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双子星巨头的陨落: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

  作者:无限惋惜的阿马

  还记得1999年吗?

  那年《还珠格格》横扫大江南北:

  周杰伦在写第一张专辑《Jay》:

  有人在诺基亚上玩起了贪吃蛇的游戏:

  有人在“大屁股”电脑显示器上玩着扫雷:

  二十年前,科技领域的领头羊还叫做诺基亚、摩托罗拉;IBM、戴尔、惠普还曾“雄霸天下”;当盖茨凭借微软成为全球首富时,当时的天平还在他们这一边倾斜。

  双子星的发迹

  1983年,年仅18岁的迈克尔·戴尔发现了PC组装的商机:

  一台3000美元的IBM电脑,零部件成本只有600-700美元,而经销商进货价高达2000美元,如果能够省掉中间商的差价,那么至少能省下20%的成本。

  小试身手后,靠着组装电脑一个月,迈克尔就赚取了高达18万美元,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辍学开始创业。

  他从批发商那里以批发价买回大量的滞销电脑,再进行拆卸组装,最终以低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出售,短时间内一炮而响。

  1984年初,戴尔公司就这样诞生了。靠着组装计算机低于市场价出售,1986年,戴尔年收入已达6000万美元。

  对了,迈克尔·戴尔的年龄和马云差不多,还比马云小半岁。不过在1984年,马云在经历了三次高考之后,终于考上了大学。

  到了1987年3月,才22岁的迈克尔·戴尔就被美国学院企业家协会评为1986年度的"青年企业家",就此在美国商界脱颖而出。

  几经努力,1988年戴尔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3000万美元,市场价值达到8500万美元。

  1992年,戴尔首次被评为财富500强企业,迈克尔·戴尔成为引领公司获此殊荣的最年轻CEO,2002年时,戴尔市值达到顶峰,超过1000亿美元。

  要说到戴尔的“老对手”惠普,那战线就更长了。

  1939年,惠普公司在硅谷成立,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从一个车库开始创业,惠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视为硅谷神话的代表。

  惠普创始人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惠普诞生于一间汽车库里,第一个产品是声频振荡器

  在漫长的岁月中,与惠普同时代的公司大部分都消失了。从电子元器件、医疗仪器,再到打印机、计算机,惠普见证了硅谷在半导体时代的每一次技术浪潮。

  一路走来,惠普拥有许多硅谷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让工程师享用,还与员工分享企业战果。甚至有人评价,惠普有点像是硅谷的精神核心。”

  在乔布斯眼里,硅谷最伟大的公司不是苹果,而是惠普。

  “双子星”的陨落

  2013年,戴尔宣布从电脑制造商向综合性的IT公司转型,后斥资240亿美元将其私有化退市,因错失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大潮,导致戴尔一落千丈,甚至一度负债超过了500亿美元。

  不可否认,戴尔绝对是个高效的装配厂商:芯片来自英特尔、制造外包给中国、客服外包给印度。

  不夸张的说,工人们三五分钟就可以组装出一台崭新的电脑,然后准确无误的配送到终端用户手中,其效率之高,甩业界同行几条街不止。

  但有人这样概括戴尔的跌落:这其实是一家PC装配厂商退出装配业务的故事。

  因为都到了信息时代,戴尔却几乎从不投资研发新产品,他们一直热衷的是装配流程的创新和再造。

  所以6年前戴尔退市的原因很简单,全球PC市场需求萎靡,PC厂商均受到严重冲击,选择私有化,可以在谋求转型时不被资本市场指指点点,也保护住自己不是很好看的股价。

  去年12月,为了偿还500亿美元的债务,戴尔又不得不重新挂牌登上股市。与1988年戴尔登上纳斯达克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不同的是,这一次鲜少有媒体进行报道。

  回到资本市场后的第一份答卷,今年三月,戴尔公布了2019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营收虽然增加,但是公司第四季度净亏损为2.87亿美元(约合19亿元人民币),竟比去年同期大幅扩大116%。

  比戴尔情况还差的惠普,这些年在经历了连续裁员、主业滑坡、管理层动荡之后,过去一年,股价累计下滑了36%,而且, 近期惠普又要裁员了。

  甚至有人评价,要是编剧想写一个关于企业衰落历程的商战剧本,别自己埋头苦想,看看惠普80年来的经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剧本。

  首先,因为很少有科技巨头换CEO像惠普一样频繁,如果说惠普在近十年有什么能被称为业界传奇,那就是它的董事会。

  惠普的董事会连续任命并开除了三任CEO。尴尬的是媒体每一次都比当事人先得到解雇消息。

  而且,惠普的董事会里还出过骚扰门、窃听门、并购门等多个花边消息。无法正常运转的董事会被认为是惠普衰落的一部分原因。

  其次,每一任CEO都有自己不同的战略,惠普就这么疲于调整方向做拉锯战,浪费了很多时间和资金,也使得惠普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牺牲品。

  “双子星”的陨落

  戴尔和惠普这对“双子星”最大的问题,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未能及时转型。

  有人分析,他们既没有像苹果一样转型成做手机的,也有没有像谷歌一样转型成提供互联网服务的。

  后知后觉的戴尔和惠普,希望走一条类似于IBM的转型路,在服务器、存储等B端寻求机会,跳出PC的枷锁。

  但这时的IBM也不再是个好老师,当别人都在玩云计算、大数据的时候,戴尔和惠普都还在门外徘徊。(要知道阿里08年在王坚上任时就提出去“IOE计划”上云了)

  几年前,有人说:"不要在迈克尔·戴尔先生面前拿戴尔公司的个人电脑与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进行比较,这样他会勃然大怒。"

  因为当时苹果凭借iPhone与iPad抢占了许多戴尔的市场份额,而戴尔却面临着销量严重下滑和业绩萎靡不振的问题;有人在他面前提起苹果公司都会使他浑身僵硬沉默寡言,当时的他甚至会为了拿下一个学区的电脑装配而开心半天,要知道这在戴尔的顶峰时期时多么的不值一提。

  还有人曾问迈克尔·戴尔,在IT行业多年最感意外的是什么,他的答案竟是平板电脑的流行...

  后记

  即使是Intel、思科这样的公司,现在的市值也只有巅峰时期的几分之一。这一切,都和一个趋势有关,这个趋势就是软件的崛起和硬件的衰落。

  当年退出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在沉寂多年之后,2017年以电信公司的面貌出现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中。

  戴尔和惠普是在“陨落”。但是巨头们的业务转型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一时的陨落去判定企业的成功还是失败。

  但有些思想却“很可怕”,例如一位戴尔公司前高管曾说:尽管戴尔公司曾经确实赢了一部分战斗,但戴尔先生却拒绝承认他的公司正在输掉整场战争。

  一个过度沉浸在过往的成功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误的人是很可怕的,他只会看到昔日的成就,却看不到更远的未来。

  刘慈欣的《三体》里有句话,叫做:“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像极了没有及时变革的戴尔与惠普,这对曾经闪耀一时的双子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