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找到了容易理解的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阐释

  不同心理流派的人格理论

  1.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流派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他的人格理论基于三个基本假设:一是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宰,意识和理性的作用相对有限;二是他认为个体童年的经历会对成年时候的个性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由个体应对自身性冲动的方式决定的。所以,他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围绕潜意识、童年经历和性冲动应对方式对于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而展开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格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性格中较为原始的成分,与满足生理需要相关,循行的是“享乐原则”;自我在性格中扮演决策和协调的作用,既要满足需要,又要衡量社会可以接纳的方式和时机,遵行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性格中道德和理想的部分,关心的是是否合乎社会规范,当我们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的时候,它会引发罪恶感,循行的是“道德原则”。人格就是这三种“我”相互作用的结果,哪种“我”占上风,个体就会体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背后受到两股力量(即需要)的作用,一为生存本能,也被称为性驱力,它是精神的主要动力;二为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和自我毁灭倾向上。这两股力量组成了人内部的能量(即需要)系统。

  作为人格特征的外在行为是一连串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内在冲突的结果,它们冲突的焦点是采用何种方式来疏导这两股力量,即满足这两股力量所体现的需求。本我要求即时快速、不计后果地满足需求,而超我则强调一定要遵守社会允许的方式,自我则在两者之间寻求最合适的方式——既满足需求,又符合社会规范。在自我的调节下,大部分冲突可以得到妥善处理,但也有些冲突会持续很长时间,被压抑进入潜意识,进而形成个体独特的行为倾向。

  所以,在弗洛伊德的眼中,人格是生存需要和死亡需要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综合引导下在我们的内心中上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话剧。

  2.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流派的创始人。跟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人不是在性驱力支配下的被动生命,他强调个人应该寻求内在真正的自我,通过让自我成长来达到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个性只有一个结构,那就是自我。自我这个概念集合了个体对自己的本性、独特性和行为模式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包括了对自己的全部认识和信念,“我觉得自己很漂亮”“我是个乐观的人”“我成绩很好”等内容都会是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而我们的行为方式通常是自我从内而外的一种展现和折射。

  罗杰斯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之间并不一定相符,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扭曲自己的真实自我以获得一个较好的自我概念。当自我概念和真实自我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相当聪明,但是他的成绩却不好,这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快乐程度。罗杰斯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那就是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所以,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应该帮助来访者去达到那种自我实现的状态。

  另外,罗杰斯还认为每个人都有被爱、被接纳的强烈需要,他们小时候与父母的相处过程决定了他们自我概念和真实自我的一致性程度。在儿童早期,父母会给儿童两种积极关怀:一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怀(无论你的表现如何,我们都爱你);二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怀(只有当你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才爱你、喜欢你)。儿童进而会把前者内化为无条件的自我关怀(无论我是什么样子,我都接纳我自己),把后者内化为有条件的自我关怀(只有当我符合某个标准,我才是好孩子)。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怀才是无私的爱,能帮助儿童接纳真实的自我,从而产生一致的自我概念,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并有利于自我实现;而有条件的积极关怀则会让儿童不自觉地将自我概念向理想自我扭曲,偏离了真实自我,反而阻碍了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从而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因为自我实现是在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拔和催生自我的成长而达到的状态。

  所以,从罗杰斯的观点看,人格是个体在自我概念引导下向着自我实现前进的路途中所呈现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

  3.行为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流派最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是斯金纳。他希望通过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形成规律,提高人类在决定自身行为倾向上的自主性。所以,他最关心的是行为如何习得、改变和修正,他相信想要了解人格,就要从了解其与环境互动中行为的发展开始。他发现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并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来塑造行为,具体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利用糖果作为奖励培养儿童做家务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在儿童完成家务(被期待的行为)后给予糖果(正强化),以增加儿童以后做家务的行为;如果儿童不愿意做家务,就把原定在午茶时间的糖果数量减少或全部免除(惩罚);若原本就没有午茶时间,那么当儿童不做家务时就没有糖吃(无强化),无强化也可以视为惩罚的一种类型;如果我们要利用减少儿童做家务(被厌恶的刺激)的时间来奖励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当儿童学习成绩提高时,我们就可以用减少儿童做家务的时间作为奖励(负强化)。通过正强化、负强化、无强化和惩罚,人们就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修正,当行为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对人格产生影响。

  所以,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而言,人们能够像驯兽师手下的小动物一般被训练出某种行为方式,并进而形成特定的人格特征。

  4.社会学习理论流派的人格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不完全同意斯金纳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外因(惩罚、奖励)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因(信念、思想和期望)的影响。而且人们除了被动的行为塑造之外,还能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举止而学习新的行为,这被称为“观察学习”,这也对人格会产生影响。这些观点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父母行为、媒体内容对于儿童行为和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有吸引力或有权力的榜样对其他人的影响力更大,如明星、领袖和受欢迎的卡通人物;如果个体从榜样身上发现共同点(如相似的年龄、种族、性别和阶层),那么个体也更容易通过观察学习学得榜样身上的特定行为方式。

  对于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家而言,人格是个体内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所形成的结果,人不仅是被动的参与者,也能主动地参与到行为和人格的形成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