的

  89.语义和语境的关联性

  不了解,但不出意外我肯定会在激进和温和里选,语境的影响力在我看来是显然的。

  90.睡美人

  不清楚,悬置判断。

  91.时空

  感觉倾向于关系主义,不了解,但看过一篇论文说这个问题的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因为每个实体主义的解释附近总蕴含着一个关系主义解释,反过来亦然,但那篇论文的绝大多数内容我都看不懂。

  92.雕像和黏土

  应该是两个,考虑到我的其他观点,出于融贯性,这个问题只能选俩。

  组成雕像的黏土和雕像本身是一个东西?似乎是,但雕像在造好之前不存在,而黏土却存在。此外雕像可能被毁灭,但黏土却不会(假定我们不考虑原子弹之类的毁灭力量)。同一存在物应当具有完全等同的性质,但雕像的时间性质和模态性质却并不同一。

  93.时间本体论

  永恒主义

  94.指称理论

  倾向于描述主义吧,对语言哲学不熟

  95.时间旅行

  形而上学可能

  物理上是否可能不好说,但形而上学可能应该是肯定的吧,那么多穿越小说都全部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错误?我不太理解为何那么多哲学家会认为时间旅行形而上学不可能。

  96.真正的矛盾

  不可能

  非经典逻辑是有用的,但不是现实的

  97.选择单位

  基因

  98.科学中的价值观

  都可以

  99.幸福理论

  欲望满足理论

  100.维特根斯坦

  了解的不多,但我现在不喜欢早期维特根斯坦,因此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