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救助新模式减少未成年人“二次流浪”

市救助站的图书室

小赵在做手工
“祝愿来到这里的孩子们都能快乐回家,未来人生路顺顺利利。”在市救助管理站的许愿墙上,一名流浪未成年人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为了更好地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让他们不再“二次流浪”,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购买未成年人服务项目,引入专业社会组织金华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三毛回家记”流浪未成年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又引进志愿者力量,在满足流浪未成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提供精神、心理等关怀,教会他们助人自助的理念,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人生观。
我市救助站“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救助新模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联合救助58位流浪未成年人,近期跟踪回访率达70%,均未出现“二次流浪”至我市的现象。
从“满口谎言”到打开心扉
一个被救助的孩子只有十一二岁,自称从山里出来,指着苹果问社工:“姐姐,这是什么东西?”“我第一次知道苹果长这样。”说得社工眼泪掉下来。后来才知道,他家在县城,家里条件不错。
“交流时,工作人员被骗得团团转,他们很会编故事。”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李旭江说,被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一开始防备心很强,不愿意说实话。有时他们报出的家庭地址真实存在,但和当地联系却发现并没有这个人。
谎言是他们的保护色。在李旭江看来,这些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博取他人同情。
这是怎样一群孩子?他们普遍缺少家庭温暖,父母离异或是外出打工,无人看管;大部分处于青春叛逆期,家庭矛盾较多,意见不合发生争吵时,离家出走走上流浪的道路;有的想出来证明自己,还有的则是被网友骗出来……
救助站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食物、衣物和住所,联系家人,并安排他们回家。但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后,如何满足他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他们回家后,又如何避免“二次流浪”?
在流浪未成年人入驻救助站24小时内,根据流浪未成年人的性别、年龄、生理、情绪等特点,指派专门的社工进行一对一陪伴,制订个性化的援助计划。每天都有专业社工进行心理辅导,陪伴他们度过救助阶段。他们一起聊天、玩耍、运动,近距离接触和相处。结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市救助站完善了图书室、运动室等场地,配备适合6~18岁各年龄阶段的阅读刊物和游戏道具等,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我们是他们的伙伴、朋友,关心他们的哥哥姐姐,所以取得他们的信任。”金华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欣说,一般两天左右,流浪未成年人就会打开心扉,说出真实情况。
“三毛回家记”是我省首个社会组织介入流浪未成年人帮扶的服务项目。它转变了“食宿+通信+车票”的传统救助模式,构建以流浪未成年人需求为中心的专业化救助模式,并向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高层次救助转变。市救助管理站与金华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站社联动”,提供信息采集、档案建立、行为矫治、身心辅导教育、跟踪回访等,帮助流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家庭生活。
他在救助站住了70多天
救助站是临时救助机构,所以救助的时间短,找到亲人后就送回去,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天。因为疫情,14岁的小赵在市救助管理站住了两个多月,成为救助时间最长的孩子。
小赵是贵州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被哥哥带到金华。春节哥哥回家,房租到期,小赵无处可去,住在桥洞下。2月8日被民警发现时,小赵已经流浪了10多天,穿着单薄的卫衣,黑色牛仔裤磨得发白。
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后,小赵提供了家人的联系方式。救助站联系上小赵母亲,但受疫情影响,道路不通,救助站无法将小赵送回去。
2月10日,金华市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社工蒋文艳主动请缨,陪伴小赵。“和他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蒋文艳和小赵一起制订日程安排,充实在站内的生活,缓解他的焦虑情绪。
刚开始,小赵作息没有规律,看电视到比较晚才睡觉,社工过去时,还躺在床上。
蒋文艳和小赵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进行时间管理训练,涉及学习、运动和娱乐等内容。小赵表示想打羽毛球和看电影,蒋文艳满足他的合理需求。小赵想回家后上学,蒋文艳引导他看书。于是有了这张时间表:“9:00—10:30聊天,10:30—12:00下棋,12:00—12:30休息,12:30—13:30看书,15:00—16:00运动,16:00总结。”根据新的需求,时间表进行动态调整。
刘欣表示,由社工和流浪未成年人共同建立秩序、发起规则。双方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做事,并且学会遵守规则。
蒋文艳发现小赵的创造力,于是开展了手工课,对小赵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三八”妇女节前,经过共同商量,蒋文艳教小赵折玫瑰花的方法。小赵折好后,送给救助站工作人员,表达祝福和感谢。
小赵思念家人。他表示,两年没有见到母亲,并且时常念叨妹妹和在家乡的经历。蒋文艳对小赵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的思乡之情。
在蒋文艳帮助下,小赵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提升,自己晒被子、洗衣服、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在站内生活得井井有条。
对未来,小赵也有了自己的规划。他表示,要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4月20日,小赵被家人接回,蒋文艳陪伴了小赵整整70天。近日,她被评为婺城区“最美战疫志愿者”。
社工每天在互动、游戏、运动中,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陪伴、关爱、指引。“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人关爱,让他们学会规划生活和保护自己,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也希望能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刘欣说。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姐,我回家去读初三了。”在回访中,一名被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告诉社工。
“真是太高兴了。我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一定要加油,和姐姐保持联系。”
为了解流浪未成年人回家后的回归情况,社工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跟踪回访,避免孩子“二次流浪”。
但家庭问题导致的流浪占了较高比例,因为救助时间短,流浪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根源问题无法解决。
如何从站内补偿性救助,转变为社会倡导的预防性服务?我们采访了解到,目前进入救助站的流浪未成年人,因贫困、走失等情况在减少,而闲散青少年、边缘青少年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很多来站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存在不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流浪未成年人中的很多问题,在社区青少年中均有存在,如何更好地开展预防性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
为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2018年6月,金华市救助站与悦欣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智慧妈妈”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是“三毛回家记”项目的延伸,通过“政府+社工+志愿者”的多元模式,招募社会上有良好育儿教育经验的爱心妈妈,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帮扶服务,教育和引导流浪未成年人走上正轨,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与此同时,以“智慧妈妈”的育儿经验作为模板,供更多面临家庭教育困境的家庭参考,预防未成年人流浪及犯罪。
图片由金华市救助站提供(除署名外)