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字可以判断其人的年龄吗?以及文化背景?
不能判断其人的年轻,详解,分中外文化论述,因此,名字不能判定一个人的年轻,但是可以判定一个名主其人生活时代的文化背景。--------------
日前,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对2018年公安机关登记的全国姓氏成年人和新生儿姓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王、李、张、刘、陈5个姓氏户籍人口数量占据头五把“交椅”。看看你的姓氏是否上榜、排名第几、姓氏源流等等话题,这些关于姓名的话题,为老百姓及专家津津乐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国人血缘的河流。溯流而上,我们可以追寻到自己的祖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
姓氏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起名字,往往是中国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的名字,既承载着长辈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也留存着父母当时鲜明的时代烙印。
以名为念,开始承载更多令人难忘的记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那年出生的孩子中名字带“震”的非常之多。而提起“张抗洪”,也会立即让人想起当年长江那场大洪水……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故事。随着封建时代终结,在民国时期去尊卑思潮的催动下,人名中“字”“号”等提法,逐渐隐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名字更直白地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从名字就可推测其具体生长年代的时代来临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欢天喜地,纷纷为子命名“建国”,如张建国、李建国、宋建国,这种名字多得不可枚举。到1950年抗美援朝,则开始流行邓卫国、王援朝、姜抗美,到战争胜利,又开始有人改名叫“建功”。通过名字,人们痛快地抒发保家卫国之情。之后的岁月里,我,仍可贴做不同年份的阶段标签。如果有人叫“超英”“赶美”,那其一定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大跃进”时期。“学雷、敬锋”的名字映入眼帘,则让人回忆起那场全国掀起的学雷锋热潮。以名为念,我的身上,开始承载更多令人难忘的记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那年出生的孩子中名字带“震”的非常之多。而提起“张抗洪”,也会立即让人想起当年长江那场大洪水……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故事。在这里,我是念想。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也催生了不少新名。受老观念影响,尤其在农村,生儿子仍是很多家庭的愿望。如果第一胎是女儿,许多家长会选择取名“招娣”“代娣”,为的是取谐音,接下来能要个“弟弟”。在这儿,我成了盼头。改革开放后,思想空前解放,人们的名字演变得五彩缤纷。与政治色彩沾边的名字逐渐受冷落,“倩、蕾”等雅词多了起来,“娜娜”“龙龙”等叠字也流行开来。而随着与国际社会的交融,一些“洋名”也层出不穷,“珍妮”“丽莎”“丽娜”等也进入了花名册。曾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建国前,人们名字中常用的6个字是“英、秀、玉、珍、华、兰”,1966年到1976年这几个字变为“红、华、军、文、英、明”,改革开放初期追随“春天”气息,几个字又变为“华、丽、春、小、燕、红”。瞧,一个名字折射一个年代。
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观念、风俗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且在姓名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体现出来。
在形式上,例如取单名还是取双名,各时代的时尚就明显不同:先秦时代,人们多单名。姬旦(周公)、吕尚(姜太公)、李耳(老子)、孔丘、庄周、孟轲、荀况、韩非,这些辉耀千古的思想巨子,无一不是单名。
汉代以后,人口大增,单名容易与人混淆的麻烦日渐突出。如同时的两个韩信(一为淮阴侯韩信,一为韩王信),就是显例。加上两字组名更便于表达命名者的意愿,所以双名显著增多。像孔安国、霍去病、李广利、韩延寿、耿寿昌等名字,其含义就显然不是单名所能承担得了的。但是,双名增多的趋势很快被东汉末年王莽的政治权力所遏止。
王莽复古改制,据引《春秋公羊传》“讥二名”之论,颁布诏令,禁止双名。他的长孙王会宗,因此改名王宗。王莽的“新”朝只存在了十几年,但尚单名之风却并未因其短命而中止,而是一直持续到三国、魏晋时期。波澜壮阔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史剧,出场的风云人物清一色的单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其后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中,也没有一人是双名。
到了东晋六朝之时,单名一统天下的局面又开始改观。仅就文学家而言,双名者的阵容即蔚为壮观:陶渊明、谢道韫、谢灵运、刘义庆、鲍令晖、孔稚圭、裴子野……
唐、宋以后直至明、清,双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主流地位。特别是从北宋开始,随着宗法家族制度的发达与完善,一种以别长幼、明世系为宗旨的按辈分定字命名的方式日渐规范。这种方式规定名字中必有一特定的字表明辈分,各代的辈分用字之间存在一定的意义联系,有的还如同诗句,琅琅上口。
由于这种限制,人们的名字只能是双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进步,教育普及,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与双名相比,单名确有简洁、雅致等优点,加之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学家、艺术家大多以单名行世,也促成了单名“时髦”风尚的流行。据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对京、沪、辽、陕、川、粤、闽7省市的抽样调查,随着出生年代的推移,取单名的比例日益提高。
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独特的形音义内涵。“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记录仪。
过去中国人大多按照家谱或族谱来起名字,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法来区别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这类名字突出的是家族纵向血脉传承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名字的事件纪念功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叫建国、国昌、国强、建华的男孩子,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叫张建国、李建国、王建国分别有7万多人;叫张国强、李国强的也各有4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叫援朝、反帝、卫国的人与这一历史事件有着直接联系。据不完全统计,有上万的人叫张卫国、李卫国、王卫国,也有近千人叫李援朝、王援朝、张援朝。
叫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的人,大多出生于1966年之后的“文革”时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许多人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上述名字。
起单字名的人,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然,单字名也带来了重名问题,据学校老师反映,有时一个班里就有两个叫李扬的学生,只能以大李扬、小李扬加以区分。
改革开放以来,仿照英文名字发音起名开始在城市流行,出现了查理、文迪、罗斯、安妮等一批带着洋味儿的名字。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优美的3字名重新开始流行。
2000年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出现了父母双方的姓再加名字的4字名,如马李文博、孙富亚雄、杨吴依雪等,既体现男女平等,也彰显了这些年轻父母的个性……
从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名字中,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她)的年龄。这也是中国人名字中的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现象。
名运堂堂主、名家召承人、名学导师兰名钧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名字是中国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信仰观念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
近年来,现代人追求个性的特征在起名字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少人喜欢在名字中用生僻字、异体字,甚至是废弃字。也有些人迷信所谓命运的好坏与名字笔画、寓意有关,于是花钱请人为自己重新取名,而所取的名字往往都是一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如緈、砀、蓪等字纷纷入名。
湖南长沙芙蓉区的一名小学老师,为了在新学期伊始能正确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不但准备了《现代汉语词典》,还去买了《康熙字典》和《生僻字字典》。
针对这一现象,名运堂堂主兰名钧指出,以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入名弊端很多,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一系列麻烦,造成社会运营成本增加。
首先,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些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在户口登记、身份证输入、银行开户时会大费周折;其次,孩子上学后首先要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而冷僻字、异体字、废弃字往往笔画繁多,孩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等于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了障碍;第三,别人读不出或读不对自己的名字,会造成双方的尴尬,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的交际,甚至会造成其心理阴影。
名家召承人、名学导师兰名钧认为,名字既有文化内涵,也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并不是越生僻、越有个性就越好。其实,一些琅琅上口的好名字并不包含冷僻字,却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